《语文课程标准》研究.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042308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标准》研究.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课程标准研究,第一部分课程的一般理论,一. 课程的内涵 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新的课程观有了两大突破: 第一 拓宽了课程的领域。 第二 全面地认识了课程的教育功能。,课程设置主要涉及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学校寻求达到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能够提供哪些教育经验使学校有可能达到这些目的; 怎样把这些教育经验有效地组织起来; 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是否正在接近这些目标。,二语文课程的设置,国际课程分类: 核心课程 知识课程 技艺课程,夏、商学校庠、序 西周 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清朝末年(1903年)标志现代学科意义的 语文课程诞生。 定名:中

2、国文字、 中国文学;国文 民国(1920年)五四运动 定名:国语 新中国建立定名:语文,三语文课程标准的编订,作用: A.是语文教学活动前教材编写的依据 B.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组织的规范 C.是语文教学活动后教学评估的准则,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的论述,对语文教学目标或目的和要求的规定,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说明,对语文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阐释,对语文教学注意事项和配套措施的提示。,内容:,第二部分 改革开放后课程改革研究的历程,一课程改革的历程 (一)起步阶段(19781985) 1介绍、总结国内外课程改革实验。 2各个学科的课程实验分布极不平衡。,(二)拓展阶段(19861992) 1实验的规

3、模、范围不断拓展, 种类不断增多。 2实验的科学水平有所提高。,(三)深化阶段(19931999) 1实验的自我反省意识增强。 2实验的科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3活动课程实验迅猛发展。 4课程管理体制的研究和 实践获得突破性进展。,(四)启动和实施阶段(2000200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 (2000-2001) 试点实验阶段 (2002-2004) 全面推广阶段 (2005年),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改革的动因: 1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语文的要求 2新的文化观念、人文精神和课程理论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二)课程改革的条件 1全社

4、会的广泛参与以及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2改革各种考试和评估的制度和方法,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4师生之间创设民主、合作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好学、求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3老师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三)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目标的确定 2课程结构的优化 3课程内容的更新 4教材的编制与建设 5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 (校本课程实验、地方课程实验),(四)学科课程实验异常活跃 120年来,学科课程实验涵盖面广 2活动课程实验备受关注 3综合课程实验引人注目 4课程整体实验成效显著 (五)课程改革的模式,第三部分语文课程标准研 究,一. 关于课程性质与地位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性质:

5、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语文课程的功能、地位 功能: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全面发展基础,是终身发展的基础。 地位: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 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2语文学科的实践性 3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4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三)

6、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关于课程目标 (一)设计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 1九年一贯整体考虑,体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2从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全面而富有新意。 3从“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阶段目标”,其中“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更应引起重视。,(二)关于总目标的特点 1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 一是通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二是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2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三)关于阶段目标的特点,

7、1注意体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2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3明确提出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目标。 4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5把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注重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四. 关于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新” 新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改变教材陈旧的面貌,更新教材内容。 2“实” 指培植思想情感,树立学语文信心;养成学习良好习惯;加强整合注重实用;教材深入浅出。,3“活” 一是活用教材内容 “活”;二是教材要体现内容和要求上的弹性,不要编满,不要求过死,给地方、学校、教师、学生留有拓展的空间;三是教材形式要“活”。 4“宽” 一是指课程的内容要宽。二是指教育

8、、教学的渠道要宽。,(二)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2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3要根据需要,适时适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三)关于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实现角色的转换,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 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时代, 需要掌握的新技能 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 学会“IT”,学会 创新。,2在教学中努力

9、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课内、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实现这方面的目标与实现其他目标的关系。 4打好基础,开发潜能,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四)关于评价建议 1明确评价的目的。 2不断改进评价的方式。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也是评价的主人。,第四部分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一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 1舶来式课程改革理论研究的困惑。 2课程改革理性的缺失。 3课程实验发展不平衡 4课程实验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5课程实验的理论建设十分薄弱,二课程改革研究展望 1.理性整合:理论框架与模式构建 2.关注实践:理论研究基础与动力 3.课程实验目标取向愈益合理 4.课程实验的类型层次日益多样化,5.课程实验理论的深入研究与课程实验水平的普通提高 6.课程实验的组织管理将更加完善 7.坚持自我更新,促进自我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谢谢光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