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055760 上传时间:2021-04-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教学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地理教学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地理教学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地理教学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理教学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教学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理教学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地理学科由于其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遥远,对于形象思维还占主体,抽象思维有待发展的初中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起来兴趣也不高。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难点,要想突破这些教学难度,光靠教师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开动脑筋,寻找突破教学难度的最佳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一些方法,与同仁交流。1、借助经验,新知不“新”经验是人生的财富,更是学习进程中的加油站,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和接纳新知识的过程。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其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大有好处。例如在学习“空气受热时,作上升运动,我先让学生回想在家是烧水,当水开了,我们一揭锅盖,会看到什么情况。学生不加思索地说,热气腾腾,直向上冒。我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受热一般作什么运动?学生已经理解,作上升运动。在“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时,我让学生看看教室内的窗式空调,思考:为什么窗式空调要挂得那么高,这说明冷空气作什么运动?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2、巧妙比喻,妙语生“花”如何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作比喻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恰当比喻,就是利用学生熟悉而形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和陌生而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之间架民

3、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也就容易得多了。例如在学习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受到东西向山脉的阻挡时,我这样比喻: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像运动员一路奔跑,但不是一般的跑步,而是像刘翔一样,作的是跨栏运动。学生在笑声中对这一地理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学习风的形成的时,对于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不太理解。我作了一个比喻:在高压中心空气十分稠密,就好像我们教室里挤了80个人,而低压中心,空气十分稀薄,就好像另一个教室里只有8个人,现在两个教室的门都打开,两个教室的人会怎样流动?当然是从我们教室跑向另一个教室,空气的流动也是这样的道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

4、了。此外,在学习经线时,我把能够组成一个大圆的相对的两条经线比喻成“夫妻经线”,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反,恰似男女性别,而它们互补的度数双恰似夫妻双方的性格。在学习纬线时,我把赤道比喻成“纬线王子”,让学生去寻找它与其他纬线的区别。学生通过努力发现赤道有四个其他纬线所没有的特征:度数最小、长度最长、处于地球仪的最中间和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纬线王子”当之无愧。3、手脑并用,双管齐下“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叶圣陶的这首诗指出手脑并用的重要性。手脑并用不但可以提高动手能力,更可以促进和完善大脑的发育。例如在学习经线和纬线时,虽然学生在比较经线和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方向这三方面特

5、征的过程中动足了脑筋,但到了具体辨别两者的时候,仍然举棋不定,一筹莫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是缺少动手的环节。于是我让学生立即从不同类型的地图上辨别经线和纬线。首先让他们在“北京市地图”标出经线和纬线,学习觉得很容易,因为在这张地图是经线和纬线横平竖直。然后在世界行政区图上辨别经线和纬线,最后再在偏极地地图上辨别两者。这一幅地图,从易到难,学生在完成这三幅地图后,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地图的经线和纬线的具体表现也有了了解。4、图表配合,简洁明了有一位老人与一位小孩在闲聊,老人问:“小朋友,我问你一个问题,我女儿的女儿的女儿叫我什么?”小孩听了后,不知

6、所云,头摇得像拨朗鼓。接着老人拿来粉笔在身后的墙壁上边画边说:“你看,这最上面一个人就是我,第二层就是我的女儿,第三层就是我女儿的女儿,最下面的一层就是我女儿的女儿”小朋友还没有等老人把说完,我急不可待地说:“我明白了,那就是你的重外孙,他应该叫你老公公,对吧。”老人的脸上乐开了花,摸摸小孩的头,说:“你真聪明。”其实更聪明的是这位老人,因为,他知道巧妙的利用图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地理教学中,图表的使用可以使教学语言简洁而富有表达力。有时候,一大堆话都说不清的问题只要一个图表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例如的学习我国夏季季风的形成时,我首先设计了下面的表格,比较夏季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和气压的差异。

7、然后根据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逐步画出空气流动示意图,通过图表配合,学生循序渐进理解夏季季风的形成这一地理现象。另外冬季的图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比较项目大陆表面海洋表面温度高低高低气压高低低高风吹的方向由海洋吹向陆地具体风向东南风或者西南风(偏南风)陆地海洋 5、教具演示,直观形象教具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图片、模型、玩具、自制教具、录音,光盘等,其中实物是最能让学生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学生通过真实物品的看、摸、等,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定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对所写内容吸收得更加迅速和牢固。经线和纬线时,我将地球仪上的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用

8、不同颜色的彩带例如:在学习贴起来,这样一来,学习对于经线和纬线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他们的形状、方向和长短也就非常直观的体现出来了。在学习“地形图的绘制”时,我们用透明的韧性很好的幻灯片,做一个圆锥形的山峰模型,在山腰的不同部位描出相应的等高线,课堂上先向学生展示山峰的模型,然后在打开的幻灯投影仪上一放,一幅等向线地形图也就出现在屏幕上了。学生立刻明白了等高线地形图与山峰模型的关系。对于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也就一目了然了。6、就地取材,当场模拟在地理课堂上,有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对我们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的形成时,学生对“风成学”不太理解,特别是风在搬运物体时,体积大的物

9、体被搬运的远,体积小的物体被搬运得近,这种地理现象比较抽象,也难怪学生理解困难。我看到黑板的下框内的一些大大小小的粉笔头和灰尘,我确定就地取材,当场模拟风搬运物体。我清清一吹,灰尘飞扬起来,大小粉笔头也滚动了起来,我请学生仔细观察,大小粉笔头在滚动的距离上什么差别。学生一下子就对“风成说”这一抽象的理论明白了。再比如说,学生在学习黄土高原的时候,对于森林对黄土的保护,学生觉得有些枯燥,于是我顺手拿来一个黑板刷,它有点像皮鞋刷,我在刷的木头面上放一块橡皮,黑板刷稍微一歪,橡皮就掉下来了。当我将橡皮卡在黑板刷的毛之间,黑板刷就是反过来,橡皮也设有掉下来。学生通过这个实验,理解了植被对疏松黄土的保护

10、作用。7、角色体验,感受深切“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感受才会深刻。课堂上,我们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各种角色,对地理知识加深理解。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种地理现象,十分抽象,教师难说,学生更难懂。我在上课前,将一个地球仪打扮了一下,用一张写了字的纸条,从南极点贴到北极点,在课堂上,将地球仪转动动一定的位置,但学生将自己的视线调整到与地球仪水平的高度,平视地球仪,观察纸条上哪个地方的字看得最清楚,随着地球仪位置的不同,同学们看得最清楚的字一会儿在赤道附近,一会儿在北回归线附近,一会儿又在南回归线附近。我告诉学生,刚才我扮演的角色就是

11、太阳,我们的目光就是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我们看得最清楚的地方也就相当于太阳的直射点,随着地球仪位置的不同,太阳的直射点也在移动。学生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相当复杂的地理现象,教师也没说多少话,真正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8、播放视频,生动有趣现在,网络已经非常普遍,正日益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某些网站上的视频对于突破教学难点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的形成”时,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在学习季风的形成,有一段与此相关的FLASH的动画视频,视觉效果非常好,生动形象。学生看了之后,印象深刻,比教师的千言万语都管用。类似的网络资源很多,我们平时上网时,就要留心观察,不断积累。以上突破教学难点的种种方法,表面上看起来,差异很大,但本质是作用他们是一致的,就是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由原本学生陌生的衍变学生熟悉的、由原本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衍变成生动形象的。总之一句话缩短地理世界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让两者实现“零距离”的亲密接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