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与检验(讲座教学).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070569 上传时间:2021-04-1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7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输血与检验(讲座教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临床输血与检验(讲座教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临床输血与检验(讲座教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临床输血与检验(讲座教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临床输血与检验(讲座教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输血与检验(讲座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输血与检验(讲座教学).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临床输血与检验,血型血清学,1,特选课堂,第一章 免疫血液学基础,第一节 血型和血型系统 一 血型 1900年,Landsteiner发现人类ABO血型,50年代中期起陆续发现 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清蛋白抗原及红细胞内酶的不同型 血型通常定义为血液各成分的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 大部分血型属于免疫血液学范畴,但血型的检出并不都是用免疫学方法。 如 红细胞酶型、血清蛋白型电泳法 HLA-D抗原混合淋巴细胞保养法,2,特选课堂,血型系统,定义 是指不同血型抗原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采用群体调查,如果某一血型频率在另一血型系统各抗原中呈均匀分布,说明这两种血型抗原在遗

2、传上各自独立,也可以说这两种血型抗原的基因位点在不同对的染色体上,服从自由组合规律;或在同一对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但遗传距离甚远 控制ABO血型基因位于第九染色体 目前已检出的主要血型系统 :ABO、MNSs、P、Rh、Lutheran、Kell 、LewisDuffyKiddDiegoYtXgSciannaDombrockColtonLandsteiner-WinerChido/RodgersHhKxGerbichCromerKonpsIndian 外加一个高频组抗原一个低频组抗原,3,特选课堂,第二节 血型抗原,一血型抗原的分布 血细胞表面和血浆蛋白分子中 -如Rh抗原、粒细胞特异抗原、血

3、小板特异抗原和Gm因子等。 血细胞和组织器官细胞分泌液共有 -AB抗原、H抗原、HLA抗原、 Lewis抗原,4,特选课堂,血型抗原的形成时间,1. 出生时已经形成的抗原 红细胞血型抗原:ABO、MMS、Rh、Kell、Dufty、Kidd、Lutheran、Diego、Yt、Dombrock、Colton、Scianna、Vel等系统及P1、Ba抗原 HLA抗原 粒细胞系统特异抗原和血小板系统的特异抗原 2出生时有,以后逐渐消失的抗原:i抗原 3. 出生时无,以后逐渐抗原:I抗原逐渐形成,i抗原逐渐消失,人从出生18个月到两岁之间,变化从i()I()的过程。,5,特选课堂,血型抗原的化学本质

4、,种类:糖蛋白、脂蛋白、糖脂和蛋白质四种 糖蛋白:唾液中ABH抗原、Lewis、MWSs、HLA 脂蛋白:Rh抗原 糖脂:红细胞上血浆中ABH抗原、P血型抗原 蛋白质:Gm、Am和Em因子 多糖类抗原刺激产生IgM抗体 蛋白质类抗刺激产生IgG抗体,6,特选课堂,抗原位点数和剂量效应,基因为纯合子时,抗原点位数多,与抗体反应强 基因为杂合子时,抗原点位数少,与抗体反应弱 剂量效应在MN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比较明显,在ABO血型系统等其他不明显。,7,特选课堂,位置效应,指基因之间的相互影响使抗原呈表达降低。如这种影响发生在同一染色上的基因之间,称“顺式效应” 如CDE基因复合物产生的E抗原比

5、cde基因复合物产生的E抗原量少 如这种影响发生在另一条同源色染色体上“反式效应”;例如基因型CDe/Cde和Cde/cDe前者产生D抗原大于后者,是形成Du型的原因,8,特选课堂,复合抗原,受基因复合抗体控制,产生复合抗体、复合抗原只与复合抗体反应,如基因复合抗体Cde的产物有C、D、e三种抗原活性,9,特选课堂,第三节 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与血型有关免疫耐受现象 一一般情况: A型人不产生抗A B型人不产生抗B AB型人不产生抗A、抗B 特殊情况:A型人也不产生抗B B型人也不产生抗A Rh0(D)阴性妇女多次孕育 Rh0(D)阳性胎儿也未产生抗D,这种免疫耐 受现象可能是胚胎早期能触了因

6、素的相应抗原 物质所致,10,特选课堂,常见自身免疫现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由红细胞自身抗体引起,此抗体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温抗体和冷抗体之分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异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肺炎支原体感染改变红细胞表面的I抗原,产生抗红细胞冷凝集素 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甲基多等药物可引起直抗阳性和溶血性贫血,11,特选课堂,第四节 血型抗体,天然抗体 :是指没有可察觉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菌类、花粉尘埃等)多主要有存在于ABO、MN、P和Lewis血型系统中,以IgM和IgG共同存在,A型和B型多数以IgM为主,O型人在成年后以IgG占

7、优势,特别是女性 规则抗体;指ABO血型系统有规律产生抗A和抗B,符合Landgteiner规则 是反定型的依据 免疫抗体:指有可查抗原刺激而产生,常见有输血、妊娠和注射3种方式。,12,特选课堂,血型鉴定,ABO鉴定规则要求 必须做正定和反定 所用抗A、抗B试剂报我国暂行规定,效价分别不低于64和128 O型血清中的抗A、B在测定A、B亚型十分有用 区分A1和A2时,用抗A1血清 反定型中,一般需要A1、B和O型红细胞 O型红细胞用于检查不规则抗体,13,特选课堂,表3 ABO抗原亚型的血型血清学特征,14,特选课堂,ABO定型和定型试验中常见问题,问题一般出现在正、反定型不一致,分析技术问

8、题、标本红细胞或血清本身问题 技术和管理错误 标本或试剂搞错 器材不洁 试剂污染或失效 离心过度 阳性反应产生溶血现象未能 识别 漏加试剂 结果记录或判断错误 细胞与血清间比例不适当,15,特选课堂,ABO定型和定型试验中常见问题,血清异常 红细胞致敏 异常基因型 近期输血 嵌合体血型 疾病因素导致抗原减弱 红细胞多凝集现象 获得性类B抗原 异常血浆蛋白 药物等因素 年龄因素,16,特选课堂,Rh血型系统及鉴定,Rh血型系统 是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一个血型系统,已发现40多个, 主要有临床意义的有5种,D(Rh0)、C(rh)、E(rh)、C(hr)和e(hr) 三种命名法 RhHr命名法

9、:由Wiener提出 CDE命名法:由Fisher和Race提出,国内最常用 数字命名法:由Rosenfirld即将抗原拨数字号码,17,特选课堂,D抗原和Du型,指D抗原的变异型,有些Rh阳性细胞能被一些抗D血清凝集,但不能被其他一些抗D血清凝集,实际上有D抗原 Du意义:Du抗原是一种弱抗原,可分不同等级,高等级可在盐水介质立即反应 献血者为Du型,应归Rh阳性 受血者为Du型,应归Rh阴性,18,特选课堂,Rh血型鉴定:,根据抗D试剂的种类不同 1.玻片或快速试验用的抗D血清 成份: 含IgG抗D抗体血清高蛋白分子稀释液配制 2.盐水试验血清用的抗D血清 这类试剂不含增效剂 3.酶或间接

10、球蛋白试验用的抗D血清 成份:只含IgG抗体血清,19,特选课堂,Du型鉴定,)盐水反应的抗D试剂不宜检查Du型,常出现阴性结果 试剂系统中必须有对照管 直接阳性红细胞,则无法作Du鉴定试验,必须对红细胞进行处理,在45C下加热放散,20,特选课堂,Rh血型系统的抗体及临床意义,通过输血和妊娠产生,初次免疫26个月出现,再次免疫3周内达最高峰,约有1/3Rh阴性人,受Rh阳性免疫后不产生抗D,称非反应者 抗D多数为IgG型,少数为IgM型 /非补体结合性 / 常见Rh抗体混合物,即除抗D外,同时存在抗E、e、C、c抗体 若受血者血浆中含Rh抗体,输入Rh阳性红细胞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

11、血病,21,特选课堂,Rh定型和假阳性/假阴性的原因,假阳性的原因 1.红细胞被免疫球蛋白致敏或血清中含凝集因子 2.受检细胞与抗血清孵育时间过长 3.标本抗凝不当 4.定型血清中含有事先未被检测的其它特异性抗体 5.多凝集细胞造成定型假阳性 检定用器材或抗血清被污染 假阴性原因 1.受检红细胞悬液浓度太高,与抗血清比例失调 2.漏加或错加试剂 3.定型血清使用方法错误,没有按说明书进行 4.离心后重量、晃动过度 抗血清保存不当,22,特选课堂,第三章输血前检查,目的和要求 目的 血液在受血者体内有效存活, 无不良反应 要求 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不凝集和溶血,输入血浆成份不导致患者自身红细

12、胞显著破坏。,23,特选课堂,主要程序包括,(1)患者的病史和标本等检查、核对及处理 (2)ABO和Rh不定型 (3)抗体筛选和鉴定 (4)交叉配血试验 (5)标签和发血,24,特选课堂,受血者的病史和标本等检查、核对、处理,1.病史资料和信息: 包括受血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种族、临床诊断、输血史、药物史、妊娠史、特别是以往输血反应的记录等,这些资料有助于解决可能出现的血清学问题。 1.标本要求:是安全输血的关键措施之一 ( 1)所有标本必须要鉴定和标记,确实无误地来自患者和献血者并和血液申请单内容核对,确证 ( 2)标本标签必须正确,符合患者血液的体内状态,能代表患者当前的免疫学情况,防止

13、血样稀释 ( 3)溶血标本一般不能使用 ( 4)血清或血浆均可用作检查,使用血清干扰因素少 ( 5)患者标本一般不要超过24h ( 6)反复输血患者更应注意抽取新标本作配血试验 ( 7)患者使用肝素治疗,应加硫酸鱼清蛋白对抗使标本凝结,使用右旋糖酐,pvp等治疗,应将红细胞洗涤再作交叉 输血后所有标本物应安善保存28C,至少一周。,25,特选课堂,ABO和Rh定型,前面已介绍过,26,特选课堂,抗体筛选和鉴定,目的:是检测受血者是否含有抗A、抗B以外的抗体, 原则 : 是让受检血清与特殊试剂红细胞筛选红细胞起反应,已发现在37C中有反应活性的抗体 方法: 盐水法/白蛋白介质法/低离温度介质法(

14、LISS)/凝聚胺法/酶技术 抗球蛋白法/ 但最终都要用抗人球蛋白法确认 对发现ABO以外不规则抗体应做进一步鉴定所使用的是谱细胞 筛选细胞是指由23人份的O型组成,要求包括常见抗原:D、C、E、c、e、M、N、S、s、P、Lea、Leb、K、k、Fga、Fgb、Jka、Jkb,27,特选课堂,28,特选课堂,交叉配血试验,(一)要求和内容 交叉配血实际上是检查不配性,使患者献血者血液间没有可测到的不相配合的抗原、抗体成份,交叉配血应37C孵育,除盐水介质外,至少还有加一种能检不完全抗体(IgG型)试验。 主侧管 次侧管 自身对照管,29,特选课堂,交叉配血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1.缗钱状形成

15、:常见多发性骨髓瘤,原球蛋白症、霍奇金病 2.试验结果不相容:显示有未检明同种抗体存在 3.离心力不当: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 4.水浴箱温度不正确 结果溶血,可把血清灭活后再作试验,30,特选课堂,标签和发血,配血单上,均需写上受血者姓名、床号、ABO及Rh血型、医院,献血者姓名、编号、 反复核对输血申请单和血液的标签,正确无误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的解释,发出血液内容的名称,日期和时间,以及工作人员的姓名, 输血前检查试验是一项具有高度科学性和责任性的工作,熟练和灵活应用血清学试验原理和技术,对所得试验结果能给予全面、细致观察和分析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心,31,特选课

16、堂,血型血清学常见的几项试验介绍,一准备工作 (一)标本采集 1.抗凝血:ACD:血液1:4 5%Na2-EDTA:血液0.1:1 血清标本:37C凝固离心,或4C过度分离血清以吸收自身冷抗体,若保存血清标本,可加10%NaN3至最后浓度为0.1% (二)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2常用红细胞悬液浓度 2%红细胞悬液:用于抗体效价滴定 5%红细胞悬液:用于血型鉴定或间接抗试验 10%红细胞悬液:用于测定抗体的亲合力,32,特选课堂,二盐水介质凝集试验,应用范围:主要用于IgM抗体的检出、鉴定、配血、ABO、MN、P血型抗体可在盐水介质中凝集 原理:略 试验记录: 4+:一个大凝集块,背景透明,无游离红

17、细胞 3+:数个大凝集块,背景透明,无游离红细胞 2+:许多小凝集块,肉眼可见,大小均匀,背景基本透明,有游离细胞 1+:很小凝块,肉眼还可见,背景不透明,游离细胞多,要用显微镜 w+(、):微小凝集块,肉眼很难看清,背景浑浊、显微镜观察 O():无凝集,无溶血,全是游离细胞,要用显微镜观察 PH:部分溶血 H:完全溶血 缗钱状凝集的处理:加盐水稀释后观察,33,特选课堂,胶体介质凝集试验:,原理:胶体介质能使介质常数上升,降低红细胞zeta电势,缩补红细胞间距离使IgG抗体致敏红细胞呈凝集 常见胶体介质:小牛血清白蛋白 人白蛋白 AB血清 受检者本人血清等,34,特选课堂,四酶处理细胞的凝集

18、试验,原理:某些蛋白水解酶能破坏红细胞表面丰富的唾液酸(带负电荷)降低zata电位,使细胞间距离缩短,IgG抗体与相关抗原红细胞产生凝集 特点:能显著增强Rh和kill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但对M、N、S、s、Fga和Fgb抗原有破坏性 常用的酶有:菠萝酶、木瓜酶、无花酶等 用PH5.5PBS配制0.5%浓度,35,特选课堂,抗球蛋白试验(Coombs Test),原理:红细胞被IgG、IgA、IgM或补体C3、C4致敏后当加入抗人球蛋白(即抗IgG、抗补体抗体)时,出现红细胞凝集 抗球蛋白试剂: 多特异性类除含有抗IgG和C3d外,还含有抗C3b、C4b、抗IgM、抗IgA,主要用于配血试验和

19、直接试验(DAT),尤其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测定。 单特异性类:主要有抗IgG和抗C3d两种,主要应用于抗体阳性者分类鉴定 特点: (1)本试验是血清血型学试验中经典试验,用于各种血型抗原抗体鉴定中 (2)本试验同时要做各种对照试验“结果”方才可靠。对照试验包括阳性、阴性及自身对照 本试验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36,特选课堂,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调查,一 询问症状和病史 1 急性溶血性反应症状:常为ABO血型不合所至,误输几毫升血即发生强烈反应,注射部位疼痛、寒战、发热、胸闷、腰背痛、面部潮红、恶心、血压下降、胸口、休克、血红蛋白尿 RH血型不合在输完血数小时后发生,但症状轻 2 迟发性溶

20、血反应症状:分两种原因 (1)红细胞初次刺激,7-8天产生抗体,再与输入存活的红细胞作用。(2) 曾有过初次刺激,本次是回忆反应,3-7天产生大量抗体,多数反应进程慢,个别与急性反应征状类似,有死亡危险 3病史:,37,特选课堂,二 核对患者身份和献血者血液,38,特选课堂,初步实验,1 比较输血前后患者血浆颜色 2 抗球蛋白实验,39,特选课堂,四 进一步检查,1 复核血型 2 重做交叉配血 3 抗体鉴定和相应抗原的检查 4 辅助检查 尿中有无血红蛋白 反应24小时后检查含铁血黄素 血清胆红素检查 出现反应1小时后升高,78小时达到高峰。 血清胆红素 尿胆红素和尿含铁血黄素的升高及结合珠蛋白降低都是溶血反应的 辅助证据。 5 追踪试验 反应初期直抗试验、间抗试验可能阴性 但以后每天或隔几天检查,可发现抗体阳性。,40,特选课堂,与非免疫性溶血反应的区别,1 血液在体外溶血 血袋保存、运输或加温不当,血袋内加入药物、输血器管道用过低渗液、浓缩红细胞因血浆太少引发一过性血红蛋白尿 2 细菌污染 也可以引发溶血、发烧、血压下降、DIC等征状。 区别:白血胞总数立即升高,面部红而干燥,血袋血能找到细菌、患者血培养也能发现同样的细菌。 3 患者患有溶血性疾病 患者除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外,无其他溶血性反应症状,通过询问病史明确。,41,特选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