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074082 上传时间:2021-04-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试论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试论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 论文关键词:语文 主体性教育 人文教育性 主体能力 主体人格论文摘要: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包含语文教育在内的教育活动最根本的思想,因而由此可以观照语科性质:现代的发展需要唤醒和培养人的主体精神,为此则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从语文学科内容和学科功能分工来看,只有语文才能承担起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因而人文教育性是语文的根本特性而工具性是其基础属性。人文教育性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工具性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两者共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进人21世纪,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性质有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该说,这是多年来语文教育界不断探讨、实践的一个宝贵成果,对今后一段时间语

2、文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表达到底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作用是否各占一半平分秋色呢?如果不弄清楚这个问题,语文教学就还会在“工具论”与“人文论”中两边摇摆,语文教师还是不知从何着手,重心何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要解决这个根本特性问题。依笔者所见,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应该是人文教育性以往习用的“人文性”只是语文的内容特点,用来指称语文学科的特性并不准确。这一命题实际包含两个子命题: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特性不是工具性;二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特性是人文教育性。前一个命题正是多年来语文教学争论的一个结论,其基本理由是:工具性只是语文在社会运用上的属性,并不是语文发生

3、论上的属性。在工具论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变成了一种遵循思维法则的理科教育程式,它把语文分解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些抽象的东西,结果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这一点笔者木用赘述。第二个命题正是本文所要着重展开阐述的观点。为求从根本上加以论证,笔者以主体性教育这一教育思想为逻辑起点来进行分析、讨论。一、主体性教育思想语文承担人文教育的理论前提要弄清楚主体性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主体、主体性。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主体性就是主体的特性,即主体对客体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客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的特性。主体性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基本

4、特征:一是自觉性,指人不同于动物的意识特性,即人把他同自己的关系、同他人的关系、同自然的关系变成主客体关系。二是自主性或能动性,它是人的活动特性,是指主体具有不依赖于外在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因而可以说,主体性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特性。主体性从内容上又可分为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性的观念表现;主体能力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的能力”,“主体人格”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等的因素。主体能力与主体人格是主体性的现实表现。实际上,具不具

5、备主体意识也是主体人格的一个方面,因而本文为论述需要将前述“主体意识”、“主体人格”统称为“主体人格”,以指称主体的精神情感状态。前面我们谈到人的本质特征即人的主体性,而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教育学即人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些家提出了主体性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把人培养成社会活动的主体”,“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和发挥人的主体性”,教育应以“培育人的主体性为最高任务”,也就是要培养人的主体人格、主体能力。这便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基本含义。主体性教育思想与我国历来倡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理论是一致的。教育理论家王策三曾这样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之所以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发展人

6、的主体性。主体性,这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它集中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是身、心或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的综合表现。”“主体性强的人,就是在客体面前拥有主动权和思想的人。”既如此,主体性教育思想可以被看作教育活动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依此推导,主体性教育思想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性质也应该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根本出发点,并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功能分工来加以确定。二、语文承担人文教育的现实要求社会历史发展需要进行人文教育(一)社会进步需要唤醒、培养人的主体精神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的发明和日益广泛的应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使人类社会一下子从工具时代跃进到信息时代。科技作为最富有革命性的生产力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了日益众多的方便和享受。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祸患。如原子能可以用于来发电、医疗,也可以大规模地杀伤人类以致毁灭人类;克隆技术可以在和生物遗传工程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