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技术角度看学校公开课的亮点与问题.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121174 上传时间:2021-04-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教育技术角度看学校公开课的亮点与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教育技术角度看学校公开课的亮点与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教育技术角度看学校公开课的亮点与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教育技术角度看学校公开课的亮点与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教育技术角度看学校公开课的亮点与问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从教育技术角度看学校公开课的亮点与问题张友文本学期,根据教导处工作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分别进行了青年教师和高级教师公开课活动。本次活动中,各位教师都按学校的要求进行了课件制作和教案设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活动由教导处统一策划,并在校门口写明了讲课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进一步增加了透明度,无论从组织上、还是从听课教师人数上都比前一次有所进步和提高。本次活动仍然有部分教师参加活动的热情很高,同组教师讲课参加,不是同一个组的教师讲课也参加,充分体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同时也说明了这些教师注重了学科之间的渗透和知识面的拓展。取得的成绩:在件课制作上,大多数教师制作的课件内容丰富,画面逼真,紧扣

2、教学内容,抓住了教学的主旨,画面及教育意义深远,教育教学效果明显,形式各异,值得推广。可以自豪地说: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备课及上课已经成为教学的新方向,课件的制作上有了质的飞跃,问题设置合理,富有激情,引人入胜,实现了情景交融,达到了课本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抓住了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较客观地进入到“探究合作互动”的活动中,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配音朗读或同步音乐的使用跟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盎然成趣,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烘托了课堂气氛,在学生的思想感情方面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成为这一阶段多媒体教学的最新亮点,也是与现代教育技术要求相适

3、应的最新体现。课件设计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教学步骤齐全,内容丰富,设计合理,虽然不同的教师以不同的手段演示自己的教学设计。从教态上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心理素质及课堂组织能力都明显提高,遇事不惊,能做到应付自如。存在的问题:1、对教育资源的认识有片面性现在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倾向:信息技术几乎成了教师的唯一资源,传统资源被忽视和抛弃。目前有很多教师制作的教学软件,不分青红皂白、不分重点难点就将整节课的教案都搬进课件,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问题却要做成三维动画;随手可取的物体也要“放进”电脑;课文里一翻就有的内容偏要打到屏幕;用多媒体只为呈现两条公式和定理;本可以现场参观、考察、实践的内容却

4、偏要放在多媒体上来“整合”,如果因信息技术的使用而使学生失去了观察、比较、体验的机会,则信息技术整合课就失落了基本的教育应用价值,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这种停留在浅层意义上的应用,实际上对教学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因为它很少顾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规律,学生只能跟着教师或教学软件的思路走,而没有自己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和思考问题的时间。“穿新鞋走老路”使新的技术仍陷在传统教学的旧框架中,就失去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意义。2、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有些课件制作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没有内容;有的课件是书本搬家,是文字、图画的简单拼合,是知识的简单堆砌,把

5、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有的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视频、图片和音响,似乎不这样则显示不出“档次”。有的课件信息则超量,没有取舍。将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悉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理解、处理和接受。有的教师授课只是往往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反映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甚至形成了课

6、下学生借抄教师课件笔记的局面。难怪有人认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将我们所斥责的“人灌”演变成了“机灌”。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

7、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师生双向互动不畅,教学亲和力下降。因为使用多媒体,为了达到光影的最佳效果,需要营造灰暗、柔和的教室环境,这就需要在有光的门窗处拉上暗色帘布,在黑暗中记笔记会影响学生的视力。课件一放,教师就得时刻注意点击鼠标,难以关注学生。教师难以像传统教法一样言传身教,诸如形体动作、情感表达、现场板书设计等语言、情感的交流减少,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有经验的教师把教学看成是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把教学信息的反馈看做一门艺术,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Yes”,或“No”。反观现在在许多教学软件中存在的问题,不是没有教学反馈的一言堂,就是教学反馈信息太死板,干篇一律。如现在许多教学软件设计的教学反

8、馈一般是“干得不错,你真聪明!”或“不对,你再加油想想!”兰州市某中学校长说:“我总觉得现在教师快成鼠标了,把教师培养成了“点击”者角色,忽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拨作用。教师不是机器人,不能成为多媒体的附属品。”4、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和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中的要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有的教师在实际实施过程之中却还存在着不理想的地方:一是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二是重探究结果轻探究过程;三时缺乏对评价的思考,即表现为重教师评价,轻学生自评、学生间的互评,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评价的方式单一,缺乏

9、及时、有效的反馈。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如有的教师为了达到烘托课堂气氛的效果,往往文字、图像、声音并用,甚至插入一些与表现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图片,使学生只顾新奇而忘记所要表现的实质问题,分散了注意力,造成了喧宾夺主的局面。5、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忽视了传统的教材教法有些教师为求新、求奇而抛弃传统教学手段。不按照课堂教学的内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求

10、新、求奇,而把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放在首位,凌驾于教学内容之上,完全抛弃了传统教学手段。这样一来,信息技术的手段就会脱离内容,脱离教育的意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多媒体用于辅助教学,是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教法。如果我们过分地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就助长了“形式主义”,削弱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水平,滋长教师依赖多媒体教学的思想。这个问题在许多年轻教师尤为突出,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以为这才是现代教育,这才是课程改革,认为只要有多媒体教室,找来现成课件,不加思索,鼠标一点,就轻装上阵了,把课件播放一番,附加几点解说了事。如此生吞活剥、移花接木使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难怪有

11、的教师形容多媒体教学是“把教室当成电影院,把课件当成影片,把学生变成观众,把教师变成放映员”。对策与建议:现代教学信息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媒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换与传递的过程,是上述诸方面共同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授课的内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编制适合学生实际和有特色的教学软件,选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讲究实效,不该用时就不用,该少用时不多用,使制作出来的教学软件能激发学生的无限遐想和创新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我们认为,教具、学具、课件、情境的选用,能用真实的,就不用虚拟的;信息技术不能替代

12、参观、考察,不能替代学生的生活实践。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资源才是惟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其中,教学设计是关键。教学设计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核心是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从这个意义来说,制约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因素不是教师的计算机技术,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教育技术)。这涉及到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许多细节性的问题,例如媒体的选择,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顺序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智慧等。由于教师

13、、学习者和班级体风格等不定因素,没有唯一成功的范例可以借鉴,这就要靠广大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整合风格,从而推动整个课程整合的进程。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采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依靠软件表面的花哨,而是靠教学内容内在的深刻性和启发性以及问题的编排、情景的设计、学生参与活动等等。当学生能把通过教学软

14、件的感官刺激得到的刹那间的兴奋,转化为通过自己思维活动成功获得的心理满足时,我们设计的教学软件才算达到了真正的成功。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多媒体,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仅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套路,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苦炼基本功,提高授课艺术,灵活处理教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教师课前要注意素材的选取、剪辑和集成;上课时做到一脉相通、水到渠成;教师对媒体的呈现要加以精确的语言提示、引导,使学生在视听的刺激中不流于形式,能顺利地通过表面化的意象层层深入到本质上来,从而实现思维的自然过渡。多媒体技术本身就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因素,从而刺激智力因素的增强。所以具备一定授课艺术修养是教师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条件之一,从而为顺利过渡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好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