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资料《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疑难问题问答》 .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132046 上传时间:2021-04-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培训资料《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疑难问题问答》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师培训资料《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疑难问题问答》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师培训资料《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疑难问题问答》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师培训资料《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疑难问题问答》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师培训资料《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疑难问题问答》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培训资料《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疑难问题问答》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培训资料《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疑难问题问答》 .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疑难问题问答一、 有关“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问题。1“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实验教材中没有了以往教材中“应用题”的编排,而安排了若干“解决问题”的单元,很多老师对如何把握这部分的教学要求,以及它和以前的“应用题”教学有何区别等存在疑惑,所以在这里首先说明一下。从实质上说,“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与“应用题”教学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在编排上“解决问题”教学与原“应用题”有着很大的不同。以前的“应用题”是独立于其他知识单独编排的,与其他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另外,教师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应用题”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应用

2、题的解题方法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对于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确实很有帮助。但是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解题模式,就不去分析数量关系了,使得解应用题变成了机械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意识等的作用。实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编排是融于其他知识中的,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后,给学生创设现实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比如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就是结合计算知识教学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单元,教学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等等。这样就使解决问题教学和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

3、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这里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方法是不变的初衷。2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些老师提出在教学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很多学生往往只解决一步就结束了。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看图,明确题意。因为现在的实际问题大都用图示来呈现,要让学生能从图中找出有用的信息,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因为本单元解决的是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在引入时,老师可以从一步过渡到两步。比如教学例1时,老师可以先从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引入,

4、创设这样的情境: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现在看戏的还有多少人?然后自己解决。接下来,老师再出示又有13人来看戏,再让学生提出问题: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知道用剩下的人加上新来的人数就可以了,也就是16+13=29人。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把中间的过渡问题去掉,让学生直接解决: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又有13人来看戏。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在学生交流分析思路时,老师要强调为什么用两步,在学生汇报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问一问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书写格式

5、的要求。教材在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的两种形式,而且在连减中的不同方法中认识了小括号,在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的解决问题中出现了用递等式的书写形式计算综合算式。老师也就自然想知道: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是不是要求必须列综合算式和使用小括号呢?综合算式是否一定要用脱式计算?还有要不要写答语等。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至于是用分步列式还是列综合算式,只是书写形式的不同,对解决问题的要求没有影响。教材在这里介绍了综合算式和小括号,是让学生知道两步计算也可以用综合算式表示,同时也是初步渗透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在实际教学中,如

6、果学生没有出现列综合算式解决的,老师可以加以引导和介绍,但对列综合算式或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不作统一要求。另外,教材中缺少四则运算的练习,为了后续的学习,老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这部分的单项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初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关于写答语,在本册教材不作要求,学生可以口答完成。到了四年级,会作具体的要求。至于用递等式的脱式计算,教材在这里也只是介绍了这种写法,对学生也不做统一要求,在后面的学习中还会正式教学。二、是否要求学生看除法算式说意义。有老师问:要不要求学生看除法算式说意义,比如:1863 表示18里面有3个6还是6个3?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对于单独的除法

7、算式,一般不要讨论它的意义,除法的意义最好结合具体的情景来理解。对于除法的意义,要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操作体会除法的意义。三、“平移和旋转”教学中的问题。1如何准确的数出平移的格数。关于平移的教学,老师们反映,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能够认识到什么样的现象是平移,但比较困难的是当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时,如何准确地数出图形平移了几格。如下图中,学生很容易认为房子向上平移了2格。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判断房子平移了几格,可以在房子上选择一个点,看这个点移动了几格,房子也就移动了几格。有的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先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比如蚂蚁搬家。两只蚂蚁分别位于房子的两个点上(当然最好是方

8、格纸的格点上,这样方便学生数格子数),比如房子左上角和右下角的点上,它们把房子向左平移到虚线处后,两只小蚂蚁争吵起来。一只蚂蚁说:“我搬得远!我搬得远!”另一只也不示弱:“我搬得比你远!”老师根据小蚂蚁的争吵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快帮小蚂蚁数一数,哪只蚂蚁平移的格数多?”接下来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分别数出两只小蚂蚁平移的格数,让学生发现虽然是房子上两个不同的点,但是它们平移的格数相等。进一步还可以继续创设情境:假如房顶上有一只小蝴蝶,小蝴蝶平移的格数又是多少呢?它和小蚂蚁平移的格数相等吗?通过数格数,让学生明确在数物体平移的格数时,只要确定一个点,数出这个点平移的格数,就是物体平移的格数了。当

9、然,还可以看一条线段,比如上下平移时,可以观察最下面的这条线段,左右平移时,看左右两边的线段都可以。实际上这里也渗透了物体平移的特性:物体上每个点的平移方向和距离都一样。所以在数格数时,选择一个点或一条线的平移格数就是这个物体平移的格数。当然,在这里还不要求学生掌握平移的特性,学生在五年级还会进一步来学习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2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材中平移练习中安排了判断图形平移后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对于后一种练习,我们只要求学生能画出顶点在方格纸的格点上的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让学生理解只需把每个顶点按要求平移后,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平移后的图形,比如教材第43页练习十

10、的第2题。但是第44页第5题中平移图形的一个顶点不在格点上,而是在两个格点中间,如果学生有困难的话,可以把这个图形稍作改动,让每个顶点都落到格点上,如下图:3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能找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至于有关旋转的特性等更多的知识我们安排在五年级继续学习。在这里,很多老师对如何把握旋转的概念有疑惑,比如学生列举的秋千、钟摆、跷跷板等的运动是不是旋转呢?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的看作是旋转现象,以此来判断秋千、跷跷板不是旋转现象,属于摆动现象。事实上,旋转的定义是:如右图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 转动

11、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也就是说旋转是物体在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的现象,不一定要作圆周运动。因此摆动也是旋转,所以秋千、钟摆、跷跷板的运动是摆动,同时也是旋转。但这里我们主要还是要让学生认识作圆周运动的旋转,比如风车、飞机的螺旋桨、转椅等的运动。学生如果说出秋千,老师也应该给予肯定,但还是尽量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像电风扇扇叶的转动这样的旋转现象。四、“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的问题。1“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的问题。有些老师觉得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认为学生已经有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数的组成、计数关系等就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数

12、感,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而忽略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比如有的老师整堂课都在让学生估数,认为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数感,而把计数单位、数的组成等作为练习让学生自己完成。当然,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也是应该的,但是应该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另外也要注意估数只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方面,而且估数也要有一定的方法,例如要有一个参照物,因此学生首先要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1) 数的现实含义;2) 与自己熟悉的数建立联系;3) 建立数的表象。首先,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现实的素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中

13、有868人跑马拉松,让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来理解。为了了解868到底有多大,学生要将868和自己熟悉的数建立起联系,比如学生对100都很熟悉,这里就可以将868和100建立起联系,学生知道868大约有8个100。在这个基础上建立868的表象,比如学生可以想象有一个1010(100人)的方阵,那么868有几个这样的方阵呢?从而建立起868人的表象。那么如何把“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落到实处呢?教学中还是要从计数单位、数的组成等各个方面全面认识1000以内的数。首先让学生通过数数,从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十,到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再一百一百的数,10个百是一千,认识记数单位个、十、

14、百、千,同时渗透相邻记数单位之间十进的关系。接下来借助计数器来数数,由于学生对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往往弄不清楚下一个数到底是几十、几百,借助计数器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个数数的难点。然后再让学生口头数数。再接下来通过计数器拨数结合数位表教学写数和数的组成, 最后通过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巩固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同时结合估算,培养学生的数感。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要求。教材第93页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时,既呈现了一般的口算方法,还出现了在脑中想竖式的方法,很多老师就问是不是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关于口算,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因此教材呈现了不同的口算方法,我们觉得有的学生可能会有通过想竖式

15、来口算,所以就呈现了这种方法,主要也是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用他喜欢的方法正确的口算,对于这种想竖式口算的方法不作统一要求。五、克和千克到底是质量单位还是重量单位?克与千克是质量单位。 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单位有千克、克,还有吨和毫克等。而重量是指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它的单位是力学单位牛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的重量、一个物体有多重,都是指它的质量。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纠正这种说法了,比如以前说汽车的“载重量”,现在已经改为“载质量”等等。所以教学中,老师要尽量使用标准的语言。六、“统计”教学中的问题。1“复式统计表”教学中的问题。“复式统计表”教学时老师们

16、都能注意让学生从复式统计表中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但是在从单式统计表到引入复式统计表时,没有体现出让学生经历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没能很好的体现复式统计表的优点:通过对比,便于比较。所以在让学生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时,应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为了方便比较,你们能把这两个统计表的内容在一个表中表示出来吗?最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对比,加深对复式统计表优点的感受。2“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教学中的问题。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学生已经会根据数据的大小和统计图的大小选择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因此在教学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为了让学生体会引出以一当五的必要性,这里可以给学生准备能用以一当二完成的统计图,让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充分的感受根据数据的大小和特点,可以用以一当五的统计图来完成。在练习中还可以设计个别不是5的倍数的数据,让学生进一步完善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同时还可以渗透以一当10,100,200等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一格表示几要结合数据的特点和大小来合理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