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看法,它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选择对于一个中学生能否健康成长,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人的价值取向受时代气候、 社会因素的影响甚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突出职业追求,淡化事业追求中学生的理想选择和前途设计大多向金钱、 享受倾斜,以挣钱多少、收入高低评论职业优劣,以追求实惠、安逸的工作为奋斗目标。这必然导致爱业、敬业、勤业和创业意识的谈化。二、突出个人追求,淡化社会追求突出个人追求的思想和行为辐射到中学校园,
2、使部分学生竞争意识被扭曲,自我意识膨胀, 片面强调自我权利的维护,不顾对他人利益的损害,个体游离于集体之外,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突出人才追求,淡化人格追求人才追求突出而人格追求淡化在中学生身上有明显表现,他们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吸收, 而忽视良好品德的养成; 只注重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忽视思想觉悟的提高。因此,中学生离家出走,轻生自杀甚至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四、突出功利追求,淡化功名追求。部分中学生不顾现实条件,信奉什么“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盲目追求所谓的“时髦”、“潇洒”,狂热崇拜所谓大款、明星的生活方式,把“优秀” “三好”之类的荣誉抛掷九霄云外。在理
3、想信息上,部分学生重物质轻精神。有钱就图,有利就想,正是部分学生功利思想的折射。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从萌芽到逐渐定型的关键时期。价值观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在社会实践中,在各种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为此,学校在德育工作中要引导中学生坚持和明确以下几种关系。一、坚持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正确人生价值观, 首先应是能以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人生价值观。 物质生活和物质追求仅仅是人生内容的一部分, 不是生命的全部价值所在。 人除了物质追求,还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事业心是促进人们热爱生活、 创造生活的强大动力。 用崇高
4、的精神追求主导物质追求,人生才会变得更丰富、更灿烂、更辉煌。二、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 一方面,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的基础, 没有个人利益的实现, 就没有社会集体利益的充分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利益又依赖于社会集体利益,社会集体利益是满足个人利益的保障和前提, 是个人利益的集中表现。 引导中学生以集体主义原则主导个人利益的追求, 才能如鱼得水, 顺利实现个人理想和追求。三、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一个人的价值的实现以及价值的大小,主要是从他的活动同社会发展方向的关系中,从他对于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来考察。引导中学生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社会价值主导自我价值,才能顺应社会要求,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追求。人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只要我们认真调查研究,摸清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我们一定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