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二十问.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212034 上传时间:2021-04-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二十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伤寒二十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伤寒二十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伤寒二十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伤寒二十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二十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二十问.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结合临床谈谈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答: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可以被理解为中风表虚证,此条文提示了太阳中风证的病位,病证,病性,病机。“中风”指风中太阳,风为阳邪,邪犯太阳,卫阳抗争,两阳相见故发热,卫阳被风邪所伤,内迫于营,营阴外泄,故汗出,因风伤卫阳,汗出肌舒的原因,故可见恶风,脉缓则因风伤卫表,汗出营弱所致。太阳中风证重点突出在一个“虚”字,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故主要的症状当抓住汗出,脉浮缓。治疗太阳中风表虚之证应以桂枝汤主之,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伤寒论曰:“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伤寒可以被

2、理解为伤寒表实证,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腠理郁闭,不得外伸温煦肌表,故必见恶寒,寒邪凝滞收引,气血凝滞不畅,故必见体痛,影响胃气,故见呕逆。太阳伤寒证重点在一个“实”字,卫阳郁闭,营阴郁滞,故主要抓住无汗,脉浮紧。治疗太阳伤寒表实之证应以麻黄汤主之。同时中风与伤寒各有其证,各立其法,各有其方,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看做轻与重的渐进关系。20.如何理解伤寒论中原文结构伤寒论原文的基本结构概括为“四要素”结构。所谓“四要素”,就是以原文形式记述同类医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原病证(第一要素)、病史及/或治疗史(第二要素)、现病证(第三要素)、现病证的治疗(第四要素)等,每一要素在原文中又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

3、。不同的原文,其结构规律不尽相同。伤寒论398条中,有200余条原文符合四要素、三要素、二要素的结构规律,并且二要素、三要素结构又是四要素结构的特殊形式,伤寒论中尚有大约30余条原文属于重叠四要素结构。四要素结构是伤寒论原文的基本结构,凡具备四个要素的原文,均属四要素结构。特殊四要素结构在伤寒论中也是存在的,不具备四要素中某一二个要素的原文,也即符合二要素或三要素结构。其中,有些原文缺少病史、治疗史要素,有些原文缺少原病证要素,有些原文缺少现证治疗要素。三要素结构是指缺少某一要素的原文结构,这种由三个要素构成原文的结构,称三要素结构。此类原文多以缺少原病证要素为特征,也有缺少现证治疗部分者。二

4、要素结构在伤寒论的原文有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是缺少病史及/或治疗史要素者;其二是缺少原病证及现证治疗要素者。同时伤寒论中有些原文,既不符合典型四要素结构,又不符合三要素或二要素结构。此类原文不仅具备四要素或三要素,而且属于分支式或层层嵌套式结构的原文2.结合临床谈桂枝汤的服法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营卫调和。生姜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和胃止呕,大枣意在和营敛阴,又可补益脾胃,炙甘草则调和药性,兼以佐使。对桂枝汤的服法特别强调的有三点:1.服桂枝汤后喝热稀粥,并保暖取全身湿润似汗出为好,借水谷之精气,温养中焦,不但可以酿汗,更可

5、使外邪速去而不致重感。2.服一次药汗出病愈,即应停服,如果不汗出则再服,又不汗出,即可缩短服药间隔的时间,半天左右服完三次。3.病重者昼夜服药,可以服两至三剂。因此在临床上对于需要服用桂枝汤的病人,在服法上要向病人交代清楚,可以加速疾病的痊愈,顾护胃气,取得更好的疗效。3.结合临床谈大小青龙汤证伤寒论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又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汤证的病机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故征候可见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

6、浮缓。因此确立治则为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在临床上要注意“不汗出而烦躁”是提示内有郁热,要注意此处的“热”为寒邪在表不解,阳气郁闭不伸,进而化热,内热扰心,而既非热在阳明,亦非热在少阴。方中重用麻黄以加强发汗开腠之力,并抵消石膏的牵制,加石膏(鸡子黄大)则取其轻而兼透之功以清内热。伤寒论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证病机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故可见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稀色白,干呕,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脉弦紧。治法当辛温解表,温化水饮。在临床上,大小青龙汤证皆为表里同治之方,重点要区别大青龙汤兼清郁

7、热而治烦,以解表为主,小青龙汤则内化寒饮治咳喘,重在蠲饮。4.读原文103,104条的启发,并结合临床叙述103条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提示了少阳郁热伴阳明里实,治法应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予大柴胡汤。104条曰:“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药丸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提示了少阳兼里实误下证的证治,其病机为邪犯少阳,伴肠中燥热内蕴,故治以和解少阳,清热润肠。此两条

8、都提示了同为少阳,阳明同病,证治不同的原因与其证情偏少阳、阳明以及阳明偏里结、偏燥热内蕴有关。柴胡加芒硝汤证病位偏于少阳,肠中蕴蓄无形燥热(从证起下后,知为结去热留之证),故以小柴胡汤为主和解少阳,仅加一味芒硝以清肠润燥,为和解泄热之轻剂;大柴胡汤证邪郁少阳伴阳明燥结较甚,故和解同时兼以攻下。因此在临床上遇到少阳与阳明合病时,既有单用小柴胡汤者,亦有用柴胡加芒硝汤及大柴胡汤者,要辨清病位重心的不同与邪气盛衰的各异。5.对原文106,124条的病位的思考106条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9、124条曰:“太阳病六七日,表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以上两条原文都提示了病机病位为淤血和热邪结于下焦,而桃核承气汤证与抵当汤证又有着轻重的区别,血热与瘀血相结轻者,仅见如狂,腹部拘急不舒;相结重者,见发狂、少腹硬满或硬。同时太阳蓄血证虽以太阳命名,但不可把其病位仅定位在单一膀胱的解剖部位,实际应包括整个下焦部位,包括小肠,胞宫等在内。6.如何理解阳明病误汗病瘥伤寒203曰:“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 病已差, 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 胃中干燥, 故令大便硬

10、。当问其小便日几行, 若本小便日三四行, 今日再行, 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 以津液当还入胃中, 故知不久必大便也。”233条曰: “阳明病, 自汗出。若发汗, 小便自利者, 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 当须自欲大便, 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 皆可为导。”阳明病热证其病机为胃肠燥热,充斥外达, 以身热、汗出、不恶寒、恶热、口渴多饮为主症。因此对阳明病热证的治疗, 当针对燥热充斥, 予以辛寒清热之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表散邪, 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的治法。汗法非但不能清泄阳明燥热, 反而伤津助热,故以发汗治疗阳明病热证是属误治。203条提示虽误汗伤亡津液,但其邪热确实

11、随汗而解,病势向愈,可预后其后大便得通,故后又用以通导之法而非峻猛攻下治之。7.阳明病热证与实证有无兼夹,转化,哪些原文体现了热、实证的转化阳明热证与实证其共同病机为: 胃肠燥热炽盛。根本区别是: 胃肠燥热的表现形式不同, 即“充斥”与“结聚”。燥热的“充斥”与“结聚”是相对的,所谓燥热“充斥”, 仅是以“充斥”为主而已, 不能排除其内在“结聚”之存在; 同样, 燥热“结聚”, 也仅是以“结聚”为主, 同样不能排除其“充斥”的存在。因此,“充斥”与“结聚”, 常可互见,其证候即属热证与实证之兼夹。阳明病之热证以身热、多汗、恶热、口渴多饮(四大证)为主症, 若胃肠津液得以及时补充或津液尚未明显偏

12、渗, 则可使“充斥”状态相对维持, 表现为以“充斥”为主的热证。反之, 由于多汗或小便数或津液无以持续补充, 则易使内环境发生显著变化, 使燥热与糟粕结聚, 发生以“结聚”为主要病机的实证。伤寒213条曰:“阳明病, 其人多汗, 以津液外出, 胃中燥, 大便必硬, 硬则谵语, 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 更莫复服。”因“其人多汗”而使“津液外出”, 胃津亏耗, 使燥热由“充斥”向“结聚”转变, 而形成以大便硬为主症的阳明实证, 当以小承气汤主之。若未发生转变, 则当以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因此阳明病热证与实证存在着兼夹,转化。8.结合原文理解栀子豉汤证伤寒76条曰:“发汗后,水药不得入

13、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7条曰:“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221条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农。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从7681,221,228都是论述栀子豉汤类证的条文。将太阳病篇和阳明病篇有关栀子豉汤的论述结合起来看,栀子豉汤主要运用于热扰胸膈之证,栀子豉汤证病位在胸膈上下,范围广泛,故症状

14、包括近胸膈部位脏器受热扰时的表现,上起胸中,下至胃脘。阳明病篇中的病机为胃热留扰,胃气郁滞,故可以包含在太阳病篇热扰胸膈之证的范围内。同时根据条文还提示我们在临床的应用上要联系病机(热扰胸膈为基本病机),随症加减。9.如何理解阳明病发生时有少阳枢机不利的存在,如何治疗该证肝胆,脾胃同居中焦,肝胆的疏泄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互为影响,相因相使。阳明病的基本病机为胃肠燥热炽盛,在病情的发展过程中因个体的差异,或从热从燥化,大便干燥,小便数多,发展为阳明腑实证;或从太阴湿化,小便少,头汗出而出现湿热黄疸。湿邪阻滞,邪热郁遏于里不得散越,如此相互搏结,相蒸交结,不论是热邪还是湿邪最终必影响肝胆的正常疏泄

15、,使胆汁不循常道而溢肌肤,发为黄疸。正如236条曰:“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1条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因其病机为枢机不利,湿热内蕴,胆胃不和,故应和解少阳,清热祛湿,辨清湿、热轻重,可选小柴胡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豆汤加减治之。10.如何理解伤寒论中大便溏和大便硬的问题伤寒论原文中涉及大便“硬”的有18条

16、,涉及大便“溏”的有8条。大便硬与大便溏除了表述症状之外,大便硬还有着推断燥屎是否形成,寓示大便成形的不同内涵,大便溏又有推断燥屎未成及相对大便不硬的不同寓意。215条曰:“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原文中的“但硬耳”提示了燥屎尚未形成,而并非指具体症状。209条曰:“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其中“大便微硬”,并非指大便硬的具体症状,而是燥屎

17、初成的诊断结论。大便溏是相对于硬而言的,229条曰:“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其中大便溏就是与硬相对而言的,提示邪热程度轻浅,燥热与糟粕互结轻浅。故“硬”有便硬、不溏之别;“溏”有使溏、不硬之异。硬有燥屎成否之别;溏有燥屎未成之寓。临床应结合病机病势随证治之。11.伤寒论中“主之”“宜”“与”“可与”的意义,举例说明“主之”是指遇到病症时方子的第一首选且不可更改。12条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5条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

18、汤主之。”“宜”是指治疗疾病时房子的第一首选,但可更改。45条曰:“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106条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与”是指可以选用此方治疗也可选其他的方子,103条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可与”是语气最弱的,若无它方或对病情影响不大时也可使用,63条曰:“发汗后,不可

19、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2.对伤寒论中湿热发黄证治疗的思考湿热发黄证的基本病机离不开湿与热,阳明热邪内蕴,湿从热化,湿邪重浊黏腻,郁遏邪热于里不得散越,湿热相蒸交结,最终影响肝胆的正常疏泄,使胆汁不循常道而溢肌肤,发为湿热黄疸。231条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6条曰:“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

20、之。”261条曰:“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2条曰“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以上三条原文都是治疗湿热黄疸的方子但在病机上各有偏重,茵陈蒿汤重在湿热壅盛,腑气不通,故可见腹微满,渴饮水浆,大便不畅或便秘,在治疗上偏于泄;栀子柏皮汤病机在于热重于湿,可见口渴较著,心烦懊恼,治疗当以偏清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重在湿热郁遏,表气不宣,可见恶寒发热,身痒、脉浮,故治疗偏于散。因此在临床上要仔细鉴别引起湿热黄疸的病机,随证而治并时刻要记住疏利肝胆。13.如何理解原发与转属少阳病的病势发展及诊断意义原发的少阳病其病位始于足少阳胆经,其病理改变以胆火上炎为多见。263条曰:“

2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故口苦,咽干,目眩之证在少阳病发生的早期即可出现,病势是由里向外而发展为半表半里之证,因此在少阳病发病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半表半里之证。而转属的少阳病是因外邪,或他经之病传变而来,故其病位始于半表半里,96条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半表半里之证在少阳病发病早期即可出现,而口苦,咽干,目眩的胆经的症状在后期才会出现,病势是由外的半表半里之证向里的胆经

22、发展的,因此在临床上通过对病人所表现出的症状的先后进行认真的分析可判断出原发与转属的少阳病,并可以预后病势的发展方向,更好的指导治疗。14.结合提纲证谈太阴病的早期如何诊断在伤寒论中论述太阴病的辩证提纲是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病的征候可以分为太阴脾虚寒症和太阴气滞络瘀证,条文中“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作为太阴病的提纲概括了太阴病虚寒证的基本特征,但未涵盖所有的太阴病。太阴病是病邪入阴的第一阶段,为中焦阳气虚衰,脾胃机能减退,寒湿不运所表现的证候。故在太阴病的早期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

23、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可见时腹自痛。寒湿犯胃故呕吐,胃气呆滞故食不下。寒湿不化,脾气不升,可见自利。在临床上要注意“自利”不是在太阴病早期出现的症状,同在要将太阴病“腹满痛食不下”与阳明病“腹满食不下”的鉴别诊断,太阴病腹胀满时减,喜得温按,利下清稀,属正虚不足;阳明病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腹部拒按,利下臭秽,为邪实证。15.为什么说“自利”不是太阴病最早的表现太阴病的提纲273条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的本证277条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条文都讲了太阴病脾阳不足,清阳不升,寒湿弥

24、漫的虚寒证的基本特征及症状,太阴病是病邪入阴的第一阶段,为中焦阳气虚衰,脾胃机能减退,寒湿不运所表现的证候。故在太阴病的早期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可见时腹自痛。寒湿犯胃故呕吐,胃气呆滞故食不下。寒湿不化,脾气不升,可见自利。脾胃阳虚首先影响的就是脾胃运纳水谷的功能,水谷之精气不得化,渐而积聚为为寒湿,进一步加重了脾阳的虚损,最后逐渐的的发展到寒湿不化而下利,因此可以将“自利”理解为太阴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表现出的症状,在太阴病最早时很少会表现出来。16.如何理解“系在太阴”及其临床意义278条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25、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条文中的“系”为联系之意,“系在太阴”即病属太阴。在这里仲景通过“系在太阴”一句话明确的指出了“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病属太阴,将伤寒转属太阴的征候及太阳中风证区别开来。伤寒脉浮而缓,虽似太阳中风脉象,但无发热,汗出,头痛等症,而是手足自温,可知此非太阳病,而是属于太阴病。因脾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太阴为至阴,感受外邪之后,抗邪之力不足,故无明显的发热。同时阳虚不甚,脾阳尚能达于四末,故虽身恶寒,但尚手足自温。这样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在临床上对伤寒转属太阴的征候及太阳中风证的鉴别诊断。17

26、.结合原文谈谈少阴病的诊断少阴病是心,肾功能失常,水火不交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心属火,肾属水,心肾交通,水火既济。因此少阴证的征候类型可以分为少阴寒化证(阳虚阴盛)和少阴热化证(水亏火旺)。281条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此条为少阴病寒化证的提纲,282条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条文提示了对少阴寒化证的诊断,即“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心肾阳衰,属于全身性的虚寒证,不以“厥,利”作为提纲是因为少阴寒化证不一定必见厥利,且厥利亦非少阴寒化证的特有。因

27、此对少阴病寒化证的诊断应重点抓住“脉微细,但欲寐”,可以提高诊断的预见性。303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19条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以上条文提示了对少阴热化证的治疗,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对少阴热化证的诊断要抓住水亏火旺的基本病机,症状可见心中烦,不得卧,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苔黄,脉细数。因此对少阴病的诊断要分清其为寒化证还是热化证。18.对小柴胡汤煎法中去滓浓缩的理解伤寒论中有关小柴胡汤去滓浓缩的条文曰:“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

28、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是一种浓缩煎法。去滓再煎,可使浓度更高,药性和,便于病者服用。这样做的根据是:小柴胡汤证本身有“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的症状。呕吐、恶心者不宜再进大量汤液,故其药液当力求汁浓量少。纵观仲景其余去滓再煎这方均有恶心、呕吐症状,如大柴胡汤证“呕不止”;生姜泻心汤证有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等。同时我们可以把“去滓浓缩”这一方法扩大运用到临床上的各个方面,例如小儿在用药时往往拒药,而且脾胃功能较弱,通过这一方法的启示我们可以将小儿的药浓缩到适当的最小剂量,分多次服用,这样既可以保证药效的发挥,又可以顾护小儿的脾胃。19.少阴

29、病初有何临床症侯,如何治疗,结合病例谈体会少阴证的征候类型可以分为少阴寒化证(阳虚阴盛)和少阴热化证(水亏火旺)。281条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此条为少阴病寒化证的提纲,提示了对少阴寒化证的诊断,即“脉微细,但欲寐”,若是少阴病初即见少阴寒化证的征候,治疗应温经回阳,如条文323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4曰:“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选用四逆汤类以温经回阳。若在少阴病初见到少阴热化证的表现即心中烦,不得卧,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苔黄,脉细数等,治疗当以育阴清热,如303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19条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选用黄连阿胶汤等方剂来滋阴清热,因此要鉴别在少阴病初有何临床症状分清其为寒化证还是热化证,进而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