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doc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102363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4.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wd.海 绵 城 市 建 设 技 术 指 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 年 10 月目 录前 言 . 1 第一章 总则 . 2 第二章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 4 第三章 规划 . 8 第一节 基本要求 . 8 第二节 规划控制目标 . 9 第三节 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的落实 . 13 第四节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技术路线 . 18 第四章 设计 . 23 第一节 基本要求 . 23 第二节 设计程序 . 23 第三节 建筑与小区 . 24 第四节 城市道路 . 26 第五节 城市绿地与广场 . 28 第六节 城市水系 . 29 第七节 技术选择 .

2、31 第八节 设施规模计算 . 48 第五章 工程建设 . 54 第一节 基本要求 . 54 第二节 建筑与小区 . 54 第三节 城市道路 . 55 第四节 城市绿地与广场 . 55 第五节 城市水系 . 56 第六章 维护管理 . 57 第一节 基本要求 . 57 第二节 设施维护 . 57 第三节 风险管理 . 61附录 1 主要术语 . 63附录 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 64附录 3 局部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单价估算北京地区 . 66附录 4 典型案例 . 67附录 5 相关标准 . 85i前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建设自 然

3、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 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 号、国务院 关于加强城市根基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等国家法规政策,并 与城市排水工程规划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国 家标准标准有效衔接,编制了本指南。本指南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 基本原则,规划控 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 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并提供了我国局部 实践案例。本指

4、南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共六章。本指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建筑大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 建设研究院、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上海市绿化管理指 导站、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本指南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管理,北京建筑大学负责技术解 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历,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一章 总则1 编制目的本指南旨在指导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

5、式,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 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 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 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2 适用范围本指南借鉴国际上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的成功经历,并吸纳了我国相关政策 法规的要求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工程实践经历,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各层级规划编制过程中低影响开发内容的落实;二是指导新 建、改建、扩建工程配套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实施

6、与维护管理;三是指 导城市规划、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有关部门指导和监视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 作。3 基本原则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 基本原则是规划引领、生态优 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规划引领 城市各层级、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 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表达规划的科学 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生态优先 城市规划中应科学划定蓝线和绿线。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 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 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 系

7、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安全为重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为出发点,综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上下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 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因地制宜 各地应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 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 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 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统筹建设 地方政府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工程中严格落 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 低影响

8、开发设施应与建设工程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 用。第二章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1 海绵城市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安康开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开展的有力支 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开展也 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开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家新 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 为主的转型开展新阶段。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开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 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开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9、必须树立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 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开展的重要表达,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 重大任务。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 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 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 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 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 市建设过

10、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 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 够修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 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 基本要求;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 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 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 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存足够的

11、生态用 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 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 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 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 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 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 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

12、构建。以上三个系统并不是孤立的,也没有严格的界限,三 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根基元素。2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 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 , LID 或 低 影 响 城 市 设 计 和 开 发 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 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2-1。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 就要采取渗透、储存

13、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 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兴旺国家 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 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 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 持 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 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图 2-1 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开展,加之我国城市开展和根基设施建

14、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 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城 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 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 控制目标。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 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 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 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3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

15、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 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 标,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工程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发设 施建设的主要内容。设计阶段应对不同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进展科学合理的 平面与竖向设计,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 应统筹考虑景观水体、滨水带等开放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低影响开 发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与所在区域的规划控制目标、水文、气 象、土地利用条件等关系密切,因此,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流程、单项设 施或其组合系统时,需要进展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优化设计方

16、案。低影响开发 设施建成后应明确维护管理责任单位,落实设施管理人员,细化日常维护管理内 容,确保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行正常。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如图2-2 所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责任主体城市人民政府规划排水道路园林交通工程业主其他城市水系规划规划总体规划理念实施实施 纳入目标策略专项专 业规划详细规划绿地系统规划 排水防涝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其他用地/竖向/绿地/道路/排水/水系等系统协调政策:实施 方法、导则、 奖励方法等指标布局实施控制控制要求建筑与小区设计设计任务书设计道路建设实施设计技术指标 原则要求落实设施设施工程 布局设计预算绿地与广场 水系其他审查监视运行维护

17、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等多 专业协调与衔接图 2-2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第三章 规划第一节 基本要求城市人民政府应作为落实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责任主 体,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职能部门,在各相 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应创新规划理念与方法,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新型城镇 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应开展低影响开发专题研究,结合城市生态保护、 土地利用、水系、绿地系统、市政根基设施、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因地制宜地 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目标,制定城市低影响开发雨 水

18、系统的实施策略、原则和重点实施区域,并将有关要求和内容纳入城市水系、 排水防涝、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相关专项专业规划详见本章第三节。 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应在总体规划的根基上,按低影响开发的总体要求和控制目 标,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相关内容纳入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 专项专业规划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因地制宜,落实涉及雨水 渗、滞、蓄、净、用、排等用途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并结合用地功能和布局, 分解和明确各地块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率、 绿色屋顶率等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指导下层级规划设计或地块出让

19、与开 发。有条件的城市新区可编制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雨水控制与利用专项规 划,兼顾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不同 的控制目标,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利用数字化模型分析等 方法分解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细化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要点,供各级城市规划 及相关专业规划编制时参考;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建设时序、资 金安排与保障措施。也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积极探索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 统作为城市水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局部。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作为国家绿色城镇化开展战略的重要根基内容,对我国 未来城市开展及人居环境改善有长远影响,应将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纳

20、入生态城 市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通过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指标进展落实。第二节 规划控制目标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 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如图 3-1 所示。各地应结合水环境 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合理选择其中一项或多工程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 鉴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大多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各 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可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的规划控制目标。图 3-1 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示意图2.1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1目标确定方法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

21、控制一般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控制 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为一一对应关系,具体方法参见本指南附 录 2。附录 2 同时给出了局部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概念示意图如图 3-2 所示。理想状态下,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以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 自然地貌时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自然地貌往往按照绿地考虑,一般情况下,绿 地的年径流总量外排率为 15%-20%相当于年雨量径流系数为 0.15-0.20,因此, 借鉴兴旺国家实践经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正确为 80%-85%。这一目标主要通 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以北京市为例,当年径

22、流总量控制率 为 80%和 85%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 27.3 mm 和 33.6 mm详见表 F2-1,分 别对应约 0.5 年一遇和 1 年一遇的 1 小时降雨量。降雨蒸发腾“快排模式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80%排放下渗降雨蒸发腾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40%排放下渗减排集蓄利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等图 3-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概念示意图实践中,各地在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一方面,开发建设前的径流排放量与地表类型、土壤性质、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等 因素有关,应通过分析综合确定开发前的径流排放量,并据此确定适宜的年径流

23、 总量控制率。另一方面,要考虑当地水资源禀赋情况、降雨规律、开发强度、低 影响开发设施的利用效率以及经济开展水平等因素;具体到某个地块或建设工程 的开发,要结合本区域建筑密度、绿地率及土地利用布局等因素确定。因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根基上,当不具备径流控制的空间条件或者经济成 本过高时,可选择较低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同时,从维持区域水环境良性循 环及经济合理性角度出发,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也不是越高越好,雨水的过量收集、 减排会导致原有水体的萎缩或影响水系统的良性循环;从经济性角度出发,当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超过一定值时,投资效益会急剧下降,造成设施规模过大、投资 浪费的问题。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

24、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特征、土壤地质等天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也不同。在雨水资源化利用需求较大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有特殊排水防涝要求的区域,可根据经济开展条件适当提高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对于广西、广东及海南等局部沿海地区,由于极端暴雨较多导致设计降雨量统计 值偏差较大,造成投资效益及低影响开发设施利用效率不高,可适当降低径流总 量控制目标。因此,本指南未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提出统一的要求。对我国近 200 个城市1983-2012 年日降雨量统计分析,分别得到各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 设计降雨量值关系。基于上述数据分析,本指南将我国大陆地区大致分为五个区, 并给出了

25、各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的最低和最高限值,即 I 区85%90%、II 区80%85%、III 区75%85%、IV 区70%85%、V 区60%85%,如图 3-3 所示。各地应参照此限值,因地制宜确实定本地区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图 3-3 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3目标落实途径 各地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可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分解为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以其作为综合控制指标来落实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方法见本章第四节。 径流总量控制途径包括:雨水的下渗减排和直接集蓄利用。缺水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基于直接集蓄利用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一般应作为落实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一局部。实

26、施过程中,雨水下渗减排和资源化利用的比例需依据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2.2 径流峰值控制目标 径流峰值流量控制是低影响开发的控制目标之一。低影响开发设施受降雨频率与雨型、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与维护管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对中、小降 雨事件的峰值削减效果较好,对特大暴雨事件,虽仍可起到一定的错峰、延峰作 用,但其峰值削减幅度往往较低。因此,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 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 照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同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重要组成,应与城市雨水 管渠系统及超标雨

27、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建设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雨水控制 与管理体系,共同到达内涝防治要求,城市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按室外排水 设计标准GB50014中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的标准执行。2.3 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径流污染控制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控制目标之一,既要控制分流制径流污染物总量,也要控制合流制溢流的频次或污染物总量。各地应结合城市水环境 质量要求、径流污染特征等确定径流污染综合控制目标和污染物指标,污染物指 标可采用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等。城市径流污染物中,SS 往往与其他污染物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 一般可采用 SS 作为径流污染物控制指标,低影响开发雨

28、水系统的年 SS 总量去 除率一般可到达 40%-60%。年 SS 总量去除率可用下述方法进展计算:年 SS 总量去除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低影响开发设施对 SS 的平均去除 率。城市或开发区域年 SS 总量去除率,可通过不同区域、地块的年 SS 总量去 除率经年径流总量年均降雨量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汇水面积加权平均计算 得出。考虑到径流污染物变化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径流污染控制目标一般也通过径 流总量控制来实现,并结合径流雨水中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污 染物去除率确定。2.4 控制目标的选择各地应根据当地降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径流污染状况、内涝风险控制要 求和雨水资源化利用需求等,并结

29、合当地水环境突出问题、经济合理性等因素, 有所侧重地确定低影响开发径流控制目标。1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或地区,可采用水量平衡分析等方法确定雨水资源 化利用的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一般应作为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一局部。2对于水资源丰沛的城市或地区,可侧重径流污染及径流峰值控制目标。3径流污染问题较严重的城市或地区,可结合当地水环境容量及径流污 染控制要求,确定年 SS 总量去除率等径流污染物控制目标。实践中,一般转换 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4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和水生态敏感地区,宜选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 规划控制目标,尽量减小地块开发对水文循环的破坏。5易涝城市或地区可侧重径流峰值控制,并到达室外排水设

30、计标准GB50014中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6面临内涝与径流污染防治、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种需求的城市或地区, 可根据当地经济情况、空间条件等,选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首要规划控制目 标,综合实现径流污染和峰值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第三节 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的落实1 规划原则1保护性开发 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 水生态敏感区,并结合这些区域及周边条件如坡地、洼地、水体、绿地等进 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设计。2水文干扰最小化 优先通过分散、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径流总量 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防止城镇化区域 的河道侵蚀、

31、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3统筹协调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水系规 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中,各规划中有关 低影响开发的建设内容应相互协调与衔接。2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应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低影响开发的相关专题研究,在绿地率、水域面积率等相关指标根基上,增加年径流总量控 制率等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具体要点如下:1保护水生态敏感区。 应将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 感区纳入城市规划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区范围,划定城市蓝线, 并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2集

32、约开发利用土地。 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和城市规模,防止城 市无序化蔓延,提倡集约型开发模式,保障城市生态空间。3合理控制不透水面积。 合理设定不同性质用地的绿地率、透水铺装率 等指标,防止土地大面积硬化。4合理控制地表径流。 根据地形和汇水分区特点,合理确定雨水排水分 区和排水出路,保护和修复自然径流通道,延长汇流路径,优先采用雨水花园、 湿塘、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径流雨水。5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应根据城市的水文地质条件、用地性质、功能布局及近远期开展目标,综合经济开展水平等其他因素提出城市 低影响开发策略及重点建设区域,并明确重点建设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详见本

33、章第二节和第四节。3 专项规划3.1 城市水系规划 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城市径流雨水自然排放的重要通道、受纳体及调蓄空间,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联系严密。具体要点如下:1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城市水域、岸线、滨水区,明确水系保护范围。 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水生态敏感区保护要求,划定水 生态敏感区范围并加强保护,确保开发建设后的水域面积应不小于开发前,已破 坏的水系应逐步恢复。2保持城市水系构造的完整性,优化城市河湖水系布局,实现自然、有 序排放与调蓄。城市水系规划应尽量保护与强化其对径流雨水的自然渗透、净化 与调蓄功能,优化城市河道自然排放通道、湿地自然

34、净化区域、湖泊调 蓄空间布局与衔接,并与城市总体规划、排水防涝规划同步协调。3优化水域、岸线、滨水区及周边绿地布局,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城市水系规划应根据河湖水系汇水范围,同步优化、调整蓝线周边绿地系统布局 及空间规模,并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水系及周边地块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3.2 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城市绿地是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场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和其他 基本 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对绿地自身及周边硬化区域的径流 进展渗透、调蓄、净化,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35、要点如下:1提出不同类型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和指标。根据绿地的类型和 特点,明确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各类绿地低影响开发规 划建设目标、控制指标如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等和适用的低影响开发 设施类型。2合理确定城市绿地系统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应统筹水生态 敏感区、生态空间和绿地空间布局,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充分发 挥绿地的渗透、调蓄和净化功能。3城市绿地应与周边汇水区域有效衔接。在明确周边汇水区域汇入水量, 提出预处理、溢流衔接等保障措施的根基上,通过平面布局、地形控制、土壤改 良等多种方式,将低影响开发设施融入到绿地规划设计中,尽量满足周边雨水汇

36、入绿地进展调蓄的要求。4应符合园林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可通过合理设置 绿地下沉深度和溢流口、局部换土或改良增强土壤渗透性能、选择适宜乡土植物 和耐淹植物等方法,防止植物受到长时间浸泡而影响正常生长,影响景观效果。5合理设置预处理设施。径流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可采用初期雨水弃 流、沉淀、截污等预处理措施,在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前将局部污染物进展截流净化。6充分利用多功能调蓄设施调控排放径流雨水。有条件地区可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占地面积较大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湿塘、雨水湿地等,通过多功能调 蓄的方式,对较大重现期的降雨进展调蓄排放。3.3 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城市内涝防治综合体系的重要组成,应与城市雨水管 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同步规划设计。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排水防涝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