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阅读20 口技》研讨课教案_0.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256136 上传时间:2021-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阅读20 口技》研讨课教案_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阅读20 口技》研讨课教案_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阅读20 口技》研讨课教案_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阅读20 口技》研讨课教案_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阅读20 口技》研讨课教案_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阅读20 口技》研讨课教案_0.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教学设计口技教师学科(版本)人教版章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学时1课时年级 七年级教学目标1. 通过不同形式地读了解口技表演内容的精妙。(重点)2. 概括口技所表现的场面。(难点)3. 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1.通过不同形式地读了解口技表演内容的精妙。(重点)2.概括口技所表现的场面。(难点)学习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下的学生,他们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对文言现象和常用的文言词语,均有了一定的积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对口技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和学

2、习习惯:小组合作团团坐的方式;分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活动目标媒体使用及分析一情景入课 , 激发兴趣 播放李进军的口技模仿秀。学生观看口技表演。通过观看直观的音像资料,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了口技表演的情景中,让学生对口技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渲染学习氛围。播放音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生动地展现了口技表演,加强了学生对口技的了解。二明确目标,作者简介1.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 作者简介。学生集体朗读学习目标和作者简介。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学有所得。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为学生理解课文做铺垫

3、。利用幻灯片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直观形象,通过字体颜色的变化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三朗读训练一任务:轻声自由朗读。要求:圈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学生在自读自学的基础上实现组内合作,扫除字词障碍。在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同时扫清了字词障碍,为下面的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本节课的重点字词和难点字词,突破字词障碍,夯实了字音,强化学生记忆。四朗读训练二任务:集体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学生集体朗读。学生在自由、愉快、活跃的氛围中,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内容。紧扣目标1。利用幻灯片展示此环节的任务,任务型阅读加强了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五听读课文任务:听读课文要求:体会口技

4、声音的变化。学生观看微课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促思,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紧扣目标1。利用微课的形式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教师的师范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为学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六朗读训练三(三)任务:精读课文,了解内容。要求:完成表格。学生完成表格的填写。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 边阅读、边思考、边探索、边挖掘,体会口技表演内容的妙处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口技表演的场面。另外,规范学生答题语言和思路,给学生一个抓手,提供了操作性,设计实实在在。这一环节紧扣三个目标。利用幻灯片完成表

5、格地填写,并在此基础上插入不同段落的音频指导学生读出口技所表现的不同场面的声音变化,教授的方法更直观明了,更有利于学生声音的塑造,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七当堂背诵,巩固提升任务: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当堂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1. 学生边看幻灯片展示的第四自然段的思维导图边背诵课文。2. 不同形式展示背诵。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读为突破口感知文本,配合思维导图,形象记忆,让背诵环节浑然一体。利用课上时间,强化背诵,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利用幻灯片清晰直观的展示了第四自然段的思维导图,利用形象记忆强化了背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新型的背

6、诵方法。八布置作业九板书设计口技教学反思天津市华明中学 黄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合作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下面是本节课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反思:一、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口技这篇文言文在日常生活中不多见,正式授课前让学生观看现代口技表演,通过眼看、耳听、心想、口说等多种感官训

7、练,不仅诱发了同学们对口技的兴趣,又为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口技留下无穷的余味。学生们被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学习欲望就更加强烈了,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整合,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听读范文,对学生做了朗读训练,形式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了解口技表演内容的精妙,难点是概括口技所表现的场面。我利用表格和音频的配合突破了重难点,以读促思,以读促悟,问题解决的更顺利。通过表格学生顺利地找到出了本节课的写作手法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整合,在思维导图下完成当堂背诵。本节课我利用幻灯片展示学生的预习作品,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当堂背诵课文。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读为突破口感知文本,配合思维导图,形象记忆,让背诵环节浑然一体。利用课上时间,强化背诵,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又进一步强化了文本所学的内容,从学生的表现上看学生乐学、爱学,全班都可以依据思维导图当堂背诵课文,自己的成果得以展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教师这方面来说,教师易于施教,使教与学双方更轻松,更愉快。以上是我对本节课使用信息技术与整合后授课内容的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