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262303 上传时间:2021-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工山镇中心小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课题21 古诗两首学科语文班级三(2)课时1设计者胡道富一、教材内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三、重、难点这两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

2、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五、教学资源准备课件ppt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一、导入新课1.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古

3、诗,这三首谁能背诵? 媒体出示: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2.师:这几首诗的作者是李白。谁来说说你了解的诗人?媒体出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二、初读课文1.媒体出示: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指名读后齐读。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4.媒体出示:长江奔腾的图片,直观感受雄伟的长江美景。说明:通过初步的诵读和图片让学生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三、研读课文1.再读诗歌,先理解字

4、、词意思,再讲讲诗句的意思。(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学句意,小组讨论句意后,指名说句意。(2)试着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诗意。媒体出示: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碧绿的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飘来。2.男女生分读古诗和译文。说明:让学生从文本的自由品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中意境。3.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表达的思想感情。(1)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指导感受理解:“断、开”山断

5、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媒体出示古诗:断 开 流 回(点击变红)(2)随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断、楚、孤、帆。(3)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媒体出示:天门山图片师结: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4)指导朗读:用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呢?(磅礴,雄壮,充满阳刚之气。)媒体出示:古诗、天门山图片指名读、挑战读、男生读、齐读。说明:通过看课件理解诗,把诗变成画,进一步感受诗中美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四、复习巩固1.给提示帮助背诵古诗。媒体出示:断 开 流 回 出 来2.齐

6、背古诗。说明:在熟读基础上通过提示,帮助学生记忆,减轻了负担。五、拓展作业*1.拓展媒体出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改写望天门山。2.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七、板书设计望天门山 李白八、教学反思这首诗我就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展开教学: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背诵最喜欢的古诗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收获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悟、自得。二、创设情境,以读为本。古诗具有“一诗一

7、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的意境。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我千方百计的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景象中。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学习前两句诗时,高大的天门山、汹涌奔腾的江水,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到了长江边,学生眼前出现了长江,心中有了长江,口中更是呈现出了长江,一切水到渠成。后两句诗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很容易就感受到诗人的欣喜豪迈之情。与此同时,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读的要求,在读中感受诗的魅力,领悟祖国

8、语言文字的凝练。因此,学完全诗,欣赏长江的风采时,在这气势磅礴的长江边,学生边尽情的抒发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惊叹、赞美之情。三、加强课内外的整合。课堂上启发学生相互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课后布置学生继续搜集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通过这种课外阅读的延伸,既可丰富学生阅读和情感的积累,又能升华这篇课文的主题。本课的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有个别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有感情的读、背诵。学生在一遍遍地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诗的意境,情感得到了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