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 芳香烃说课稿.doc

上传人:数据九部 文档编号:10270112 上传时间:2021-05-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苯 芳香烃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苯 芳香烃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苯 芳香烃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苯 芳香烃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苯 芳香烃说课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苯芳香烃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第二册第五章烃第五节。学习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烷、烯、炔的结构和性质(碳的四键理论、碳链学说)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苯是芳香族化合物的母体,所以学好这一内容是后面学习芳香烃、苯的同系物及其衍生物的基础!2、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智力多元的特点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苯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苯的结构,苯中碳碳键的特点。芳香烃的概念。苯的化学性质(燃烧、溴代、硝化、加成)。(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苯的物理性质。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实验,

2、推测和验证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苯的凯库勒式及其现代结构理论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介绍苯的结构的研究历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螺旋式上升”的教育,并用凯库勒的故事教育学生只有严谨、勤奋才能把握机遇。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以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难点:苯的化学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苯作为芳香族化合物的母体,苯的结构及性质决定着芳香族化合物的基本性质,而苯中的碳碳键,跟前面所学的几种键的类型又都不一样,所以苯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决定的苯的化学性质,就成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从分子式来看,苯分子中的含氢量很少,应该

3、有较多的双键或叁键,并且教材中苯的结构简式大多也以单双键交替的凯库勒式出现,而事实上,苯不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学生由此会对苯的化学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产生疑问。所以苯的化学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就成了这节课教学的难点。二、教法分析:美国生物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课程专家施瓦布(Schwab)指出:知识,包括科学在内,并非是真理的集合,而是有待于证明和改进的假设的集合;知识也决不是稳定的体系,而是随着证据的增多而不断被修正的系统。可以说苯的结构的研究史是对这一论断的最好例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来探究苯的结构和性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对实

4、验结果的分析处理能力,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为了巩固学习成果,设计了不同层次的反馈练习:课本习题、提高练习(必做)和研究性思考题(选做)。这样通过分层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能力。研究性思考题也能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利于进一步启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三、学法指导:因为不同的学生存在基础和能力的差异,同一学生也存在智力多元的特点,再结合教材的特点及教法分析,引导学生主要采取“探究”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学习,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

5、提高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把以讲授为主改为以启发引导为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得到有机的整合。四、教学程序:按照“发现问题分析提出假说实验证明推理突破再实验验证反思上升”的科学研究过程,进行本次课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步骤设计意图1以科学家的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介绍苯的发现,分组进行扇闻苯的气味、苯在冰水中凝固、苯的水溶性、苯溶解乒乓球碎片的实验。了解苯的用途。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加深感性认识。感受利用化学为人类服务的魅力。3演

6、示苯与乙炔的对比燃烧实验(火焰都伴有浓烈的黑烟),介绍燃烧法测苯的化学式。使学生掌握测定有机物化学式的一般方法。4根据已有知识,推测苯可能的同分异构体,并根据其结构简式分析其可能具有的性质,然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苯中加溴水、加酸性KMnO4溶液的实验,推翻苯分子有双键、三键和链状结构的假说。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设计实验并取得成功的乐趣,也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只有尽可能的亲自动手实验,善于分析各种化学现象,才能学好化学,并从中深刻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苯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介绍凯库勒的“美梦”。启发学生苯是环状结构。再多媒体模拟演示两个实验:苯与溴的取代反应和

7、苯与氢气的加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分组讨论,然后通过师生互动,对比得出“苯既能取代又能加成”的结论。用凯库勒的“美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手段,模拟有毒物质和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帮助学生逐步揭开苯分子结构的神秘面纱。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6引导学生辨证的分析凯库勒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凯库勒式不能解释苯为什么不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再根据苯的邻位二元取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的事实,分析得出苯中的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然后通过对比介绍现代化学理论中苯的结构和观看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苯分子结构。培养学生全面地辨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多媒体技术,变抽象为形象,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模拟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苯分子的结构特征;也使学生加深了对苯的结构的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建构知识,突破本节课难点的目的。7根据结构决定性质和前面的实验事实,指导学生写出苯的燃烧、溴代、硝化、加成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引导学生总结出苯的化学性质。最后介绍芳香烃的概念,介绍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进一步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8课堂小结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苯的结构和芳香烃的概念,反思苯的化学性质: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师生一起互动整理。学生先自己归纳总结,老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当好学生的“参谋”和“助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