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273839 上传时间:2021-05-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一道调研数学试题的探究教学苏立标【专题名称】高中数学教与学【专 题 号】G312【复印期号】2012年02期【原文出处】数学教学通讯:教师版(重庆)2011年1期第3436页【作者简介】苏立标,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浙江杭州310030).滑过现象的解释“滑过现象”源自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在公路修建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路并非修得越直越好,适当增加转弯是一种科学的做法.原因在于笔直的道路往往会促成车速太快,“一滑而过”的效应不仅会造成路边“美景”的流失,而且削弱了司机的注意力和操作能力,滋生其惰性、麻痹心理,极易酿成事故.

2、所以路况越顺畅,“美景”被忽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在教学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或平铺直叙、就题论题.学生无需多加思考,一蹴而就,或者即便设置了“障碍”,但由于教学进度太快、教学密度过大,没有留下跨越“障碍”的余地,也容易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无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意间流失,此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在高三试卷讲评课中最容易产生“滑过”现象.由于数学试卷讲评课中涉及的知识量大、内容多、跨度大,很多精彩的问题可能就在我们自觉与不自觉间“一滑而过”.再加上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题目做对了,也容易丧失探究的热情与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深谙数学教

3、学的基本原理,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探究试题背后的价值,激发探究的积极性,不能让问题就这么“一滑而过”.数学教学的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的“做数学”摆在突出的位置,试卷讲评课也不例外.教师可以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不急于“说破”.而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究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学习的兴趣.典型案例的呈现一、试题的讲解引例(2010年浙江省高考数学调研试题)已知抛物线C的顶点在原点,焦点为F(0,1).(1)求抛物线C的方程.(2)在抛物线C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过点P的直线交C于另一点Q,满足PFQF,且PQ与C在点P处的切线垂直?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

4、存在,请说明理由.点评这是一道平而不俗、内涵深厚的好题,设计隽永、短小精悍,以抛物线的切线、法线等知识为背景,全面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如果我们教师就题论题,那未免太遗憾了,其实,该试题的内涵非常丰富,值得探究,而精彩更是在不断的探究之中,我们不能就这样轻易地让问题“滑过”.二、例题本质的剖析圆锥曲线是最优美的曲线,它们对称、统一、简明,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只要我们“居高临下”,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数学问题,就能正本清源,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一般化:已知点P在抛物线C:=2py(p0)上,过点P的直线交C于另一点Q,F为焦点,若PF QF,且PQ与C在点P处的切线l垂直

5、.则点P为定点.引申1已知F为抛物线C:=2py(p0)的焦点,点P(2p,2p)在抛物线上,过点P的直线交抛物线C于另一点Q,若PQ与抛物线C在点P处的切线l垂直,则PFQF.引申2已知F为抛物线C:=2py(p0)的焦点,点P(2p,2p)在抛物线上,过点P的直线交抛物线C于另一点Q,若PQ与抛物线C在点P处的切线l垂直,设切线l与x轴交于点R,则RPF=PQF.点评其实引申2只是引申1的一种变式,由引申1可知PFQF.所以RPF=PQF.但引申2从结构特征上看与圆的弦切角定理非常相似.可以看做圆的弦切角定理在抛物线中的一种推广.引申3已知F为抛物线C:=2py(p0)的焦点,点P(2p,

6、2p)在抛物线上,过点P的直线交抛物线C于另一点Q,抛物线C在点P处的切线为l,若PFQF则PQl.通过对一道试题的剖析与引申,挖掘试题深层次的知识点,不仅夯实基础.而且把知识由点到面的拓展.既盘活了知识,又鲜活了问题纵横联系,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充分发挥了试题的内在功能.达到了做一题明一理、迁移一片、解决一类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呈现辐射状展开,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滑过现象的思考造成“滑过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我们教师对学生思维认识上的偏差形成的.一方面是教师缺乏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学习的习惯,往往以高三学习时间紧为借口,致使一个个鲜活的探究素材流失.使我们的讲评课变成了被动

7、的对答案课;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不同步造成的.教师的睿智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上.教学过程不能只有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悟”的过程,师生思维脱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所谓教学越位造成的.教师往往存在一种防止学生犯错误的思维.一旦察觉学生解决某个问题可能会走弯路,教师就会不自觉地把他们往正确的思路上引.这样就使得学生体验犯错误的机会轻易滑过.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适当地让学生尝试错误,也许要比正面强化更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生命意义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师是学生生命发展的激活者,是

8、学生人生的对话者,师生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生命在课堂上才能涌动和成长.促进师生生命多方向的发展,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体验,注重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效果.新课程的理念为高三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都是我们要积极面对的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问题情景,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关键的问题和关键的环节,教师不能急于点破,要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感悟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成功.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奠宙先生

9、曾经说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对数学本质的把握、揭示和体验”.所以要防止讲评课中的滑过现象,就要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克服思维的惰性.探究活动必须呈现“数学本质”,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试卷讲评课中的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坡度,如果坡度过小,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惰性,致使一些颇具探究价值的素材“一滑而过”;如果探究问题的设计坡度过大而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会使探究流于一种形式,造成事实上的滑过现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探究与猜想,深刻领悟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研究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素质为己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索的天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个性品质得到和谐发展,打造精致、精美、高效的复习课堂.NU1DA201205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