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神经系统课件.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300375 上传时间:2021-05-0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0.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脏神经系统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内脏神经系统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内脏神经系统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内脏神经系统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内脏神经系统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脏神经系统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脏神经系统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内脏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一、概述 二、内脏运动神经 三、内脏感觉神经 四、某些内脏反射及其病变特征,主要内容,内脏神经系统,一、概述:,内脏神经系统是指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神经系,它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内脏神经系含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 运动神经又称为“自主神经系” 、“植物神经系”,内脏神经系统,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植物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周围部,脊神经节,脑神经节,脊髓:交感和副交感低级中枢 脑干:孤束核,副交感核,心血管、呼吸中枢 间脑:情绪、体温、摄食、水平衡、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大脑:边缘叶、新皮质内脏功能调节

2、中枢,中枢部,内脏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L3,S2,S4,交感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二、内脏运动神经,(一)交感神经 (二)副交感神经,内脏神经系统,1低级中枢:脊髓T1L3的中间外侧核(侧角)。,(一)交感神经,交感干,椎旁神经节,节间支,椎前神经节:腹腔节、肠系膜上节、,神经丛,交通支,白交通支,灰交通支,肠系膜下节、主动脉肾节,2周围部,内脏神经系统,第三腰神经,内脏神经系统,中间外侧核(侧角),脊髓剖面图,后角,前角,内脏神经系统,节前神经元 节前纤维,节后神经元 节后纤维,效应器,低级中枢 (T1 L3),神经节,皮肤、血管、立毛肌,内脏神经系统,(

3、1)椎旁节 位于脊柱两旁 每侧1924个。 颈部3个 胸部1012个 腰部4个 骶部23个 尾部:奇神经节,交感干,内脏神经系统,(2)交感干 脊柱两侧,由椎旁节和节间支构成。 上至颅底,下至尾骨。 (3)椎前节 位于脊柱前方,腹主动脉脏支的根部。 有四个:腹腔神经节(最大) 主动脉肾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下神经节,内脏神经系统,椎前神经节,椎旁神经节,白交通支,灰交通支,脊髓侧角,交感干,节间支,内脏神经系统,(4)交通支:交感干与脊神经的联系。,白交通支:起自脊髓侧角细胞 节前纤维 只存在于T1L3共15对脊神经,灰交通支:起自交感神经节 节后纤维 脊神经中均有,内脏神经系统,椎旁

4、节,节前纤维,内脏神经系统,节前纤维的三种去向:,脊髓侧角,脊髓前根,椎前节,椎旁节,白交通支,内脏神经系统,节后纤维的三种去向:,动脉丛再分支到 脏器,血管、汗腺、竖毛肌,分支到脏器,内脏神经系统,3交感神经的分布,(1)颈部交感神经 颈上神经节:位第2-3颈椎横突前方,最大。 颈中神经节:最小,有无不恒定。位于第6颈椎横突水平,紧靠甲状腺下动脉。 颈下神经节:常和第一胸神经节合称星状神经节,位于第一肋椎关节前方。节的前下方与胸膜顶毗邻。故做颈下神经节封闭手术时,要注意其周围的重要结构,特别是防止刺破胸膜顶而发生气胸。,内脏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颈上神经节,颈下神经节,交通支,动脉丛,咽丛

5、,心上、中、下神经,颈中神经节,节后纤维分布,1)经灰交通支连至1-8对颈神经,并随其分布至头颈上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2)伴邻近动脉行走,形成动脉丛,伴随动脉的分支至头颈部的腺体、平滑肌。 3)由神经节发出器官支,如咽支,心上、中下神经等。,内脏神经系统,位于胸椎两侧,1012对神经节。 胸交感神经的纤维分布: 1)灰交通支 12对胸神经 胸壁、腹壁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2)上5对胸交感神经节 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心丛 相应器官。 3)组成内脏大神经 4)组成内脏小神经,(2)胸部交感神经:,内脏神经系统,第69椎旁节的节前纤维,第1011椎旁节的节前纤维,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

6、,内脏神经系统,(3)腰部交感神经: 45对神经节 位于腰椎体的前外侧、腰大肌内缘。 腰交感神经的纤维分布: 1)灰交通支 腰脊神经 腰部、腹壁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2)腰内脏神经,内脏神经系统,消化管 盆腔脏器,内脏神经系统,(4)盆部交感神经: 4对骶交感神经节 1个尾交感神经节(奇神经节)。 盆部交感神经分支: 1)灰通支 骶神经和尾神经 下肢和会阴部血管、汗腺、立毛肌。 2)骶神经节 盆丛(下腹下丛) 盆腔脏器。,内脏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三) 副交感神经,1.组成,(1)低级中枢,脑干副交感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上、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脊髓骶部:,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

7、2)周围部,神经节:,器官旁节、器官内节,节前纤维,脑神经、 盆内脏神经,节后纤维,器官,内脏神经系统,2.脑干副交感神经来源、行程、分布,(1)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2)上泌涎核 面神经 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3)下泌涎核 舌咽神经 耳神经节 腮腺 (4)迷走神经背核 迷走神经 神经节 颈胸脏器、腹腔的肝、胰、脾、肾、胃、结肠左曲以上的肠管,内脏神经系统,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盆内脏神经,内脏神经系统,3.骶部副交感神经来源、行程、分布,骶24副交感核,盆内脏神经,盆丛,结肠左曲以下肠管和盆腔脏器,盆内脏神经,

8、盆丛,骶交感干,S2,S3,S4,内脏神经系统,三、内脏感觉神经,1. 初级神经元:位于脑神经节、脊神经节内 2. 外周突起: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骶部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 3. 内脏感觉在中枢内传导: 内脏感觉神经元的中枢支一部分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入延髓,止于孤束核。一部分随交感神经、盆内脏神经(副交感神经)进入脊髓后角。,内脏神经系统,孤束核或脊髓后角,丘脑,大脑皮质,内脏感觉,侧角的交感神经元和 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体反射,内脏神经系统,脊髓后角,侧角的交感神经元,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内脏-内脏反射,内脏-躯体反射,内脏神经系统,四、内脏反射及其病

9、变症状,(一)立毛反射 (二)皮肤血管反射 (三)膀胱反射及其异常 (四)直肠反射及其异常,内脏神经系统,(一)立毛反射,立毛反射为躯体内脏反射。 反射弧:皮肤受寒冷刺激 脊神经、脊神经节 脊髓 脊髓中间神经元 同侧脊髓侧角 节前纤维经前根入脊神经 白交通支 交感干神经节 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 脊神经 立毛肌 病变: (1)当脊髓侧角、前根、交感神经节或节后纤维有破坏性病变时,由于反射弧中断,病变所支配的区域立毛反射消失。 (2)脊髓的急性横断性病变,横断以下脊髓所支配的区域,在脊髓休克阶段可出现暂时的立毛反射消失,休克后可有立毛反射亢进现象。这是由于脊髓内交感神经中枢失去高级中枢的抑制作用而出

10、现的释放现象。,内脏神经系统,当脊髓横断性病变时: 刺激病灶以下区域的皮肤时,所产生的立毛反射向上只扩散到病变阶段以下的区域,由此可以确定病灶的下界; 刺激病灶以上区域的皮肤时,所产生的立毛反射向下只延伸到病变阶段以上的区域,由此可以确定病灶的上界。 病灶阶段内立毛反射消失。,(3)由于一个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可与不同的交感神经节的许多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因此,在正常时局部的刺激可引起同侧广泛的多段的立毛反应。,内脏神经系统,(二)皮肤血管反射,皮肤血管反射:皮肤小血管对皮肤刺激的反射(出现白色或红色划纹等),由于出现皮肤划纹,所以也称皮肤划纹症。 即以尖锐的刺激物刺划皮肤时,可使局部皮肤发生三

11、个连续过程的反应:首先,划过部位的皮肤发红,继之,在刺划部的周围也发红,最后,受刺激发红的部位肿胀隆起。 发红为血管扩张所致;肿胀为血浆渗出的缘故。,内脏神经系统,根据反射原理分为两类: (1)局部性皮肤血管反射:轴突反射。当皮肤受刺激时,冲动一方面沿皮肤感觉神经末梢传向中枢,另一方面又可沿同一感觉纤维的分子传向皮肤血管,引起皮肤小血管舒张。由于这种反射不经过中枢神经系统,所以称为轴突反射。但这不是真正的反射,它不因后根损伤而消失。118图 (2)反射性皮肤血管反射: 反射弧:皮肤感觉神经纤维 脊神经节 后根 脊髓后角根部内侧的副交感神经 后根 脊神经和血管周围神经丛。 功能:使血管扩张,皮肤

12、出现红纹。当这一反射弧被中断时,反射消失,在脊髓横断性病灶以下区域的皮肤血管反射往往亢进。因而在做皮肤划纹症检查时,刺划区域应跨越病灶阶段的上下,以便对照。,内脏神经系统,(三)膀胱反射及其异常,(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1、组成: 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内脏感觉神经 肌肉: 逼尿肌构成膀胱壁,平滑肌 尿道内括约肌在尿道内口周围,平滑肌 尿道外括约肌在尿道膜部,横纹肌,内脏神经系统,2、作用: 1)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自L1-2腰髓侧角的交感核,经L1-2前根、由交通支和交感干神经节,至腹主动脉丛、(上)腹下丛(骶前丛)腹下神经和下腹丛(盆神经丛),在丛内形成突触,其节后

13、纤维达膀胱,使逼尿肌弛缓,尿道内括约肌收缩,将尿液储存膀胱内。,内脏神经系统,2)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发自S2、3、4骶髓侧角副交感核、经S2、3、4神经前根和盆内脏神经,通过盆神经丛入膀胱壁内的神经节内形成突触后,节后纤维分布于副尿肌收缩,内括约肌开放,引起排尿。 3)躯体运动神经,起源于第二、三、四骶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尿道外括约肌,可随意控制外括约肌的舒缩。,内脏神经系统,4)感受觉神经,起自膀胱的内脏感觉神经纤维,一部分随盆内脏神经进入骶髓相应节段的后角,主要传导膀胱的膨胀感和部分痛觉;另一部分维纤维则随交感神经进入腰髓,主要传导痛觉。可见,传导尿道感受纤维主要经盆内脏神经。,内脏神

14、经系统,(二)膀胱(排尿)反射 由于膀胱副尿肌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使膀胱内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但当尿量增加到毫升时,膀胱内压就显著升高,从而刺激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冲动沿盆内脏神经的感觉纤维传达入骶髓后,一方面兴奋骶髓的副交感排尿中枢,使其发放冲动经盆内脏神经的传出纤维,达膀胱后,引起副尿肌收缩和尿道内括维肌开放;另一方面抑制腰髓的交感中枢和骶髓前角的阴部神经中枢,使尿道外括约肌也开放,尿液就排出体外。,内脏神经系统,脊髓的排尿低级中枢是受大脑皮质控制。膀胱感觉冲动入脊髓后,能至脊髓排尿反射中枢,还能经脊髓后索(膨胀感觉)和脊髓丘脑侧束(痛觉)上传,最后达大脑皮质的最高排尿中枢(旁中央小叶)

15、,再由旁中央小叶发出下行纤维(经锥体束)至脊髓的两侧排尿中枢,内脏神经系统,正常情况,大脑皮质的高级排尿中枢抑制脊髓低级排尿中枢,当膀胱内尿量增多,引起尿意,情况不允许,大脑皮质发出冲动,经下行纤维至脊髓低级中枢,抑制骶髓的副交感中枢,并兴奋骶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和腰髓的交感中枢,使副尿肌松弛,情况允许,皮质对低级中枢作用相反,即能引起排尿。尽管排尿是反射性的,常受到大脑皮质的影响,完全可经随意控制排尿。而婴儿由于大脑皮质发育还不完全,对脊髓的低级中枢的控制力弱,有尿时,即通过脊髓排尿中枢反射性地排尿,因此不能随意排尿。以后随年龄的增长,大脑皮质和锥体束发育完善,皮质中枢对脊髓中枢的控制力也增强

16、,就能做到了随意排尿,,内脏神经系统,(三)神经性膀胱机能障碍 1)无抑制性膀胱机能障碍 (无抑制膀胱) 病变部位:旁中央小叶或下行锥体束。 常见病变:矢状窦附近脑膜瘤,上矢状窦血栓,脑出血、脑栓塞和多发性硬化等。 特点:大脑此质与脊髓中枢的联系是双侧性 ,一侧皮质的病变膀胱仍维持正常机能,内脏神经系统,作用:大脑皮质的高级排尿中枢对脊髓的低级中枢有兴奋抑制两方面的作用,以抑制为主 . 原因:病变时失去抑制,少量也能引起排尿. 表现:尿急、不能随意控制排尿,排尿突然而失禁;量少而次数多; 排尿的力量和尿线都正常,无残余尿 。 婴儿由于大脑皮质和锥体束发育不健全,缺乏对脊髓抑制力,因而也有无抑制

17、性膀胱的排尿特点。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抑制力未能达到正常程度,在睡眠中即可发生遗尿。,内脏神经系统,2)感觉缺失性膀胱机能障碍(无张力性膀胱) (感觉缺失型) 病变部位:在后根和后索,见于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痨等。 病因:1)膀胱感觉消失:因中断了排尿反射的传入径路,尿量增多,膀胱已很膨胀,但膀胱的感觉冲动仍不能传到大脑皮质而引起尿意,但发自皮质高级中枢的抑制性冲动仍能到达脊髓,2)膀胱副尿肌过度伸长而丧失收缩力,致使膀胱副尿肌失去张力,发生尿潴留,膀胱容量增大(可达1000毫升)而有大量残余尿 。 表现:排尿极度无力,只能慢慢溢出,即溢出性尿失禁或假性尿失禁,又由于大量残余尿的存在,常

18、可发生继发感染。,内脏神经系统,3)运动麻痹性膀胱机能障碍: 病变部位:在排尿反射的传出径路上,见于脊髓灰质炎和多发性神经根炎等。 由于支配逼尿肌的传出神经麻痹,逼尿肌缺乏收缩力,虽然感觉冲动仍能传入中枢引起尿意,但不能将尿排净。所以,这类病人的症状除膀胱感到正常(能感到膨胀感)外。其余症状基本和感觉缺失性膀胱机能障碍相同,即尿潴留和溢出性尿失禁,膀胱容量大,有大量残余尿,排尿无力,因而也是无张力性膀胱,但属运动麻痹型,内脏神经系统,4)反射性膀胱机能障碍(反射膀胱 ) 病变部位:在骶髓以上,如脊髓颈、胸、腰段的横断性外伤,感染或肿瘤等。 病因:骶髓以上的病变中断了脊髓胝级中枢与大脑高级中枢间

19、的联系,膀胱的排尿机能只受脊髓反射弧的影响,因而称为反射性膀胱。 表现:病变初期,由于脊髓处于休克期,一切反射都消失,排尿反射也消失,出现尿溢留。休克期以后,脊髓反射由于失去高级中枢的控制而亢进、并出现周期性排尿,即尿蓄积至一定量时(比正常时容量少),引起一次反射性排尿,排尿突然而不可控制。这是因为感觉冲动不能上传到大脑皮质,因此膀胱感觉模糊,无明显尿意,只有当膀胱充失盈时,腹部可能有一种极含糊的排尿预感,但这种预感往往不一定出现,所以排尿突然而失禁(间歇性尿失禁)。,内脏神经系统,5)自动性膀胱机能障碍(自动膀胱) 病变部位:在骶髓或马尾常见于脊髓圆锥部的外伤,感染或肿瘤以及脊髓膜膨出和马尾

20、肿瘤等。 原因:膀胱失去了脊髓排尿中枢的控制因而膀胱即没有任何感觉,又不受运动神经的支配,但在膀胱周围的膀胱神经丛或膀胱壁内的节后神经元仍能使副尿收缩,以完成排尿动作,此即所谓自动反射,因而称为自动膀胱。 表现:逼尿肌的收缩力仍很不足,排尿无力,需用腹肌或以手压腹,帮助排尿,但自动膀胱的张力仍比无张力性膀胱要强些,膀胱容量也小于无张力性膀胱,残余尿多于反射性膀胱而少于无张力性膀胱。,内脏神经系统,(四)直肠反射及其异常,1、直肠和肛门的神经支配 神经:1、胝髓副交感核发出的盆内脏神经; 2、腰髓发出的腹下神经(交感神经)通过(上)腹下丛和盆神经丛;支配直肠肌层和肛门内括约肌 3、躯体运动神经支

21、配外括约肌 4、直肠的感觉神经纤维也分别随盆内脏神经和交感神经传入脊髓。 功能:胝髓兴奋使直肠肌层收缩,肛门内括约肌松弛,引起排便;腰髓也支配直肠的肌层和肛门内括约肌,其作用与副交感神经相反;躯体运动神经受抑制,则外括约肌松驰,即能排便;,内脏神经系统,2、直肠(排便)反射 在平时,粪便储存在乙状结肠内,当结肠作集团运动(一种强烈的蠕动)时,粪便推入直肠。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因受粪便的刺激,其冲动沿着感觉神经纤维传入脊髓后,一方面传至脊髓骶段的低级排便中枢,引起便意。如果环境不允许排便,侧由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出发冲动,使直肠肌层松弛,肛门内、外括约肌收缩,排便反射受到抑制。若环境允许排便,则由盆内

22、脏神经传出冲动,使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松弛,并且阴部神经受到抑制,肛门外括约肌开放,粪便即补排出。,内脏神经系统,3、神经性直肠机能障碍 此症状基本上与膀胱相似,可出现粪便潴留和粪便失禁。当骶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病变时,可使来自直肠的感觉冲动不能上传至大脑皮质而无便意,肛门括约肌的随意性控制丧失,处于反射性紧缩状态,因而使粪便潴留。有时,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能发生不随意排便,此为反射性间歇性排便。当脊髓圆锥(低3-5)病变时,因破坏了排便中枢,肛门括约肌麻痹,所以粪便失禁,但硬粪块仍可存留于直肠内。,内脏神经系统,谢谢,内脏神经系统,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