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动态平衡 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322642 上传时间:2021-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动态平衡 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动态平衡 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动态平衡 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动态平衡 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动态平衡 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动态平衡 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动态平衡 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动态平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学大纲要求:动态平衡:级,为较高要求层次。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动态平衡问题是在共点力平衡的基处上,对受力分析更高的要求,考查学生的灵活应用的能力。3教学重点与难点:对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的受力分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根据目标,如何选择处理动态平衡的问题方法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动态平衡与平衡状态(2)通过计算、画图进一步掌握平衡状态时的受力,会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完成受力分析(3)能判断角度变化带来三角函数的变化趋势,画图中能根绝“不变”确定“变化”趋势。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论证、

2、验证等科学探究要素。(2)通过处理动态平衡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体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2)通过实验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三、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共点力平衡的概念,并会分析平衡状态下物体的受力分析。2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3学生掌握了利用合成法和分解法(包括效果分解和正交分解)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四、设计思想学习目标的确定,让学生可以通过它,一方面是让学生在整节课中有个学习的方向与思路,另一方面是课后评价自己这节课的要求是否达到。 五、教学过

3、程流程六、教学过程1、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 或 状态,即a=0.2、 动态平衡: 物体在缓慢运动时所处的一种近似平衡状态。3、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或Fx=0、Fy=04、 平衡条件的推论1、 探究互动 甲 乙(1) 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三根细绳的悬吊下处于静止状态,求细绳OA、OB受到的拉力。这种情况的受力情况的计算学生会。如何更会?建议将学生画的图呈现在投影仪下,我们会发现,结果虽然一样,但是得出的过程并不一样,有的是用合成,有的用分解,合成与分解的可能性很多。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热身”,看到这么多方法学生会兴奋,也会问为什么?答案简单: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授之以渔。(2) 如

4、图甲所示,现用手持OA绳的A端,使A缓慢向左移动,且始终保持结点O的位置不动,分析OA、OB两绳拉力如何变化。因为有上一题的计算结果,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变化的趋势,这就是所谓解析法。但我们老师应该提醒学生,上面公式的应用条件是什么?我们再来分析,什么没有变?平行四边形怎样了呢?力又怎样了呢?引导的过程就是画图的逻辑顺序,或者说是解题方法。问:还有没有方法看出拉力的变化?因为学生开始就画了图,其实再多画几幅图就看出来了。这种处理,是一种语言,会让学生感觉上掌握两种处理工具,在比较中得意一下,本质只是数学的两种表述:代数法、几何法而已。所以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这个地方的处理方式是装着不知道,抛给学

5、生,依赖学生的反馈,让学生推着教师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的是让学生动起手来,思考起来,呈现上互相争论起来,教师小结,但其中也需要忌惮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实质的学到,完成学习目标。所以这样一种方式更需要教师心理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内容涉及的具体形象的案例有储备,对学科知识有较深厚的功底。(3) 如图乙所示,用手持OB绳的B端,使B缓慢向上移动,且始终保持结点O的位置不动,分析OA、OB两绳拉力如何变化。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试题为载体)目的是受力分析及其应用,更进一步熟练三角函数、平行四边形等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在做题的过程中感悟,“万变不离其宗”的方法,如依靠不变定变化,依靠合力为定平行四边形。

6、【例1】如图所示,小球被轻质细绳系着,斜吊着放在光滑斜面上,小球质量为m,斜面倾角为,向左缓慢推动斜面,直到细线与斜面平行,在这个过程中,绳上张力、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的变化情况? 【例2】如图半圆柱体P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有一挡板MN,延长线总是过半圆柱体的轴心O,但挡板与半圆柱不接触,在P和MN之间放有一个光滑均匀的小圆柱体Q,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是这个装置的截面图,若用外力使MN绕O点缓慢地顺时针转动,在MN到达水平位置前,发现P始终保持静止,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MN对Q的弹力逐渐增大BP、Q间的弹力先减小后增大C地面对P的弹力逐渐增大DQ所受的合力逐渐增大方法步骤解析法

7、图解法2、 分析动态平衡的方法总结【例3】如图AC是上端带定滑轮的固定竖直杆,质量不计的轻杆BC一端通过铰链固定在C点,另一端B悬挂一重为G的重物,且B端系有一根轻绳并绕过定滑轮A,用力F拉绳,开始时 BCA90现使BCA缓慢变小,直到杆BC接近竖直杆AC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绳子越来越容易断B.绳子越来越不容易断C.作用在BC杆上的压力增大D.作用在BC杆上的压力大小不变【例4】如图,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N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N2。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 ) A.N

8、1始终减小,N2始终增大 B.N1始终减小,N2始终减小 C.N1先增大后减小,N2始终减小D.N1先增大后减小,N2先减小后增大七、设计说明本次设计要让学生有一种“简单感”,那就是感觉物理不难学。1从学生熟悉的简单题入手,在此题基础上变化、衍生,难度上层层递进;2.让学生参与课堂,通过动手画,动手计算等方式驱动,促使学生动脑,教师在学生的反馈中需找有效的教学机会,明确快速完成目标,一点就通;3.教学语言具有针对性,教学语言有启发性,让学生能愤能悱,教师授之以渔,教学语言多样性,案例、实验、视频、故事、生活化、语言等等,让不同“个性”的学生有共振。简单感的同时我们需要将知识背后的方法与思维潜移默化的渗透出去,做到润物无声。这要求我们的载体,生活化、具体形象化,需要教师的问题、点拨、拓展、归纳等更具指向性、针对性、创造性、逻辑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