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声音的产生教案2.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424298 上传时间:2021-05-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7.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声音的产生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声音的产生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声音的产生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声音的产生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声音的产生教案2.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声音的产生教案2教学目标经历声音产生及发现声音与振动关系的科学过程;能用多种方法观察物体的振动。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理解振动的含义;认识引起发声的方法和发声的物体。能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发生兴趣,对有关的声音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学准备视频材料: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视频“嗓子是如何发音的”。 分组实验材料: 鼓、镲、尺子、橡皮筋、 豆粒等。 演示材料: 烧杯、水槽(内装半槽水) 、广口瓶、泡沫小球等。教学过程一、制造声音,揭示前概念谈话:很高兴这节科学探究课由我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既然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实验材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请各个小组看一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是什么实验器

2、材。 提问:会玩吗?怎么玩?请大家先试一下! 谈话:下面我们再增加点难度,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 提问:刚才大家制造出了各种声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你认为刚才的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声音的产生)汇报交流,板书学生的发言要点(前概念)。(板书:敲打、撞击、摩擦、拍打、吹)意图: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前概念应该是他们生成科学概念的基础和生长点。这里,遵循“做中学”的基本理念,采用实验法,让学生的前概念在体验中被唤醒,导入课题。二、教学对话,引导学生关注发声的物体提问:这些声音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演示:用鼓槌分

3、别敲击鼓和镲;用鼓槌分别敲击鼓面和鼓壁)提问:都用敲击的方法制造出的声音还是不一样,为什么?提问:声音的产生还跟什么有关?产生声音的物体分别是谁?(板书:物体)意图:这一“教学对话”环节意在为学生的探究导向由关注发声方法到关注发声物体。如果说学生的前概念是科学概念建构的基础,那么“教学对话”则是建构所需的“纽带”、“粘和剂”。通过对话,实现思维的碰撞。三、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明确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是振动提问: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谈话:认识物体以及它的样子可以有多种方法,如听、看、摸等。看哪一组证明的方法多、表达得清楚?(学生先动手实验、小组内交流,然后

4、组织全班交流。) 谈话: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不断做往复运动,这种现象叫振动。通过刚才的几个实验,你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提问:物体振动能产生声音,不振动能不能产生声音?怎样证明?那么,使声音尽快消失的办法是什么?意图:突破本课的重点“振动发声”。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问体现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物体发声时的样子上;强调多种证明的方法,既利于做好组织管理,又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四、巩固拓展,完善科学概念 (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会唱的学生跟着一起唱)提问: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怎么制

5、造出来的?是怎样产生的?谈话:嗓子是身体的一个部位,它在哪儿?是里面的什么发声的呢?请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看后交流。)提问:刚才,我们探究的多是固体的发声,那液体与气体是怎样发声的呢?怎样证明?意图:嗓子发声是与我们最直接相关的,能感觉到但看不到,因此用多媒体显示。探究液体与气体的发声在于完善“物体”的外延,教学以放为主。五、联系生活,延续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提问:在生活中,在大自然里,你还听到哪些声音? 谈话:歌声、笑声、音乐声体现着人们的欢乐,风声、雨声、流水声倾诉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蝉鸣提示正当盛夏,蛐蛐的鸣叫意味着深秋的来临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

6、收获?提问:关于声音,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除了课堂上继续学习外,课外你准备怎样做? 小结:是的,只有我们细心聆听各种声音,注意观察世界,才能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探索其中的奥秘!意图:科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作为单元起始课,要激发学生更多的探究需求。教学反思反思本堂探究课的教学,我立足学生的前概念,尝试打造“自然生发”的科学课堂。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总结:教材的“折断”与重组总体上讲,小学科学是一种任务型课程,它由一系列探究任务组合而成,整体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各子任务间的组合和单个任务的进程排布。而教材呈现的内容和次序只能是线性的进程,所以有必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折断”与重组。通过这一过程,使重组

7、后的各部分具有学习的“流畅性”,即在次序上,前一部分应该成为后一部分生发的基础,后一部分从前面自然生发。思维的顺应与激活通读教材后发现,本课需要探究的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教学中,要突出顺应学生由前概念生成科学概念的学习心理的重要性,即制造声音揭示前概念,实境导题;增补对话模块,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由关注造声方法转向发声物体;探究“振动”内涵时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将教材的第一模块调至最后,不但能巩固拓展,更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的顺应与激活,实现了学习的“层递性”。难点的解决与突破本课学生的前概念相对于科学概念来说是一个不完全概念,难点是让学生关注发声物体和理解振动。教师通过有价值的发问,促进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的对话,注重在实验操作与相互评价中体现思维的轨迹,是突破难点的好方法。动静搭配、说做并举,也关照了学习的“节奏性”。总之,教学行为要符合学生的心理与发展规律。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援助的可能和搭建“脚手架”,而不是单纯把知识教给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