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升和毫升3、升和毫升练习》培优课教案_11.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0546305 上传时间:2021-05-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升和毫升3、升和毫升练习》培优课教案_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升和毫升3、升和毫升练习》培优课教案_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升和毫升3、升和毫升练习》培优课教案_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升和毫升3、升和毫升练习》培优课教案_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升和毫升3、升和毫升练习》培优课教案_11.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升和毫升教学内容:第七册 第5、6、7页教学目标:1、复习旧知,让学生在具体的复习中感受升、毫升,联系实际形成1升、1毫升的容量观念。2进一步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5、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在具体情境中会选择适当的单位,知道1升=1000毫升。2、 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升与毫升的认识3、 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4、培

2、养估计意识和初学的估计能力 难点:1、 感受升与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培养学生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作业纸等、教学过程:1、 引入部分情境引入:多媒体演示: 请同学们看动漫动漫演示出升和毫升的含义,再次认识升和毫升,进一步形成升和毫升的容量观念。看后,提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容量是1升,1毫升的水大约有几滴?升与毫升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挑战部分挑战(一)、用什么单位计量各容器的容量比较合适?连一连1、 指名读题2、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升和毫升的感受在书上连一连,看看哪一小组同学最先完成3、 选优胜小组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挑战(二)、在括号里填“L”或“

3、ML”1、 独立完成2、 小组检查汇报结果3、 集体订正挑战(三)、在O里填“”“”或“=”1、 先小组独立完成2、 小组自行检查3、 讨论说说这题做之前,要先做什么(比较大小之前,先要统一单位)挑战(四)、出示9题图1、 讲解观察量杯观察方法,再观察,说说每个量杯里的液体各有多少毫升?2、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四个量杯里的液体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3、 集体交流、汇报挑战(五)、出示10题题目1、 读题2、 讲解服用药量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一个范围3、 要解决120毫升糖浆服用几天的问题,应按每次的最大服药量计算4、 小组自行完成,汇报。说说是怎样计算三天的服用量,为什么要这样计

4、算(6) 小结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指正和总结,并对可能犯的错误,要有预见地指出。使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升与毫升的过程中,能更正确地掌握方法。三、练习部分1.填空。(1)计量较少的液体时,通常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来表示。(2)棱长为()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1)一盒纯牛奶有180升。 ()(2)明明今天喝了400升水。 ()(3)热水瓶的容量比奶瓶的容量大。 ()(4)1毫升水重1千克。 ()3.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一瓶洗发水有750(),一瓶可乐有2()。 A.升B.毫升(2)一个纸杯可盛水2

5、00毫升,5个纸杯可盛水1()。A.升 B.毫升(3)甲容器可盛水3000毫升,乙容器可盛水3.1升。甲容器的容量比乙容器()。A.大 B.小4.甲、乙两个容器一共可盛水900毫升。已知甲容器的容量是乙容器的8倍,甲、乙两个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一个水龙头15分钟滴水150毫升。照这样计算,20小时后可将15升的水池滴满吗?4、 动手部分1、 观看动漫,看怎样做一个1升的容器,并分别标出升、升、升和1升2、 总结自作要点A、 制作前要注意,瓶子必须是上下一样粗B、 先要倒入1升水,做上标记号C、 然后把1升水标记号以下部分四等分,做上标记号3、 回家自己动手制作 4、 用自己自作的量器盛1升水,倒入容器中,看看1升水在不同容器中水的高度,并据此估计容器的容量,体会估计容器容量的方法 5、 总结教师:今天我们再次学习了升和毫升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容量的含义,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大小,知道升和毫升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任何学习离不开思考,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学数学也一样,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数学属于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