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地热(水害)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590773 上传时间:2021-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井地热(水害)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矿井地热(水害)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矿井地热(水害)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矿井地热(水害)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矿井地热(水害)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矿井地热(水害)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地热(水害)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矿井地热(水害)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淄矿集团坤升公司是受地热害威胁较严重的矿井,矿井投产后,在第一水平开采时,就发现井田南翼局部地区地热异常,采掘工作面温度高达3135,气温炎热潮湿,井下作业人员常汗流浃背,并伴有中暑、感冒等现象,严重恶化了劳动环境,直接威胁着井下职工的身体健康。 为了探索治理地热(害)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又补充进行了物探、化探、稳态测温、单抽水试验、计算模拟分析等工作,进一步查明了地热异常的分布范围和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封堵热水上升通道,加固煤层底板含水层,达到既治理热害,又治理水害之目的。 1 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特征

2、1.1 地质构造 矿井位于淄博向斜盆地东翼北端近腹部地带,东有落差80390m的F5正断层,南有落差50150m的F1正断层,西有落差600m的F13正断层,北面为地层倾斜深部。为一东、南、西三面均下降的断块地垒构造。井田内煤系地层为单斜构造,地层倾向300330,倾角715。区内断裂较发育,落差10m以上的断层有35条,全为正断层。从断层的产状分析,大可分为三组:一组为北北东向的走向正断层。区内发育有29条之多;二组为南北向的正断层,仅有F13断层是井田的西边界;三组为近东西向的斜交正断层;区内发育5条,但延展长,常为张性含(导)水断层。 另外,井田内岩浆侵入活动比较剧烈,岩性主要是辉长岩、

3、辉绿岩,生成时代为中生代燕山期,对煤层、含水层影响较大,多为层状。据资料分析,奥灰顶面以下100160m左右有岩浆岩岩体。 1.2水文地质特征 (1)含水层。煤系及其以上含水层富水性不强,对矿井影响不大,影响矿井安全的含水层主要有:徐家庄灰岩含水层。位于10煤以下30m左右,有23层灰岩组成。总厚818m。资料表明,徐灰岩溶不发育,裂隙发育不均,主要接受其底板奥灰水的顶托补给;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总厚821m,位于10煤以下60m。顶部裂隙不太发育。 (2)断层带水文地质特征。F5、 F1、 F13和 F3断层为区域地下水的主要控水与导水构造。其中F5、F1和F13断层为弱水透水或隔水断层,唯有

4、F3断层具有较强的垂直向上补给特征,是地下水强导水带。 2地热补勘工作 2.1基础资料 矿井投产后,在300m 10300采区和10700采区生产过程中,发现9、10煤采掘工作面的气温高达3140,采煤工作面底板出水水温高达40,出水工作面的温度较不出水工作面的温度高48。1992奥灰水文补勘时,发现奥灰水沿F3断层带由北向南水温剧增,最高达39.5,各观测孔水温测量证实,奥灰水水温在F3断层的南部较高,而在断层北部和离开断层处,则相对较低,随放水时间的延长,有上升的趋势。 另外,淄博市施工时“市热孔”的奥灰水最高温度达43.4。 2.2地热补勘工作 (1)测温工作。1995年12月,我们利用

5、了LJW1型精密测温仪,对15个钻孔进行了同一时间的孔温测量。其中稳态测温14个孔,瞬态测温1个孔。同时,在井下对3个徐奥灰钻孔进行了孔口水温测量。在此基础上,又整理了1988年以来十几年的井下采掘工作面测量的地温、气温资料。基本查明了井田内地温及地温梯度的空间变化,地温异常区集中的井田南部,最高地温梯度达5.6/hm。 (2)水化学样测试工作。共对14个钻孔采集全分析样16个,同时加采同位素样8个。进行了化验。 (3)218Po放射测量。地下热水中的218Po是氡的短寿命子体(半衰期为3.05min),其中a辐射强度与土壤中自然状态氡浓度成正比。本区热水化学分析表明,地下热水中铀、钍、镭及氡

6、等放射性微量元素较高,因此在本区通过218Po放射性测量,圈定氡射气异常带,可间接寻找与热水有关的断裂构造。工作区设在井田南部F13断层两侧。测线方向基本与F13断层垂直,测线长0.22.65 km。使用河北地院研制的218Po测量仪进行测量,实际完成剖面测量13条,物理点316个,控制面积2.77km2从实测资料分析,218Po曲线在平面上的分布在F13 和F25断层部位,主要呈负异常,两侧有正异常相伴。正、负异常沿断层走向呈连续带状分布,而在F25 与F13断层交汇处转变为宽大的单一正常异常。异常与断层如此明显的关系,表明一是正异常系氡常晕高浓集的反映,即在此部位放射性元素向浅部的反向迁移

7、强度明显增强以致超过了“淋滤”、“冲刷”而产生的贫化影响,从而预示其深部可能存在热水的强活动带;二是F3断层与F25断层存在着交叉关系。由此推断F13主构造之一,F3断层通过与F25断层交叉断层是控制地下热水运移的并与F13断层产生水力联系。 3热异常的分布和成因 3.1 测孔测温资料分析 井田内及周围14个钻孔温资料和矿井十几年的开采各采掘工作面地温变化资料表明,本区的正常地温增值梯度为2.5/hm。 井田内热异常幅度最大是井田南翼F3断层附近,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地下水迳流到本区,其中局部迳流沿断裂构造由深部向浅部垂向运动,形成本区的水文地热异常。 3.2 水化学特征 本区地下热水的特点主

8、要是K+1、SO42-、AL3+、Fe3+等含量显著偏高。水化学类型为SO4Na型,矿化度4g/L左右,Na/K值10,K含量高达100mg/L。 对市热孔热水中的硫取样作硫同位分析,其S3421.8,换算为:S32/S3421.8。据地球化学统计:有机成因的硫S32/S3422.3,岩浆岩的硫同位素比值范围窄,基本上为22.2,沉积成因硫酸盐的硫同位素比值在20.822.0,因此说明本区热水中的SO4的来源和形成是地下水与石炭、二迭系中大量的黄铁矿作用的结果。即热水不仅赋存于奥灰地层中,同样赋存在石炭、二迭系中,也就是说,本区地下热水赋存在断裂构造系统中。 通过对地下水中标型组分SO4和K及

9、矿化度指标分析表明:本区地下热水的形成是大气降水沿不同距离、不同深度的多迳流途径,发生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浅层水矿化度低,SO4/K值高,水温低;而深层水则相反,矿化高度,SO4/K值低,水温较高。 4本认识与治理措施 4.1 本认识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基本查明了热异常范围和成因,并预测了热水开采对水温的影响。 (1)地热异常区分布范围为21km2,地下水温29.443.4。其中F13断层与F3断层交汇处为地热异常中心区,其中热孔水温4043.4,区内热水的分布与赋存明显地受断裂构造控制。 (2)地热异常的成因。地热异常区的热储结构为断块地垒式基岩裂隙型储热水系统。大地热流通过张性断

10、裂带由地下深处传递给浅部岩层,浅部热水又通过导水裂隙和热传导作用,使周围地层呈现热异常。该地下热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降水自东南部山区汇流,沿断裂带渗入地下深处,吸收围岩热量,并参与水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热水,又在水压和温度差造成的自由对流作用下,构成承压的热水循环系统,形成现在的地热异常区。 (3)地下热水利用与热害治理的关系。本区地下热水循环系统,具有良好的传导能力,并以垂向传导为主,热储构造中存在一种减压顶托传导作用,开采利用热水,相当于上部减压,从而促使深部热水向上流动。因此,开采利用地下热水,不能降低浅部地层的温度,也就不能有效地治理热害。 4.2 害治理措施 由于地层深部的热能是通过

11、水的传导而上升的,因此,治理热害应与矿井防治水工作结合起来。 (1)封堵断层导水通道。对于切割深度较大、开启性较好的F3断层,应采用打钻、注浆加固断层带的方法,将钻孔打到奥灰顶面以下100m左右的岩浆岩侵入部位,注浆加固奥灰内岩浆岩及以上的断裂带,使之形成一个相对整体,切断深部水与浅部水联系。 (2)充分利用奥灰水受断裂构造控制和不均一的特点,用物探、钻探等方法,查明断裂构造的含(导)水性。对于含(导)水断层,在巷道揭露前,进行局部注浆加固,并按规定留足断层防水煤柱,严防断层带突水。 (3)对于构造较复杂、奥灰顶部阻隔水层裂隙发育及徐灰富水性较好的区段,应采用局部注浆加固徐灰及其上下的阻隔水层的方法,充填构造裂隙,改造隔水层条件,增强其阻隔水能力,避免底板突水事故的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