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论文.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612239 上传时间:2021-05-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论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论文摘要: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化学农药的使用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 也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也 引发了日益严重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化学农药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只能从调整农药的品种结构, 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产品, 开发复合高效、环保型新品种, 改进使用技术等, 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关键词: 化学农药 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正文:农药是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消除杂草、杀灭动物体内外寄生虫和调节植物生长的药剂,它在农牧业的生产保收和保存以及人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药工

2、业的迅速发展及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大量农药进入土壤、水体、大气及生物体内,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造成了生物体内的残留,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破坏农业生态平衡。如何正确使用农药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 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1. 化学农药的特点、作用及现状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农药对生态系统影响是最为宽广的,化学农药又是人为主动而且是最为直接的环境污染物。扩散、残留、富集是化学农药污染环境的主要途径。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大量增加了食物产品, 给人们提供了充足的食品, 解决了长期以来人类食品短缺问题。农药的使用量是与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的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全世界对农药的需求仍呈与日俱增的态势。据统计, 2001 年全球农药销售额为257.6 亿美元, 较2000 年的278.13 亿美元实际下降了7.4%。在2001 年的农药销售市场中, 除草剂仍居先为46.9%, 杀虫剂29.1%, 杀菌剂18.0%, 其他6%。而以市场分, 最大的市场为北美, 占32.3%; 东亚23.2%, 居次位; 西欧20.1%; 拉丁美洲16.7%; 其他地区7.7%。我国是使用农药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当代农药发展来说,我国农药工业发展却落后于世界较发达国家。回顾我国农药的发展历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4、(1)起步晚,但发展较快。(2)我国农药发展与世界农药发展潮流相一致,即总的趋势大致上由髙毒、高残留农药品种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变化。(3)经过努力,我国农药工业已形成了一个协同发展的体系,从活性结构的合成筛选、田间效应、环境评价、制剂加工、安全评价到生产工设计等,形成一支研究、生产、应用、检测和销售的队伍。农药是农业生产十分重要的生产资料。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的使用也相应增加。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和作物品种差异佷大,病虫害发生和分布有佷明显的区域性。全国平均用药量为2.33kg/hm2,各地用药水平不平衡,农药用量水平与区域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和农业生产水平密切相关,呈现从西到东

5、、从北到南逐渐递增的分布特征。2.农药的污染及对生态环境的残留随着农药用量的日益增大, 品种逐渐增多, 农药对人畜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和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合成农药及其衍生物直接作用并积累于农田、水域、地下水、食品和人体内, 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通过风和水的作用, 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的几乎每一个角落, 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毒化全球生物圈环境。农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大气中, 特别是从喷雾飘移及由土壤和水中的挥发。蒸腾作用是农药施用于作物、水分、土壤表面后损失的主要途径。农药进入大气后, 随着大气的运动而扩散, 从而使大气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农药施用后, 很大一部分都降落到土壤中并被土壤所吸附,大

6、气残留的农药和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经雨水淋洗也将落入土中,从而影响到土质。农药从土壤表面的流失一般认为是进入水环境的主要途径。河流、溪流、湖泊、池塘、海洋和底泥都是持久性农药残留物的贮藏所, 农药的使用不仅能直接污染地表水,通过淋溶、渗透等途径也能污染地下水。3. 解决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1 合理使用农药由于农药引起的问题涉及到由大气到土壤, 由陆生生物到水生生物, 以至影响到人类, 如何解决由农药引起的污染问题就成为人类的一个重要问题。农作物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以减轻对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3.

7、1.1 把握最佳用药时机绝大多数病虫害在发病初期,症状很轻,防治效果好,错过最佳用药时期,防治效果不好。3.1.2 把握好用药量和用水量一些农民朋友在使用农药时存在惜水不惜药现象,往往多加药少用水。其实,在农药有效浓度内,效果好坏取决于药液的覆盖度,如喷施土壤封闭除草剂时,土壤墒情差,必须加大对水量,以便形成封闭膜,否则药液只呈点状分布,达不到封闭除草的效果。在喷施杀虫、杀菌剂时,充足的用水量也十分必要,因为虫卵、病菌多集中于叶背面、邻近根系的土壤中,如果施药时用水量少,就很难做到整株喷透,死角中的残卵、残菌很容易再次暴发。如果一味加大农药使用浓度会强化病菌、害虫的耐药性,超过安全浓度还会发生

8、药害。因此,单纯提高药液浓度,往往适得其反。3.1.3 注意轮换用药长期单一使用某种农药易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因此应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3.1.4 选择性能良好的施药器械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药械,并定期检查更换喷头。另外,喷洒除草剂要用专用的药械。3.1.5 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最后一次喷药到作物收获的时间应比标签上规定的安全间隔期长。3.1.6科学选购农药选购农药前应当仔细阅读农药标签:一看名称,从2008 年7 月1 日起生产的农药不再用商品名,只用农药通用名称或简化通用名称,注意有效成分名称、含量及剂型是否清晰。二看三证,即农药登记证号、产品标准号、生产批治对象选择与标签标注一

9、致的农药,当有几种产品可供选择时,要选用用量少、毒性低、残留小、安全性好的产品。四看净含量、生产日期及有效期。标签上应标注净含量、有效期、生产日期(批号)。五看标签和外观。农药标签标注内容应完整。产品外观分几类:粉状产品为疏松粉末,无团块;乳油或水剂无沉淀或悬浮物;悬浮剂或悬乳剂应为可流动悬浮液,无结块,长期存放可能存在少量分层现象,摇匀后能恢复原状。3.1.7 合理配制农药针对不同的防治对象选用合适的农药品种,根据施药面积和标签上推荐的使用剂量计算用药量。然后采用二次稀释法配制药液:先将药液倒在小容器内加少量水摇匀配成母液,再将母液稀释至所需浓度。配制农药时应远离住宅区、牧畜栏和水源。药剂随

10、配随用。已配好的药液应尽可能采取密封施药的方法,当天配好的药液当天用完,开袋后余下的农药应封闭在原袋中安全贮存,不能转移到其他包装中。3.2 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农药推广低毒或高毒变低毒化新剂型, 开发环境相容农药新剂型,农药剂型加工将向着安全、便于使用的方向发展。近年来研制或逐步商品化的新剂型有: 水乳剂 ( EW) ; 微乳剂( ME) ; 悬浮剂( SC) ; 水分散剂 ( WC) ; 水溶性粒剂( WSG) ; 微胶囊剂( CS) ; 种衣剂( SD) ; 悬浮种衣剂( FS) 等。这些新剂型的特点是: 水基化、超微化、无粉尘和控制释放。微胶囊技术是以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

11、作为囊壁, 通过化学法, 物理法或物理化学法将活性物质( 囊心) 包裹起来形成具有半透性或密封囊膜的一种技术。利用微胶囊技术可以把固体、液体农药等活性物质包覆在囊壁材料中形成微小的囊状制剂, 具有降低接触毒性和对人畜禽的毒性、延长药效、缓释及控制释放、减少污染、掩蔽气味、提高稳定性, 减少防治次数和农药用量, 经济、安全、防效好的特点。其最显著的特点是, 能控制农药有效成分缓慢释放, 从而延长药剂的有效期, 巩固防治效果, 使农药不易受到因环境因素, 如大气、阳光、雨水和微生物等引起的破坏及流失。同时能够有效控制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 防止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改变, 而且相比于开发新药, 成本大

12、大降低, 市场潜力扩大, 目前已商品化的农药微胶囊有20 多种。国内已有对硫磷、辛硫磷、甲基对硫磷等报道, 并采用海藻胶等包囊材料对马拉硫磷、敌敌畏、氰戊菊酯、氯氰菊酯等农药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目前, 微胶囊在生物农药上的应用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问题的关键在于微胶囊壁材、助剂的选择以及微胶囊化技术改进问题。生物农药不断地被开发与应用之际, 微胶囊剂将成为生物农药制剂的重要发展方向。4. 结论:科学技术的进步, 无污染的土壤生态环境应是持续农业发展的方向, 也是规划综合治理的必然趋势。为了减少农药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危害, 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 积极开发新型农药, 推广低毒或高毒变低毒化新

13、剂型, 开发环境相容农药新剂型, 正在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可以预见, 生物农药、手性农药的应用、开发及农药剂型的发展,将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由此可见,我国农药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相当艰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研究和努力工作。(1) 继续开发高效、低毒、地残留农药新品种,积极开发生物农药;(2) 加强管理,合理使用,减少污染负荷量,积极探讨植物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和途径;(3) 开发各种能消除环境中农药污染的技术和产品,将污染产生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4) 加强农药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及毒理学研究,弄清农药对环境生态危害和品种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农药虽然有毒,但是并不可怕,

14、可怕的是人对它的无知;农药本身没有错,错在人类对它的滥用或不合理使用;农药对环境的危害是不可避免的,但人类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加以控制,使其残留影响尽量减少到环境可以允许的程度。5.参考文献: 1 亢秀敏. 农药与可持续发展.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2 2 张一宾. 2001年世界农药市场概况及2006年世界农药市场预测. 世界农药, 2002. 3 王小艺, 黄炳球. 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与生态学控制对策. 农业环境保护, 1997. 4 谭亚军, 李少南, 孙利. 农药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药, 2003 5 刘淑娟. 生物农药与生态环境保护. 泰安师专学报, 2002. 6 贺红武, 刘钊杰. 国外农药开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湖北化工, 1999 7 蔡新, 王澄宇, 张宗军. 农药制剂加工研究进展.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4 8 卢植新. 农药研究开发与应用概述.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3 9 袁青梅, 杨红卫, 杨恺, 等. 微胶囊农药新剂型.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10林玉锁,龚瑞忠,朱忠林.农药与生态环境保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