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为参考教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0643499 上传时间:2021-05-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行为参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行为参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行为参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行为参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行为参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行为参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行为参考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社会行为一、设计思路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基于此,本节课通过探究式学习,构建一个互动和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两点: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

2、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二、教材分析重点:1信息交流的意义。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难点:1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2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三、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4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5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四、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导入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问:1

3、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领学生走入生活新授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问题: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

4、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进行推测能够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说明理由,最后归纳为:1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2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3动物群体中存在信息交流吗?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5、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如:1、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2、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为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础。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问题:1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2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3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学生看录像后,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

6、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探究蚂蚁的通讯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生提出问题: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

7、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实施方案。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组内成员共同 完成的实验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示:1蚂蚁喜欢吃什么?2怎样饲养蚂蚁?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小组代表

8、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小结请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学生发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使学生明白,科学的探究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对科学的热爱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也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升华情感,体验人性的美。 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