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学习复习资料]四川省凉山州2021-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0666425 上传时间:2021-05-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学习复习资料]四川省凉山州2021-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品学习复习资料]四川省凉山州2021-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品学习复习资料]四川省凉山州2021-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品学习复习资料]四川省凉山州2021-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品学习复习资料]四川省凉山州2021-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学习复习资料]四川省凉山州2021-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学习复习资料]四川省凉山州2021-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凉山州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第卷 (选择题 共50分)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在每个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太阳能路灯是采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供电,免维护阀控式密封蓄电池(胶体电池)储存电能,超高亮 LED 灯具作为光源,并由智能化充放电控制器控制,用于代替传统公用电力照明的路灯。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 下列城市推广太阳能路灯自然条件最差的是A. 乌鲁木齐B. 拉萨C. 广州D. 重庆2. 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太阳辐射能量来自于太阳表面

2、的核裂变反应B. 太阳表面温度高,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C.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夏季气温比深圳要高D. 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低值中心【答案】1. D 2. 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1题详解】太阳能路灯利用太阳能作为能源进行供电,我国乌鲁木齐、拉萨晴天多,雨天少,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推广太阳能路灯的自然条件好,A、B、C错;重庆位于四川盆地,阴雨天多,雾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资源缺乏,推广太阳能路灯的自然条件差,D对。故正确答案选D。【2题详解】太阳辐射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错;根据,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B错;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但由

3、于海拔较高,是我国夏季最凉爽的地区,气温比深圳低,C错;四川盆地,阴雨天多,雾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低值中心,D对。故正确答案选D。【点睛】我国太阳辐射分布示意图:3.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A. 地球的自转B. 适宜的大气厚度和成分C. 地球的公转D. 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有太阳光照射【答案】D【解析】【详解】地球上有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本身不发光,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一半,面向太阳的一半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半为夜半球,选项D正确;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原因,选项AC错;适宜的大气厚度和成分与昼夜交替和昼夜现

4、象的形成无关,故B错误,所以该题选D。4.下列有关地球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A. 除南北极点外,其余各地自转角速度相等B. 自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即 24 小时C. 公转的速度为近日点快,远日点慢D.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除南北极点外,其余各地自转角速度相等,故A不符合题意;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故B符合题意;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故C不符合题意;从北极上课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D不符合题意,所以该题

5、选B。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古典音乐界一年一度重要的文化盛世。 2018 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于2018 年 1 月 1 日格林尼治时间 10:15-12:40 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如期举行。 CCTV 音乐频道同步直播。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5. 音乐会结束时,北京时间为A. 2018 年 1 月 1 日 20:40B. 2018 年 1 月 1 日 18:15C. 2018 年 1 月 1 日 4:40D. 2018 年 1 月 2 日 2:156. 音乐会开始时,日期处于 2018 年 1 月 1 日的范围约占全球范围的A. 1/36B. 11/12C. 1/33D. 1/2【答案】5. A

6、6. 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和日界线的计算。【5题详解】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格林尼治时间是中时区的区时,两者相差8个时区,区时相差8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可推出音乐会结束时,格林尼治时间12:40北京时间为2018年1月1日20:40,只有A正确,其它选项均错。【6题详解】本题的关键是推算2018年1月1日0:00经线所在位置,新一天的范围从2018年1月1日0:00经线所在位置向东到180经线,剩余的范围即为2017年12月31日范围。由于音乐会开始是0经线是2018年1月1日是10:15,根据时差1小时,经度差15;时差4分钟,经度差1,可推出新一天0:00经线与0经

7、线两地经度差约为:1510+44=166(注意15分钟,经度差约4,取整是为了方便计算)。故可推出新一天2018年1月1日0:00经线所在位置约在166W,则新一天的范围是166W向东到180,占全球的11/12 ,故答案选B。【点睛】本题的关键是推算2018年1月1日0:00经线所在位置,新一天的范围从2018年1月1日0:00经线所在位置向东到180经线,剩余的范围即为2017年12月31日范围。易错点是学生常把0经线当成0:00经线。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7. “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随海拔高度的增加,A. 逐渐减弱B. 逐渐减弱C. 逐渐减弱D. 增强8. 人类通过低碳

8、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A. 增强B. 增强C. 减弱D. 减弱【答案】7. C 8. D【解析】该题组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7题详解】高处不胜寒,指的是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气温逐渐降低。由于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故在题中,高处不胜寒指的是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地面辐射逐渐减弱。图中为太阳辐射,A错;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错;为地面辐射,C对;为大气逆辐射,D错。故正确答案为C。【8题详解】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大气逆辐射减弱。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读”世界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9. 图示时刻被切断的气压带是A. 赤道低气压带B. 副热带高气压带C. 副极地

9、低气压带D. 极地高气压带10. 此时,南亚盛行A. 东南风B. 西北风C. 西南风D. 东北风11. 图示季节,甲、乙、丙、丁四地中,降水少且昼夜温差大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9. B 10. C 11. B【解析】【分析】该题考查气压带及风带的季节变化。图中所示大陆气压低,大洋气压高,故此时应为北半球夏季。【9题详解】北半球夏季,赤道低气压带终年高温,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性,没有被切断,A错;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洲低压切断,B正确;副极地低气压在北半球冬季时被蒙古高压切断,但不是夏季,C错;极地终年严寒,海陆热力差异小,没有被切断,D错。故正确答案为B。【10题详解】此时,东

10、亚盛行东南风,A错;西北风和东北风为北半球冬季东亚和南亚盛行,B、D错;南亚盛行西南风,C对。故正确答案选C。【11题详解】甲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盛行西风影响,终年温和湿润,A错;乙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此时炎热干燥,昼夜温差大,B对;丙位于东亚沿海,为温带季风气候,此时高温多雨,C错;丁位于孟加拉湾沿岸,为热带季风气候,此时高温多雨,D错;故正确答案选B。【点睛】1.根据气压判断季节:一般情况,陆地气压高,海洋气压低的是北半球冬季;反之,陆地气压低,海洋气压高的是北半球夏季。2.亚洲季风风向示意图:读“我国北方某地 2017 年 2 月 19 日一 24 日天气状

11、况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2. 影响该时段天气状况的天气系统是A. 冷锋B. 暖锋C. 气旋D. 反气旋13. 该天气系统过境,可能带来的灾害是A. 台风B. 梅雨C. 雾霾D. 寒潮【答案】12. A 13. D【解析】【分析】该题组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及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12题详解】根据图示材料可知2月19-21日气温连续下降且出现雨雪天气,说明影响此地的天气系统为冷锋,A对;暖锋一般为连续性降水,而该题降雪时间短,B错;气旋为低压中心,根据材料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冬季,陆地低压中心一般出现在气温较高的夏季,C错;反气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状况为晴朗,而非降雪,D错。故正确

12、答案为A。【13题详解】台风是由热带气旋发展而成,A错;梅雨是准静止锋造成,B错;雾霾天气一般是反气旋造成的,C错;冷锋过境后气温大幅度下降,会造成寒潮,D对。故正确答案选D。【点睛】1.天气系统的判断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4. 有关下列各地区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东亚地区:环节水量 7 月份较小B. 南亚地区:环节水量 1 月份较大C. 地中海沿岸:环节水量 7 月份较小D. 开普敦及其附近:环节水量 1 月份较小15. 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目前人类对环节的影响最大B. 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水量的季节变化C.

13、修建水库可以增加环节的水量D. 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和的水量【答案】14. C 15. C【解析】【分析】该题立足水循环的环节,注重对学生气候类型、水循环环节等知识点的考查,注重对综合思维素养的考查。由图可知,环节为蒸发,环节为降水,环节为地表径流,环节为下渗,环节为地下径流,环节为植物蒸腾。【14题详解】环节为蒸发,东亚地区7月份高温,蒸发量大,故环节水量大,A错;环节为降水,南亚地区1月份为旱季,降水稀少,故环节水量小,B错;环节为地表径流,地中海沿岸7月份炎热干燥,降水少,地表径流弱,故环节水量小,C对;环节为植物蒸腾,开普敦及其附近地区1月份正值炎热干燥时节,气温高,蒸发量大,故环节水

14、量大,D错。因此该题正确答案选C。【15题详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大的为地表径流,而不是蒸发,A错;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降水的季节变化,而不是调节地表径流,B错;修建水库可以增加下渗的水量,C对;植树造林会增加植物蒸腾的水量,而不是减少,D错。故正确答案选C。【点睛】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基本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和地下径流、下渗、降水等环节在局部去可以施加某些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地表径流环节来影响水循环过程,具体措施有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改变地表径流:引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路、围湖造田等;2.影响地下径流: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抽水灌

15、溉、地下设施修建等;3.影响局部降水:人工降雨4.影响蒸发: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下面为挪威简图及沿海著名地貌景观照片。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6. 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 流水侵蚀B. 风力侵蚀C. 冰川侵蚀D. 海浪侵蚀17. 下列地貌景观与图示地貌景观成因最相近的是A. 福建沿海的断崖B. 阿尔卑斯山的角峰C. 宜昌附近的长江峡谷D. 沙漠中的风蚀蘑菇【答案】16. C 17. B【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16题详解】河流的下游侵蚀作用较弱,不可能形成峡谷景观,A错;风力作用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区全年湿润,风力侵蚀作用若,B错;海浪只对潮间带影响较大,对离

16、海岸线较远的地区侵蚀作用小,D错;图示景观为峡湾地貌,主要由冰川侵蚀而成,C对。故正确答案选C。【17题详解】图示地区下完地貌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福建沿海断崖主要为海浪侵蚀,A错;阿尔卑斯山的角峰是由冰川侵蚀而成,B对;宜昌附近的长江峡谷主要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错;沙漠中的风蚀蘑菇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D错。故正确答案选B。【点睛】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008 年 3 月,联合国副秘书长提出了”碳中性国家”(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的概念之后,挪威、冰岛、新西兰和哥斯达黎加率先响应,为各自实行”碳中性国家”的计划制定年限和措施,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的目标。 回答下列各

17、题。18. 对实行”碳中性国家”不利的措施是:A. 积极开发洁净的新能源B.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C. 合理开发水能D. 积极植树造林19. 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A. 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农作物减产B. 全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C. 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D. 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更干旱【答案】18. B 19. C【解析】试题分析:【18题详解】“碳中性国家”是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机械化是以大量消耗能源为代价,所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能源的消耗,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增多,就不利于“碳中性国家”的实行,选择B项。其他选项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

18、担。【19题详解】本题主要是考查全球变暖对近代人类的影响。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那么向地球环境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大大减少,温室效应减弱,全球气候变暖减缓,两极冰川融化速度减慢,使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选择C项;考点:全球气候变暖。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从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下图中蜿蜒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被称为”蛇曲”。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0. 图中河流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 褶皱起伏B. 断裂下陷C. 流水侵蚀D. 风沙堆积功能21. 下列侵蚀类型与作用对应正确的是A. 向下侵蚀要要使河床加宽,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B. 向下侵蚀要要使河谷不断向下游方

19、向伸长C. 向河谷两岸侵蚀要要谷底后退,谷坡展宽,形成”V”形河谷D. 向源头侵蚀要要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答案】20. C 21. D【解析】试题考查河流地貌。【20题详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侵蚀,使河流更为弯曲,图示河流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河流的侧蚀,C正确。【21题详解】向下侵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拓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向源头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D正确。22.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夏季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景观特征体现了A. 自然景观的复杂性B. 地理环境的独特性C.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

20、.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答案】C【解析】【分析】该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详解】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夏季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体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体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因此正确答案选C23.沿青藏铁路穿过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时,可以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 在无人类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基本稳定。这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A. 生产功能B. 吸收功能C. 平衡功能D. 分解功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在无人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基本稳定,属于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产生的平衡功能,故选C。24.北京天安门广

21、场每天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日出的时刻而定的,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A. 5 月 1 日B. 7 月 1 日C. 8 月 1 日D. 10 月 1 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北半球昼最长,日出最早是6月22日,选项中只有7月1日离6月22日最近,日出最早。故选项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B.7月1日。考点:本题考查北半球不同时间日出早晚的确定。点评:本题考查北半球不同时间日出早晚的确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时间是夏至日。25.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A. 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 在北半球但向南移动C. 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D. 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动【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

22、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意在考查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详解】元旦为每年1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故选D。【点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到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半球,从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半球。从12月22日到次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第卷 (非选择题 共 50 分)二、 综合题(除标注外每空 1 分,共 50 分)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图甲为某日近地面天气形势简图。材料二 威海是著名的”雪窝子”,总降雪量大但是南北相差悬殊。 2012 年 12 月

23、 78 日,环翠区的降雪量为 5.8 mm,属于大雪曰乳山降雪量只有 0.2 mm,属于小雪。 图乙是威海市地形图。(1)从天气系统角度看,图甲中 A 处按气压状况称为_,B 处按气流状况称为_。 (2)图甲中 Q 地此时风向为_,天气特点是:气温 _、气压_;未来几天可能受_天气系统影响,出现_天气。(3)图甲中此时可能是北半球的_(季节);M、N 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 (4)下面四幅图中表示威海气候类型的是_ (填字母代号),该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5)图乙中 C 处冬季降雪比 D_处(填“多或少”),原因之一是 C 处冬季多吹_风,海洋水汽沿地形爬升,多_雨(填降雨类型)。【答案】

24、 (1). 低压 (2). 反气旋 (3). 偏南风 (4). 较高 (5). 较低 (6). 冷锋 (7). 大风、降温、雨雪等 (8). 冬季 (9). M (10). C (11).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2). 多 (13). 西北风(或偏北风) (14). 地形【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天气系统与天气。【详解】(1)根据气压分布可知,A处为低压中心,B处为高压中心。按照气流状况,低压中心为气旋,高压中心为反气旋。(2)根据气压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可判断Q地风向为偏南风;此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受该地冷锋系统影响,将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3)此时陆地为高气压,北半球为冬

25、季;M与N相比,M处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因此风力较大。(4)威海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下图中A为地中海气候,错;B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错;C为温带季风气候,正确;D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错;因此答案选C。温带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5)我国东部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C位于来自海洋的西北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故C处降雪多于D处;原因即:C处冬季多吹西北风,且位于迎风坡,多地形雨。27.洋流是海水运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对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要素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及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2 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共花了 37 天的时间。 1493 年哥伦

26、布第二次去美洲只花了 20 天的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用了 17 天。材料二 北大西洋及其周边地区图。(1)都柏林和印第安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 1 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 8时,印第安港通常在0以下,说明其原因。 (2)丙表示纽芬兰渔场,试解释该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3)哥伦布从美洲返回欧洲,若想一路顺风顺水,则所借助的盛行风为 ,所借助的洋流是 。 (4)若丁处海湾发生石油泄漏事故,那么甲、乙两处更容易受污染的是 ,原因是 。【答案】(1)都柏林位于欧洲西部,终年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影响,而圣约翰斯位于北美洲东海岸,终年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减温影响 (2)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

27、,海水扰动引起营养盐类物质上泛,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鱼类在此大量繁殖,从而形成 (3)西风 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 (4)甲 污染物易顺着(借助)洋流扩散【解析】试题分析:(1)读图,都柏林位于大陆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所以气温高。印第安港位于大陆东岸,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降温减湿,所以气温低。(2)丙处位于中纬度大陆东岸,为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发生扰动,饵料丰富。寒暖流交汇形成天然水障,阻碍鱼群游动,鱼类种类丰富。大陆架区域海水浅,有利于蜉游生物生长,饵料丰富。(3)哥伦布从美洲返回欧洲,是向东航行,若想一路顺风顺水,则所借助的盛行风为盛行西风。所借助的洋流是A,北大西洋

28、暖流。(4)若丁处海湾发生石油泄漏事故,根据洋流流向,甲乙两处更容易受污染的是甲。因为污染物易顺着洋流扩散。考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性质差异,世界性渔场的成因,海洋生态环境问题。28.读”我国东部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指出影响图中、于两地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并分析这些外力作用在何季节强度最大?为什么? (2)简述甲山地的形成过程。 (3)甲处地下有煤,采煤过程中容易发生透水事故,试说明原因。【答案】(1)流水侵蚀、流水沉积。夏(秋)季,该地区进入雨季,河流流量 大,地的流水侵蚀和地的流水沉积作用强度最大。(2)(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使岩层受挤压向下弯曲形成褶皱(向斜

29、);(向斜)槽 部因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3)该地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水体容易汇集,易发生透水事故。【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地表形态的构造。【详解】(1)据图可知,处位于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为主;处位于河流下有,以流水沉积(堆积)为主。我国东部地区属季风区,夏秋季节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都比较强。(2)依据图中岩层新老关系可知,甲处为向斜构造,形成山地的过程应为:首先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岩石坚实,受外力影响小,而两侧岩石受外力作用影响大,因而形成山地。(3)甲处为向斜构造,容易积水汇水,形成含水层,采矿时易发生透水事故。【点睛】常见地质构造及其判断2

30、9.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曰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性。(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风带),请在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_ 。(3)A 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对应的自然带是_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 地在_和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地的自然带是_带。 (5)在”自然带

31、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为基础的。 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 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为基础的。【答案】(1)整体 (2)西风带 风向为西南风 (3)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4)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到内陆 水分【解析】【分析】考查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详解】(1)受不同气压带与风带影响,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各种气候类型都能对应一定的陆地自然带;气压带与风带、气候类型、陆地自然带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因而,他们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2)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根据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该处应为西风带;北半球西风带的风向为西南风。(3)根据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和气候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即可回答。(4)根据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C地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形成地中海气候;然后根据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和气候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即可。(5)读“自然带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变化特点是东西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因而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变化特点是南北向延伸,东西向更替,因而体现了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