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考试范围.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0737390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考试范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预防医学考试范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预防医学考试范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考试范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考试范围.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散发指某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零星出现,发病数量上维持历年的发病水平,各病例之间无明显的相互联系。1.流行当一个地区(或单位)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水平时,称为流行。2.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同类的病例出现,称为暴发。3.发病率表示一定期间(通常为一 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表示某一特定时间内被观察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值。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患某种疾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4.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一般为一年)内的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人口数之比。1.疾病的三级预防(病

2、因、三早、临床期)2.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3.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性质相同的所有观察单位的集合。4.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对总体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所组成的集合。5.概率 指随机时间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是一个取值于0和1之间的数。6.同质同质 是指所研究的事物在性质上相同,它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前提7.变异是指在同质的基础上各观察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差异8.统计表的结构(标题、标目、线条、数字、备注)9.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统计推断)10.标准误以样本均数的标准差作为衡量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尺度,即均数标准误。10.一类错误是拒绝实际正确的零假设1

3、1.二类错误未拒绝实际错误的零假设,12.构成比又称构成指标,它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常以百分数表示,13.四格表资料x2检验的校正条件(1T40)14.疾病的三间分布都包括15.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类人群中的发病率均高,并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其它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组,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外来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相似;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趋向;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可能发生类似疾病。16.对列研究的特点(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设立对照、研究方向由“因”至“果”、证实暴露与结局的因果关系

4、)15.相对危险度又叫率比。指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反映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意义为: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有“正”关联,暴露越多,发病的危险性越大,暴露因素是致病的危险因素;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无关联;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有“负”关联,暴露越多。16.OR是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意义OR的不同数值范围表示不同程度的危险性。OR=1,表明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无关联;OR 1,表明研究因素与疾病呈“正”关联,暴露可增加疾病的危险性;OR1,表明研究因素与疾病呈“负”关联,暴露可减少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5、17.病例对照的优缺点:优点(1)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2)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并且较易于组织实施。(3)该方法不仅应用于病因的探讨,而且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4)可以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一种疾病的关系。缺点(1)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2)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3)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4)不能测定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疾病率,因而不能直接计算RR。(5)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难以判断15.临床实验是以病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的结果,对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6、。16.临床实验的三原则(设置对照、随机划分组、盲法)17.筛检的定义18.诊断实验评价指标包括(真实性、可靠性、预测性)19.判断因果联系的8条标准20.偏倚分为3类(选择、信息、混杂)21.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外部的一切事物。22.构成环境的因素(物理、化学、社会心理、生物)23.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或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为环境污24.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类型(公害病、职业病、食物中毒、传染病)25.我国职业病分10类,115种26.职业病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病、工伤)27.矽肺在职业活动中由于长期

7、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28.人类每天必需的6大类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能量、矿物质、维生素)28.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特点:病因明确;病因大多是可识别和检测的,需达到一定的浓度或强度才能致病,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反应关系;发病有群体性,在接触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较好;目前多数职业病尚无特效疗法,应以预防为主,特别是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28.中国居民

8、膳食指南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如饮酒应限量;吃新鲜卫生的食物。食物中毒的特点 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呈暴发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食物有关;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定义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 有毒植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29.地方性克丁病30.地方性

9、氟中毒的特点(氟斑牙、氟骨症)31.传染病的3个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经空气传播的流行特征传播速度较快,传染源周围的易感者发病率高;少年儿童多见;冬春季节高发;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现周期性;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经饮用水传播的流行特征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及职业的差异;停止使用污染水源或采取净化、消毒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如水源经常被污染,则可长期不断地出现病例。疫源地被消灭的条件传染源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痊愈);传染源播散在外环境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消毒、杀虫、灭鼠等);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易感接触者中没有出现新病例或被证明未受感染。突发的公告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32.伤害包括(故意伤害、意外伤害)33.慢性病的4个共同危险因素(吸烟、过度饮酒、不健康饮食、静坐生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