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804171 上传时间:2021-06-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3地 球自转的周期:约 1 天(约 24 小时)。4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5 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6 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 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1 地方时

2、: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来得早。2 时区:把全球划分成 24 个 150 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区时计算原则:东正西负,东加西减3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即东经 1160经线的地方时(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 1200经线的地方时。4日界线:以 1800 经线为基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它是曲折。(1)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2) 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3)

3、西十二区在日界线东侧(昨天),东十二区在日界线西侧(今天)。(4) 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5) 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1 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 365.2422 天2 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1) 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2)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杆影最长。(3) 同一时间,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3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 900)春分日(3 月 21 日前后)直射

4、赤道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第 1 页 共 3 页夏至日(6 月 22 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 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秋分日(9 月 23 日前后)直射赤道 3、回归线上直射一次冬至日(12 月 22 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4、其他地区无直射4.昼夜长短的变化:(1)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2) 北半球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3) 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纬度越高,昼夜变化最大)5.五带的划分:(1)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多少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2) 热带:在南北

5、纬 23.5之间, 有直射阳光,终年炎热,昼夜长短变化小.温带:在南北纬 23.5与南北纬 66.5之间,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寒带:在南北纬 66.5到 90之间,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第四节 日历上的科学1历法的种类: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阴阳历:结合地球绕日公转周期和月相变化周期。2、我国的日历由公历和农历组成。公历(包括年月日星期)属于阳历,农历(包括年月日节气)属 于阴阳历,农历中的月是属于阴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3 闰年:公元年能被 4

6、 整除是闰年,世纪年能被 400 整除是闰年。公历平年 365 天,闰年 366 天(400 年中有 97 年是闰年,有 303 年是平年)平年 2 月份 28 天,闰年 2 月份 29 天。4 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将四季更替的周期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 15 日)叫做一个节气,属于 阳历, 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指导和预告的作用。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 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 圈。软流层位于上地幔。2 地壳变动: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 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

7、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4火山和地震(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死火山、 休眠火山。(3)地震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4)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距、等震线。(5)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第 2 页 共 3 页(6)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第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1 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2 板快构造学说: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

8、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 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2等高线地形图第七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1常见的地形。地形类型特征3、地壳的缓慢变化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山地 海拔高(500 米以上),地面起伏明显作用、生物作用(统称为外力作用)丘陵海拔 500 米以下,地面起伏较小内力作用-塑造了山岭和低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 平;平原 海拔高(200 米以下),地面起伏小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将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高原 海拔高(500 米以上),地面起伏小的地表形态趋于平坦。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地形部位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陡坡缓坡洼地等高线分布特点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等高线重叠处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等高线较密处等高线较疏处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的曲线时中间低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