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docx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108178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前言5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形势6(一)地质灾害现状6(二)“十四五”防治成效6(三)“十五五”面临形势7二、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8(一)指导思想8(二)规划原则8(三)规划目标9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划定10(一)地质灾害易发区10(二)地质灾害防治区11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13(一)风险调查13(二)监测预警14(三)综合治理15(四)风险管控16五、保障措施18(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18(二)健全统筹协调机制18(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强资金保障18(四)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考核评估18附贝!|19附表附表1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

2、规划项目投资估算表附表2县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附表3县房前屋后高陡边坡一览表附表4县地质灾害易发区一览表附表5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一览表附图附图1省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现状分布图附图2省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附图3省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前言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进一步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

3、办法的通知、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做好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的通知、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6-2035年)等相关规定,结合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省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象: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风险管控等。各乡镇(场、区)应以本规划为指导,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规划范围:适用范围为县所辖行政区域。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规划基准年为2025年。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4、与面临形势(一)地质灾害现状县地处博平岭山脉和闽粤沿海丘陵地带,海拔1544.8米的大芹山和1190米的双尖山纵贯南北,把全县2309.54Km?分为东南、西北两大部分。地势西北部、中部地势高峻,向东南和西北倾斜;东北部、南部、中部东边地势较低缓;县境内四周群山环抱,最高峰大芹山。县雨季长,雨量充沛,全年平均降雨量9102000毫米。降雨量呈地域差异性,分布不均,总体呈中部雨量大,东、西两侧雨量小的特点。位于石缺山一一将军山一一大芹山和狮嘴岩迎风坡朝南谷口的国强乡、安厚镇和大溪镇,是全县雨量最多的地方,年降雨量1613.41837.7毫米;南胜镇、九峰镇位于背风坡地带,年降雨量低于1600毫米

5、文峰镇年降雨量最低,约为1280毫米。根据“省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我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29处,威胁到1678户5975人的安全;高陡边坡点212处,威胁到870户3040人的安全。其中九峰镇和霞寨镇为地质灾害最主要分布地区,其次为崎岭乡、芦溪镇、国强乡、南胜镇、大溪镇,秀峰乡、文峰镇、长乐乡、五寨乡、小溪镇、山格镇、安厚镇、坂仔镇,地质灾害发育数量较少。高陡边坡主要分布于九峰镇、霞寨镇,其余乡镇高陡边坡数量较少。专栏一隐患类型的定义地质灾害隐患:通过地形、地质和影响因素调查,初步推测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或区段。高陡边坡:是指在人类工程活动中对自然稳定山体进行切坡、削坡形成的临空面。

6、二)“十四五”防治成效L地质灾害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管理制度。自然资源局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职能部门,已设地质灾害防治股,保证了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年度防治方案编制、群众转移预案、宣传培训、汛前检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地质灾害监测、地灾危险性评估、防灾责任制度”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都已建立并实施。管理体系的建设和逐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确保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动、有效地开展。2 .调查评价精细化2016年全县开展地质灾害大排查专项行动,积极实施年度“三查”及隐患排查。历年来,开展了多次不同比

7、例尺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基本查明县内地质灾害的分布和特征,调查评价精度不断提高,为地质灾害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还常态化组织“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复查”的“三查”工作,并将所有调查成果录入“省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做到“隐患点有增有删,信息动态管理”。3 .群测群防精细化在已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基础上,2017年以来,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确定了专业的地勘单位作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全面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应急处置等工作,由此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群测群防网络监测体系。4 .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结合新农村建设、造福工程等积极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十四

8、五”期间,搬迁受地质灾害威胁住户70户243人,已完成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3处,高陡边坡点8处。已完成工程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2处,投入省级地质灾害补助资金255万元,解除受威胁对象72人。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十五五”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县在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社会化、精细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精准掌握和隐患识别能力有待提升,对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能力不足,与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的统筹不够,

9、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不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管理责任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我县的地质灾害存在较强的隐蔽性、突发性,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一些重大生命线工程、交通干线、重要基础设施、工业建设等,将会逐步向低山、丘陵坡麓和山坡地带拓展,会形成数量较多的人工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将逐步显现,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二、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

10、灾相统一,努力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等“三个转变”。充分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支撑与保障。(二)规划原则1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2 .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控”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控”方针,系统规划地质

11、灾害风险管控体系,按照“防、避、治”的总体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关口前移,把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防灾减灾。3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然资源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教育、住建、交通运输、水利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并协助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4 .坚持“实事求是,重点突出”的原则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统一部署,按照轻重缓急,分阶段实施工程治理、排危除险或搬迁避让。5

12、 .坚持“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监测、治理,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县自然资源部门提出治理方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威胁教育、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设施的地质灾害,由设施的主管部门组织调查、监测和治理。(三)规划目标1 .总体目标以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总目标。在“十五五”期间,建立更加完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将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作为工作方向,有计划、按步骤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预防和减少自然地质灾害,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13、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 .具体目标(1)风险调查评价更加精细以“查隐患、夯基础、强应用”为工作重点,在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基础上,开展“天上看,地上查,动态管“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针对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划定的风险区开展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复核评价工作,其他区域开展单体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评价,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更科学、更精准的依据,支撑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精准排查,查找新增隐患和风险斜坡,进一步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和动态变化特征,着力解决“隐患在哪里”问题,明显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智防监测预警

14、更加精准以“重预警、强手段、广覆盖”为工作重点,结合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及县实际,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精准度、时效性。完成6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网点建设,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精准度、时效性和覆盖面。群测群防体系更加严密,进一步深化“三查”机制,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切实有效化解地质灾害风险。(3)综合治理部署更加科学以“除隐患、民安居、生态美”为工作重点,按照轻重缓急原则,集有限资金精准实施开展排危除险、工程治理、避险搬迁,及时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提高住房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防御工程的针对性。强化组织管理和治理项目动态跟踪监管,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发挥实效。(4)风险

15、防控能力不断提升以“控风险、筑支撑、强能力”为工作重点,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明确分级职责分工,落实防灾减灾责任,探索实行“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逐步建立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风险管控模式。充分发挥汛期值守效力,筑牢应急技术支撑。强化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探索规范农民切坡建房等活动,从源头上控制或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重点指标(见表1)。表1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重点指标类别指标2030年目标备注调查评价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00%约束性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00%约束性新发生

16、地质灾害险情处置率100%约束性监测预警群专结合监测点69处约束性综合治理搬迁避让10处约束性工程治理5处预期性排危除险2处预期性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划定(一)地质灾害易发区为了工程建设及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等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行政管理的需要,本规划根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植被发育类型等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人为活动因素,在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基础上,将地面坡度大于8以上的自然斜坡,按高程、坡度、沟壑密度、地势起伏度、工程地质、断层距离、水系距离、植被发育类型等综合考虑进一步划分为高、中、低易发区三个等级

17、其余将地面坡度小于8的划分为地质灾害非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平原台地、山间盆地、宽阔河谷等不受地质灾害或隐患直接或间接威胁的区域。1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I)高易发区面积为239.1802,占总面积的10.36%。主要分为12个亚区,分别为芦溪镇新村村-蕉路村-芦丰村-树林村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L)、芦溪镇华峰村-梨坑村-潭汀村-双峰村-芦丰村-树林村-连益村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北偏东向断裂带)(I2)、芦溪镇双峰村-漳汀村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北西-南东向断裂带)(13)、芦溪镇东槐村-村坑村-连益村-连新村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北西-南东向断裂带)(I4)、秀峰乡三联村-坪东村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

18、南-北向断裂带)(15)、长乐乡乐北村-秀山村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北西-南东向断裂带)(I6)、长乐乡联胜村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北西-南东向断裂带)(I7)、长乐乡-秀峰乡-九峰镇-崎岭乡一带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I8)、崎岭乡-国强乡-霞寨镇一带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IQ、大溪镇-安厚镇灵通山一带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IH)、国强乡-安厚镇大峰山一带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LD、山格镇-小溪镇-坂仔镇-南胜镇-五寨乡一带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112)。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11)中易发区面积为1134.49km2,占总面积的49.12%。主要分为5个亚区,分别为文峰镇-山格镇-小溪镇-坂仔镇-南胜镇

19、一带中易发亚区(11、南胜镇-五寨乡西南侧一带中易发亚区(1屋)、国强乡-安厚镇-大溪镇-九峰镇-长乐乡-秀峰乡-崎岭乡-霞寨镇-芦溪镇等县西部山区地带中易发亚区(IL)、小溪镇-坂仔镇一带中易发亚区(11D、山格镇一带中易发亚区(IL)o3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IlI)低易发区面积为720.65kn占总面积的31.59%,主要分为12个亚区,分别为文峰镇中部-北部一带低易发亚区(11L)、山格镇-小溪镇-坂仔镇-国强乡一带低易发亚区(In2)、南胜镇-五寨乡一带低易发亚区(In3)、芦溪镇北东部一带低易发亚区(IIL)、长乐乡-秀峰乡-芦溪镇一带低易发亚区(In5)、崎岭乡-芦溪镇一带低易发

20、亚区(In6)、九峰镇-崎岭乡-国强乡一带低易发亚区(In7)、大溪镇-安厚镇一带低易发亚区(In8)、大溪镇-安厚镇一带低易发亚区(InQ、大溪镇北部一带低易发亚区(IILo).大溪镇南部一带低易发亚区(III11).安厚镇东南部一带低易发亚区(11112)o4 .地质灾害非易发区(IV)非易发区面积为206.22kmz,占总面积的8.93%,主要分布于花山溪及其支流、文峰溪及其支流、鹿溪及其支流、安厚溪及其支流、东溪及其支流、九峰溪及其支流、芦溪溪及其支流、梅谭河及其支流等的山间河谷盆地区域,该区地势平坦,坡度小于8,地形起伏小,不易发育地质灾害(见附表2、附图2)。专栏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

21、定义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二)地质灾害防治区根据历年以来的地质灾害调查和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综合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现状、危害程度、分布规律、人为工程活动等因素,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点针对易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城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和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重大生命线工程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及一般防治区。L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面积为82.20km2,占总面积的3.56%,主要分为2个亚区,分别为霞寨镇-国

22、强乡-崎岭乡一带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崎岭乡-九峰镇一带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亚区(I2)。主要分布于低山地区,地形起伏大,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大,地质灾害风险极高,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根据地质灾害的规模和威胁的对象,对自然因素引发和对工程建设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分清责任,实施治理工程;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实施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对策措施主要是设立明显警示牌;推进自动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预警预报;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实行建设工程与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规范人类工程活动,加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工作;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23、落实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察和治理费用;严格规划工程弃渣等的堆放和防护;对地质灾害或隐患点采取截、排水或者修建支挡工程等防治措施,重点保护具有风险的承灾体。5 .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面积538.80km2,占总面积的23.33%,主要分为5个亚区,分别为芦溪镇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亚区(11J、山格镇-霞寨镇-小溪镇-国强乡-崎岭乡-秀峰乡-九峰镇-长乐乡地质灾害高风险亚区(IL)、大溪镇-安厚镇地质灾害高风险亚区(IL)、国强乡地质灾害高风险亚区(IL)、南胜镇-五寨乡地质灾害高风险亚区(IL)。根据地质灾害的规模和威胁的对象,对自然因素引发和对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分清

24、责任,实施治理工程;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实施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对策措施主要是设立明显警示牌;加强对地质灾害或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加强截、排水设施或者支挡工程等建设;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实行建设工程与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规范人类工程活动,加强工程建设或切坡建房引发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工作;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费用;合理规划工程弃渣等的堆放和防护;减少因修路、宅基地开发等工程活动破坏地质环境条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6 .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面积为1688.54kn占总面积的73.11%,主要分为5个亚区,分别为文峰镇-山格

25、镇-小溪镇-坂仔镇-南胜镇-五寨乡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亚区an1)、国强乡-崎岭乡-九峰镇-大溪镇-安厚镇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亚区an?)、霞寨镇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亚区aiD、崎岭乡-九峰镇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亚区an。、芦溪镇-霞寨镇-崎岭乡-秀峰乡-长乐乡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亚区au)。防治对策措施主要是加强区域内居民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增强地质灾害防范能力(见附表3、附图3)。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一)风险调查1 .开展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开展以孕灾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隐患判别为主的地质灾害调查,深化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发育规律的认识,总结成灾模式,评价地质灾害风险,提出综合防治对策

26、建议,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提供基础依据和科技支撑。2 .开展L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开展1:1万地质灾害调查。在开展“天上看,地上查,动态管“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的基础上,针对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划定的风险区开展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复核评价工作,其他区域开展单体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评价,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更科学、更精准的依据,支撑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3 .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核查以现有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为基础,健全地质灾害排查巡查制度,委托具有相关资质地勘单位对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排查和对现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核查。县人民政府组织教育、住建、交通运输、水利、文体旅

27、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组织开展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复查的年度“三查”工作,适时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发现险情果断组织受威胁对象提前转移避险,发现隐患针对性开展防治。加强排查新发现或新发生隐患的核查确认工作,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动态清单管理,落实防治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4 .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或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实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

28、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村民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自建房时,聘请有资质地勘单位对宅基地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从源头上防控地质灾害。专栏三开展风险调查评价,掌握风险隐患底数1 .在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基础上,预期开展13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进一步摸清隐患风险底数,争取“十五五”期间显著提高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不断增强风险防控效力,避免人员生命财产损失。2 .强化地质灾害年度“三查”工作;落实易发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从源头上防控地质灾害

29、二)监测预警L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十五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居)、点“四级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夯实群测群防体系,落实责任。加强群测群防网络动态管理,落实监测人员和单位,配备必要的监测工具,建立岗位责任制,乡(镇)、村(居)、点逐级签定责任书,保障人员到位,信息畅通;监测信息的反馈与处理,应按有关程序逐级汇交,并应编制有关月报、季报和年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对监测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群测群防网络分为三级:灾害点监测网(四级网)、村(居)组级监测网(三级网)、乡级监测网(二级网)、县级监测网(一级网)。灾害点监测网(四级网):原则上由受益人(单位)对地

30、质灾害隐患点及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点负责监测;监测手段主要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监测,一般进行简易的相对位移监测和宏观观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村(居)组级监测网(三级网):主要由村(居)主任负责;负责组织、监督该村组地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点群众监测、预警;负责该村组地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参与对突发性的地质灾害进行抢险救灾。乡级监测网(二级网):由乡镇分管地质灾害工作的领导负责;负责对群测群防三、四级网进行监督管理;负责该乡镇地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负责组织编制修订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负责对本行政区内中型及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点进行跟

31、踪,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核实和初步分析;对所选定的避险场所和避险路线进行安全性评估,参与对突发性的地质灾害进行抢险救灾以及组织应急转移。县级监测网(一级网):由县级政府组建,由县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负责;负责对群测群防二、三级网的监督管理;负责本县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负责对本行政区内大型及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跟踪,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核实和初步分析,参与对突发性的地质灾害进行抢险救灾;负责本县的群测群防的技术指导和信息管理,进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实现与市级地质环境监测站的对接;根据气象、水文预报,对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向有关乡镇、村等有关部门发出预警通知。.2 .地质灾害群

32、专结合监测预警对威胁人口多、工程治理难度大、目前处于缓慢变形或局部变形、尚未纳入搬迁避让计划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部署3年以上群专结合监测,每年对己建成的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点继续开展监测工作,并进行设备维护。从险情中型以上规模地灾点中,选择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点,建立降雨量、地下水、深部位移等一体化监测系统,重点研究区域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由点及面,点面结合,为我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鼓励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逐步建立专业监测点,以提高我县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的空间控制能力。3 .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能力地质灾害预报是减灾准备和各项减灾行动的科学依据。当前的地质灾害预报应在区

33、域性的中、长期地质灾害预报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区域性的短期和临灾预报的方式和方法。“十四五”期间,己联合气象业务单位完成本地区地质灾害预报区域划分、预报发布标准制定的工作,通过实时的降雨预报与雨量资料,开展汛期中短期区域性的地质灾害趋势预报工作。“十五五”期间,结合省、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气象观测布局,综合分析研究地质灾害易发区灾害发生与地环境条件、气象条件等的关系及致灾临界雨量;结合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成果,细化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精准度和时效性,着重解决“灾害何时发生”的问题。继续与气象部门建立稳定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会商制度

34、当出现3级及3级以上的预报等级时,通过电视台、有线广播等公众新闻媒体,按规定程序公开发布,并根据气象预警等级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4 .完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继续完善已有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在现有的“县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基础上,上连“省地质灾害综合管理系统“,向下整合各乡镇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横向联合水利、气象、地震、消防等部门已有的防灾体系与资源,在统一指挥、高效运转、综合分享的原则下,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化、系统化、科学化,全面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三)综合治理L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对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且成灾风险较高的居民

35、点,结合生态功能区人口转移、工程建设和乡村振兴等政策,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开展主动避让、避险搬迁,及时化解地质灾害风险。按照宜搬则搬、轻重缓急原则,对成灾风险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优先安排避险搬迁。“十五五”期间,拟实施避险搬迁10处隐患点。若另有相关支持政策加大搬迁力度,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5 .建设工程配套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设工程项目,或在地质灾害(隐患)影响范围内进行建设,并可能形成重大或特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建设工程项目,要严格按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完善监管和评估机制,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

36、设单位应严格做到配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主体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三同时”。配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未经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建设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使用。专栏三实施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制度L提升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水平,实现防灾减灾与“百姓富、生态美”双重目标。2 .实施综合治理工程,降低地质灾害风险,规划期内拟实施综合治理工程10处(高陡边坡点)。3 .强化建设工程配套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四)风险管控L强化汛期值守与应急技术支撑加强汛期值守队伍建设,完善汛期值守工作制度,提高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准确性,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响应,提高汛期值守

37、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加强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全力配合应急主管部门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2 .建设专业技术支撑网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和监管队伍的人才建设,加大中青年技术骨干培养力度,提高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建立防灾减灾专家库,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综合考虑对本地地质环境熟悉程度、应急响应速度等因素,与长期服务的专业地质队伍建立合作关系,形成较为完善的专业技术支撑网络。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地质灾害及高陡边坡点的详细调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对危害大、威胁人员多和潜在经济损失严重的灾害点进行监测;指导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实现与各乡镇监测网络的对接;参与汛期的地质

38、灾害巡查、检查、应急调查等,为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加强与其他防灾减灾体系及其他城市灾害防治方面的交流合作。3 .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演练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推进地质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提高基层部门和社会组织灾害防范意识。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定期开展地质灾害突发应急演习,提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对威胁人数较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应急避险预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和避险场所等,汛前要组织受威胁群众进行逃生演练。4 .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地质灾害防灾宣传教育工作,是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非工程措施的重要内容,是规划期内的一项长期任务。应通过加大地质灾害宣传教育的

39、力度,提高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知:每年定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地灾防治管理人员及公众的防灾减灾知识;定期在中小学开展地灾防治知识科普宣传,提高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十五五”期间,继续推进本县各乡镇、村级群测群防知识培训:每年聘请相关专家,对本县的地质灾害管理及技术人员进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各乡镇(场、区)均要在地灾防治重点村、组(自然村)组织与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的科普知识宣传。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单位及个人进行评定并给予表彩与奖励,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来。强化宣传培训,树立防灾意识,培育防灾文化。通过电视、网络、微信、手机APP等

40、媒介和进学校、社区、农村、家庭等方式,开展“进村入户”等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加强对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和群测群防人员业务培训,强化各相关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提高群测群防人员日常巡查记录、灾害前兆识别、紧急情况上报和组织避险撤离等业务水平。5 .防治队伍技术装备现代化地质灾害防治队伍配置专业化现代化装备,推动常规方法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的有机融合。大力推广应用无人机、三维倾斜摄影测量、移动工作站等,探索低空瞬变电磁法设备、机载LDAR的应用,通过软硬件设备水平的提升,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应急排查、监测预警等工作提供

41、专业化技术装备保障,实现快速获取地质灾害精准信息。同时,通过模拟计算、人工智能分析及虚拟现实等技术,辅助提出决策建议,迅速做出应急响应,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同时防范灾害发生,提升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水处置能力。专栏四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综合防治能力L探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方法,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识别、研判、管控、应急支撑、责任落实的风险管控工作机制,形成规范高效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2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汛期驻守专家队伍建设,完善汛期值守工作制度,及时传达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响应,提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支撑能力。3 .每年至少开展1次地质灾害防治培训宣传。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

42、领导,落实责任分工落实属地责任,加强对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将防灾责任逐级细化落实到乡(镇)、村和具体责任人,确保各项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合力。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配合应急管理部门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相关工作。自然资源、教育、住建、交通运输、水利、文体旅、应急管理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做好村(居)、学校、建筑边坡、公路、水库、旅游景区、尾矿库(坝)等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防治工作。(二)健全统筹协调机制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切实履行好“全力防”、“配合救”的重要职

43、责,抓住重点逐一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加强与住建、交通、水利、应急、教育、气象、文体旅等部门的协调联动,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隐患变险情、险情变灾情、灾情造伤亡,尽最大努力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强资金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列入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序进行。严格落实省自然资源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闽政办2026)25号)和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闽财资环2026)19号)相关规定和要求,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同时指导组织做好项目

44、储备入库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依照职责分工做好本行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保障。可采用多渠道筹措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地质灾害综合整治,构建事权清晰的地质灾害防治多元机制,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金保障水使用绩效。(四)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考核评估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体系,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监管制度,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范化,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执法力度。根据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办法,结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下达的目标任务,切实推进各项规划任务的实施,把规划实施作为绩效考核内容,加强考核监督。本规划本规划本规划本规划由省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文本、附图和附表组成。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实施。由县自然资源局负责解释。每5年修编一次,由县自然资源局具体组织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矿业工程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