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文1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赛课导学案_21.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0849002 上传时间:2021-06-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文1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赛课导学案_2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文1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赛课导学案_2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文1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赛课导学案_2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文1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赛课导学案_2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文1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赛课导学案_2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文1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赛课导学案_2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文1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赛课导学案_21.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2.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说话。读好关联句的连停和重音,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3.体会文章结尾的作用,初识借物喻人,感受作者对宋庆龄的赞美和怀念之情。教学重点:认识樟树的特点,领悟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特点。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可贵品质及象征意义。教学难点:领会樟树可贵品质的象征意义。教学准备:课件,宋庆龄相关资料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能用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吗?(指名读、齐读)是的,课文主要写了宋庆龄故

2、居的两棵樟树。2.作者茹志鹃是一名女革命记者,她一直想写一写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宋庆龄。可为什么仅仅写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这樟树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语言文字是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心灵的桥梁。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品读课文。2、 品味感悟第四、五自然段。1.这到底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让我们走近这两棵樟树,去领略它们的魅力。2.出示学习提示:感受樟树之美(1)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自读课文,找出相关段落,圈圈画画关键词语。(2)小组交流:品读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3)全班交流。3.学生自主学习4.展示交流:描写樟树的是第四自然段。(1)圈到的关键词语是:枝干粗壮 稠密的树叶 四季

3、常青 蓬蓬勃勃(2)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形容生命力非常强,繁荣旺盛的样子)(3)你能把词语送到句子中读一读吗?分别指导朗读,评价。预设:1.如果读得不好:A枝干粗壮,读得不好时樟树的枝干伸得可真远啊,可是这棵樟树怎么这么细,谁来将樟树读得再粗壮些。再指名读。B伸得远远的没读好老师看到了这两棵粗壮的樟树,可是枝条太短了。谁能把樟树的枝条伸得再远一点。再指名读。C树叶稠密没有读好树叶不仅稠密,而且还绿得发亮呢。谁再来读一读。D蓬蓬勃勃这是两棵彰显朝气的树。预设2:如果读得好:评:这真是两棵生命力旺盛的树啊!总结:抓住关键词语,能读好句子,如果抓住关联词,也能读好句子。找找这段文字里,有哪些关联词

4、语,读的时候,适当停顿一下,后面一个关联词重读,自己练练看。(指名读,齐读)4.如果让你从四个关键词语中选一个词来概括一下樟树的特点,你选哪一个?理由是什么?(板书:蓬蓬勃勃)5.“无论.总是.” 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樟树顽强的生命力。也许宋庆龄会经常倚靠在窗前,凝望着这两棵樟树。看着它们(蓬蓬勃勃) 6.说话练习:它们无论是_,还是_,总是那么蓬蓬勃勃。7.这是我们都能看到的樟树的美,这是它的外在美(板书)。樟树成了庭院里的一道风景线,陪伴着宋庆龄走过了一个个日日夜夜。我们继续交流,除了第四自然段,还有哪个段落也描写了樟树。(第五自然段。)(1)课文除了写樟树蓬蓬勃勃的外形,还写了樟树的(香

5、气)。指名读一读描写樟树的句子。(出示:而樟树本身.)思考: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2)“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这里指的就是哪里香气永存。(3)这一段,除了写樟树,还写了石榴树。亲你来读读描写石榴树的句子。(指名读)石榴树招虫是一时的吗?根本原因是什么?(本身不招虫)(4)想想,文章要写的是樟树,为什么还要写石榴树招虫呢?(对比,更加突出了樟树有香气。)(5)看看作者用了那个词将写石榴树和写樟树的两部分文字连起来的?(出示:而)正是这个关联词而字,一个转折,强调了樟树的与众不同,就在于它有永远保持的香气。(6)请大家默读“而”后面的部分,边读边思考作者都用了哪些关联词,用笔把它们圈画出

6、来。(而、却、而且、即使、只要.就.) 如果去掉这些关联词,读起来是什么感觉呢?自己试着读读看。(交流)(7)大家的阅读初感告诉我们这些关联词不能去掉。下面我们就具体看看这一段文字,看看这些关联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究竟有什么作用。 交流:A出示: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预设:“却”承接前面的“而”也表示转折,突出强调樟树有香气。“而且”,语意上更进一层,强调樟树不仅有香气,而且香气还能永久保持。其实这是一个不完整的关联词。前面都少一个词与它搭配。(不但或者不仅),聪明的你,“不仅”该加在哪儿好呢?为了表达的需要,读起来更简洁,顺畅,所以就省略了。总结:这一句三个关联词,语义

7、上层层递进,直接告诉我们樟树香气永存的特点。真是与众不同的樟树,与众不同的香气。(谁来用自己的朗读告诉我们樟树与众不同的香气)B出示:即使当它.仍然不变。“即使.也.”是关联词,但是这里没有“也”。看看“也”该放在哪儿?读一读,与后面的“仍然”重复了,所以也被作者省略了。但我们刚学习使用关联词的时候,还是需要规范正确地表达。作者用了一个“即使”,从假设的角度,具体为我们展示了樟树的种种极端存在方式,从枝枯叶落,到作为木料,制成家具,无论它的存在形式怎么改变,但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香气永存。多么难能可贵的香气啊!(谁来读好这一句,读出你的赞叹。)C出示: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1.

8、 这句话告诉我们,虫子怕什么?(怕樟树永久保持的香气)2.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一年呢,十年呢)3. 总之,只要这木质存在,虫类就永远怕它。4. 一个“只要.就.”将樟树香气驱虫的特点表现得很到位,读起来也比较有气势,真是因为有永存的香气,虫类才怕它,这样的香气令虫子害怕,令我们敬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总结:这些关联词放在里面,不仅使句子读起来更加通顺连贯,而且使樟树香气永存的特点更加突出,这是樟树的内在美。(板书)更流露出作者对这两棵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男女生对读)3、 品味感悟开头和结尾1.读到这里,作者已经将樟树的蓬蓬勃勃和香气永存的特点展示在我们面前,作为一般写

9、物的文章,单纯写树,已经写得很明白了。而实际上我们的课文一共出现了6个自然段。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和一般的写物文章相比,多出了哪些特别的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2.出示学习提示2活动二:感受樟树与人的内在关系(1)自读课文1-3自然段,圈画出宋庆龄对樟树的感情。(2)自读课文第6自然段,圈画出人们对樟树的感情。(3)3.结合宋庆龄资料,领悟宋庆龄与樟树特点的相似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4) 小组交流:圈画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5)全班交流3.学生自主阅读4.全班交流A关注开头,感受悬念设置出示课文1-3自然段。交流圈画到的词语是“舍不得”。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先说宋庆龄故居有“两棵树”,

10、接着写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最后才告诉我们“这是两棵樟树”。这三个自然段的意思我能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指名读。(出示: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宋庆龄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树不肯搬家。)既然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作者为什么要绕个弯子,分三段来写呢?预设:突出樟树,吸引我们往下读。这两种不同的开头,哪一种让你更愿意往下读呢?什么地方吸引你往下读,你能具体说说吗?预设:先说“两棵树”,就特别想知道是什么树。再说“舍不得”,就想知道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B揣摩插入“不肯搬家”情节,抓“舍不得”体会人树情深。作者为什么要插入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情节呢?预设1:这两棵樟树长得蓬蓬勃勃,惹人喜爱。预

11、设2:吸引阅读兴趣预设3:引出宋庆龄这个人预设4: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预设5:宋庆龄和这两棵树日久生情C感受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把握借物喻人。1.不仅宋庆龄喜欢这两棵樟树,人们也喜欢。(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读)2.人们瞻仰的是宋庆龄,为什么“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3.这两棵樟树成了故居主人的代表。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究竟有什么相通之处呢?交流资料,联系樟树特点,想一想,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的相似之处。总结:无论是从外形还是内在品质,宋庆龄和这两棵樟树,都是那么相似,老师也写了四句话来赞美他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出示:樟树蓬蓬勃勃,四季绿意盎然;宋庆龄青春不老,一生为正义而战。 樟树香气永存,使

12、虫类不敢靠近;宋庆龄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退缩。(师生轮读)总结:真是人如树,树如人啊。宋庆龄一生为正义而战的(不老青春)(板书),就像樟树的蓬蓬勃勃;无论是面对死亡的威胁还是金钱的诱惑都大义凛然的(一身正气)(板书)就像樟树的香气永存。在人们的眼里,宋庆龄已经和樟树融为一体,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 课文表面上是在写樟树,实际上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永存,其实是在赞美宋庆龄一身正气芳香四溢的美德。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纪念,表达的是对宋庆龄崇高品质的(敬仰和赞美) 同学们,这种表面上是写一个事物,实际上却是通过这个事物来些人的写作手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板书)练习:借物喻人其实是

13、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出示)现实生活中常见:看到穿石的水滴,我们回联想到( )的人; 看到温暖的太阳,我们会联想到( )的人; 古诗中也有:看到不染污泥的“莲”,我们会联想到( )的人; 看到凌寒独放的“梅”,我们会联想到( )的人。总结:借物喻人这一类文章,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会遇到很多。阅读这一类文章,我们不仅要读懂物的特点,更要关注物背后可能存在的人,抓住物与人的相似性,就能明白作者的目的是借物的特点来写人的品质。D回归课题 我们再回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作者就是借故居的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永存的樟树,来写宋庆龄这个伟人的崇高品质。(圈画课题)作者写树实际是在写人。这就是借物喻人。说到借物喻人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如竹石、青松,就是借物喻人。4、 作业:1.完成补充习题2.课后延伸:读一读红梅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