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0949490 上传时间:2021-06-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星湖小学 郭满菊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体裁为议论文。课文用三个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这一科学规律。议论文阅读是一种理解性阅读,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对文中的事例、表述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有别于散文、记叙文等感受性阅读编者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真理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作为小学阶段唯一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议论文,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简单的文体知

2、识,为初中议论文的学习作一铺垫。学情分析: 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读懂课文,且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愿意自由表达独特的感受。本节课将淡化文体知识的教学,把科学精神的培养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定为学习的重点。整体思路: 以文为本,抓读书,抓词语,重方法,理解感悟。 以生为本,多训练,多尊重,重生成,扎实和谐。教学目标: 1、 学会“澡” 、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逆时针”等词语 ,能理解“司空见惯、锲而不舍、见微知著、无独有偶”等词语的意思。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

3、容上的相同点。4、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情感与态度: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科学规律,增强自己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教学重难点:1、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谁能从这个图案中看出哪两个符号。今天就来学习与这两个符号

4、有关的课文。师: “?” 代表课题中哪个词,感叹号又代表课题中哪个词。过渡: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运用,指导着我们的言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的课题既是作者的观点,又是一条真理。下面去走进这篇课文,去探究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想,课文有写事吗?如果有,写了谁的什么事。二、检测生字词 品读重点句子幻灯出示生字、成语:洗澡 机械 逆时针 玫瑰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锲而不舍 见微知著 追根求源幻灯:根据意思写出词语。1、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见微知著)2、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而不舍)3、看得多了

5、不以为奇。(司空见惯)4、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无独有偶)5、过渡:见微知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谁能找出见微知著在文中的句子?6、生答,课件出示:a|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b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7、过渡:谁能说说你对这两个句子的理解?科学家们从普通的自然现象中看出了问题,并能预知问题产生的原因,这种本领就叫见微知著。三、深入研究三个事例1、总结事例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2、 学生研读讨论并汇报 3、 过渡:刚才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有写事的吗?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课文中的

6、事和其它课文写事的文章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师: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不是记叙文,而是一篇议论文。(板书:议论文)课题明确提出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分别列出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通过刚才的朗读,用简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生概括回答,师板书:水的漩涡 紫罗兰的变色 眼珠的转动4、过渡:同学们,这三个事例虽然发现的现象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但是它们都说明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举出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是这篇课文显著的特点。板书(事例)问:这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之处呢?请找文中有关的语段来回答。生答后出示课件:都是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

7、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5、精读第一个事例师问:这里的 “?”代表什么?“!”代表什么?拉直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可能大家心中也有些疑问,我们接下来学习第一个事例来把心中的“?”拉直变成“!”,下面请看到第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看看第一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从什么现象中看出了问题?他是怎样探索的? 找到了什么真理?生答:课件出示,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读了句话,你有什么体会?(善于观察等)师:谢皮罗教授从洗澡的小事中看出了问题。板书:看出问题 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预知问题产生的原因,这种本领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哪个词?(见

8、微知著) 那谢皮罗发现问题,接下来又怎么做的?生答(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实验和研究)课件出示句子。师:发挥想象,你觉得他可能用多长时间?(生答,5年,8年)师总结,整整用了差不多20年,课件出示:1962年他发表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的这个漫长的过程,解决了第2自然段的哪个词?(生答:追根求源)师板书:追根求源 找到了真理也就是把“?”拉直变成了“!”。 师:“?”在第一个事例指的是什么?“!”在第一个事例中指什么?抽生答。 过渡:谢皮罗从普通的现象中看出了问题,通过探索不断追根求源,最后找到了真理,那他把“?”变成“!”

9、容易吗?你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什么?(锲而不舍)作者只用了一个事例来证明他的观点吗?用了三个事例更具有说服力。四、完成表格,自学第二、三个事例。课件出示表格!要填的内容,人物 ? ! 谢皮罗 、波义耳 奥地利医生 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紫罗兰遇酸碱时为什么会改变颜 制成了石蕊试纸 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为什么会转动 眼珠的转动与做梦有关 五、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再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进行了事例论证;最后又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六、老师寄语同学们,只要你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见微知著,具有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善于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你就能发现真理。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发现真理的路上!七、小练笔 1、 课件出示: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写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