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949882 上传时间:2021-06-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基础。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如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其应用。本单元将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因数与倍数,2、5 和 3 的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以及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都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数学一直被誉为“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更被誉为“数学的皇后”。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学习分数,特别是学习约分、通分,需要以因数、倍数的概念为基础,进一步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需以质数、合数的

2、概念为基础,同时掌握 2、5和 3 的倍数的特征。另一方面,学习了本单元的知识,能使学生加深对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认识,加之这些知识比较抽象,而且概念间的联 系非常紧密,所以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 下同)的主要区别1.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出现整除的概念,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由整数除法算式引出,而不是乘法,这样便于学生感知因数与倍数的本质内涵,领悟这两个概念不是针对整数乘法,而是反映整数除法中余数为 0 的情况,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做准备。2.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明确了因数与倍数的相互 依存的关系。第1页/共6页3

3、.与实验教材相比,在学习 2、5、3 的倍数的特征时,修订后的教材均采用了百数表,这样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加开放,有利于提高 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增加了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探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材例题分析(一)因数和倍数例 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例 1 教材给出 9 个除法算式,让学生试着分类;接着出示以“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为分类标准分成两类的一种结果。在此基础上由第 一类中的整数除法,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举例说明。从具体的整数除法等式到抽象的数学概念,再由抽象的概念回到具体,举例说明概念。

4、这样的思维转换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概念,切实掌握概念。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中每个算式,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进一步体会“因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在例 1 的最后,教材指出了本单元中的数的研究范围是大于 0 的 自然数。例 2: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例 2 直接提出问题:“18 的因数有哪几个?”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概念从小到大依次写出,然后再用集合图表示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为后面用交集图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打下基础,并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个 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第2页/共6页例 3: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例 3 教材直接提出问题:“2 的倍数有哪些?” 因为被除数相当于积,所以求 2 的倍数可将

5、2 和任意非零自然数相乘得到。学生在列乘法算式时就会发现这样的算式是列不完的,因此,2 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接着也用集合图表示出 2 的倍数,为后面学习交集图表示两个数 的公倍数奠定基础。最后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一个数的最小、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分别是什么,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个数的结论,在其中渗透从 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思想方法。(二)2、5、3 的倍数的特征例 1:2、5 的倍数的特征例 1 教材采用了百数表,让学生画圈、画框、观察、发现、总结。比如,将 5 的倍数圈起来,学生马上就能发现 5 的倍数都集中在两列上,特征也非常明显,一列个位都是 5,另一列个位都是 0,因

6、此学生能顺利的归纳出 5 的倍数的特征。同样道理,将 2 的倍数框起来, 也能够显而易见地发现其特征。为了便于学生总结自己的发现,教材以学生对话的形式,给出 5、2 倍数的特征的不完整描述,让学生把特征填写完整。在总结了 2 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教材引出了偶数、奇数的概念。完成了做一做, 学生能够归纳出既是 2 的倍数也是 5 的倍数的数的特征。例 2:3 的倍数的特征例 2 教材仍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根据提示,观察、思第3页/共6页考,回答问题,获得新的发现。3 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且容易受2 和 5 倍数特征的观察定式、思维定式的影响。为了尽量避免已学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负迁移,

7、教材第(2)条指导语,提出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排除只看到个位的定式,然后通过第(3)条指导语,提示变换 观察的角度。两个女孩的对话,说出了探究过程中思维转换的关键内容。小精 灵的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规律。(三)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找出 120 各数的全部因数,然后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给出质数、合数的概念。同时指出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在小学阶段学生可以理解为 1 只有一个 因数,质数有两个因数,合数有三个及多因数。例 1:找出 100 以内所有的质数例 1 教材又采用了百数表,让学生找出 100 以内的所有质数。通过学生的对话,介绍了两种操作方

8、法。其中依次划去每个质数本身之外的所有倍数的方法,叫做“筛法”,它是数论中有着广泛应用的一个 初等方法。由于小学用到的质数比较少,所以教材中只要求学生找出 100 以内的所有质数。这些质数不必要求学生都背熟,但是熟悉 20 以内的 质数还是必要的。例 2:探索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第4页/共6页例 2 是以探索两数之和的奇偶性为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 数学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

9、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 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

10、,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第5页/共6页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

11、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 高。教材根据奇数、偶数相加的三种情况,提出了三个问题。“阅读与理解”环节给出了三个问题的一种表征方式,即用算式表示。“分析与解答”环节提示了三种获取结论的方法,即举例、说理、图示。事实上,这三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以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增强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和确信感。“回顾与反思”环节给出了用大数试一试的检验方法,并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其他的验证方法。也就是启发学生联系加减法的关系想到:如果“奇数+偶数=奇数”是对的,那么一定有“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这样既验证和的奇偶性,又获得了差的奇偶性的结论。作为教师必须清楚,举例验证本质上只是不 完全归纳,不是证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5、3 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是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 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第6页/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