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错误成因及对策.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0969695 上传时间:2021-06-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错误成因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错误成因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错误成因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错误成因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错误成因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错误成因及对策.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透过4道典型错题谈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对策徐州市城东实验小学 丁小东案例描述:例1:一年级减法中的基本类型学生错解:64=2;4+2=6例2:文字与图相结合的基本类型学生错解:9+5=14;9+6=14例3:信息或要求多样化类型学生错解:6+3=9;7+6+3=16;7+3=10例4:思考题的变式类型“从左边数小猪排在第 5 个,从右边数小猪排在第 8 个,一共有几个小动物?”学生错解:5+8=13;5+8+1=14以上题目学生出错的原因有来自学生方面的,也有来自老师的,还有就是来自教材本身。但不管从哪个方面讲,学生最终的结果是解错了。其实,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必定会伴有“错误”的存在

2、,但学生的“错误”我们教师不能常常直接用无情的“叉叉”进行评价。面对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存在的明显“错误”,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分析学生“错误”的本质问题,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化教学策略,以减少错误,提高教学效率。一、重视指导,学会审题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弱、缺乏分析题目的能力是造成错误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首要之举。审题要求为“学会读题,不读破句,要读出停顿,读懂题意,搞清要求”。一年级学生是由动作思维主导的,因此读题时,要注意学生手、眼、嘴之间的配合。学生领会题意的前提是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

3、自始至终伴随着思维活动。但在观察的信息比较多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方向性,同时,可让学生用手去指一指,用嘴说一说。如错例2,此题教师应重点让学生指一指“又来了 9 人”,并说一说哪些人是又来的。通过对这些细节问题的交流,用正面例子的示范,来对那些不善于观察或分析的学生产生影响。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一些专用名词,如“多、少、一共、还剩、最多”,并注意词语情境的变化,例如比较“妈妈买来 9 个苹果,吃了 2个,现在有几个苹果”和“妈妈买来 9 个苹果,又买来2 个苹果,现在有几个苹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理解“现在”一词在具体情境中的具体含义。二、信息重述,理解题意新教材的解决问题淡化了数

4、量关系呈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中也可淡化。在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悟数量关系。如在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时,决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看图列式,师问一句、生答一句的支离破碎的层面上,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学用三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个情境。如错例2,应让学生学着说“:原来有 9 人,又来了9 人,一共有几人。”使学生在完整的表述中感知部分数与部分数的关系,感悟信息和问题的关联。在审题后,教师重点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重述条件和问题,这能促使学生理解条件或问题所附有的意思。如错例1,看到“6”,一定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6 的意思,即“6 是原来的总数,是荷叶上和跳走的两部分合

5、起来的数”“2 是 6 只里面的 2 只。求剩下有几只,也就是 6 只里跳走 2 只之后剩下的只数”。三、明确难点,有效引领教师应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从数学知识体系和教材编排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数学教学的特点等角度出发,思考学生学习知识所面临的困难,以对症下药。1. 丰富表征,对比梳理一些学生出错是因为加、减法问题的表征不够清晰、丰富,从而造成思维的负迁移。教师要善于创设不同的(动态和静态)情境,丰富学生对加、减法各自的表征,接着对比梳理,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表征之间的区别。如教材在“6、7 的加减法”基础上安排了“问题解决”这一内容,错例1 是其中的一个习题。例题中“大括号和问号”

6、是学习的难点。为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同一情境的 3 幅图,分三个层次展开教学,让学生关注问号的位置,对比分析、理解题意。第一层次:借助图 1、图 2 帮助学生区分加和减。第二层次:借助图2、图3 帮助学生搞清“减数”。第三层次:沟通与“一图两式”之间的联系,避免出现负迁移。2. 逐步分解,长期训练从错例1 的分析可知,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步引导。首先让学生认清4+2=6 这种方法的合理成分,用加法想减法。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算式变成(4)+2=6,让其明白算式还有一种交流的作用,明白自己要求的是哪个数。最后让学生写出62=4。错例 4 是思维拓展题的典型代表,这

7、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教师首先要在教学前充分预测学生的困难,然后逐步分解。如先要帮助学生画出直观图,其次明确画图时注意重点的量要重点表示(小猪用特殊的符号表示),对画“从右数起小猪排在第 8 个”这句要重点指导,最后要有一定的练习。当然“马虎、不仔细”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也是造成学生出错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指导检查方法,做完题后,可让学生用手指着算式说出它的依据是什么,在说的过程中反思算式是否合理。总之,对低年级“解决问题”错题分析和教学对策的研究,应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征出发,通过各种形式,深入研究其错误的原因,找准切入口,进行有效的干预,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