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新型智慧城市规划.docx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110278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23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新型智慧城市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十五五”新型智慧城市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十五五”新型智慧城市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十五五”新型智慧城市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十五五”新型智慧城市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五”新型智慧城市规划一、规划概述1(一)规划背景1(二)规划内容2(三)规划年限2(四)规划依据2二、发展现状与机遇8(一)城市发展概况81 .城市基本情况82 .城市战略定位与发展现状9(二)信息化现状及问题121 .信息基础设施132 .数据资源153 .城市应用17(三)智慧城市建设需求241 .基础设施智能升级需求242 .通用能力集约赋能需求253 .应用场景集成创新需求25(四)智慧城市建设机遇281 .全球化趋势创造转型新空间282 .国家政策指引提供新动能283 .区域战略创造协同发展新局面294 .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新发展295 .新冠疫情催生智慧新升级30三、总体思路3

2、1(一)指导思想31(二)基本原则32(三)建设思路34(四)建设目标351 .总体目标352 .具体目标373 、架构设计41(一)总体架构41(二)基础设施架构43(三)数据架构44(四)应用架构45(五)安全架构46五、主要任务49(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筑牢智慧城市底座491 .构建安全可靠的政务云平台502 .打造高速泛在的城市通信网络513 .统筹部署智能的物联感知设施52(二)打造城市大脑中枢赋能城市数字转型541 .建设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542 .构建物联感知平台553 .完善城市时空信息平台564 .打造Al能力平台565 .搭建应用支撑平台57(三)建设城市运行中心支撑

3、城市可视可管57(四)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构建国际善治城市581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智能化水平592 .推进精细精准的智慧交通建设603 .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624 .推动自然资源规划数字化升级625 .健全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646 .提高生态环境综合管理能力657 .构建安全实用的智慧水务体系678 .建设政法一体化办案集成应用689 .建设综合行政执法集成应用6810 .建设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体系6911 提升“基层治理四平台综合信息系统6912 .提升市矛调中心信息化能力7013 .建设大数据检察监督系统70(五)推进政民普惠服务建设幸福和谐社会7114 打造高效特色的数字政务71

4、15 构建便捷舒心的智慧健康7416 发展互动共享的智慧教育7817 打造安全便民的智慧社区8018 创建医养结合的智慧养老8119 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83(六)深化数字自贸发展建设特色创新贸易区831 .推进智慧商贸体系建设842 .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发展863 .提升智慧物流体系效率884 .完善商贸服务支撑体系92(七)培育新兴产业动能打造数字经济高地961 .加快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972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983 .推动文化旅游行业数字化升级994 .多措并举发展数字农业1015 .促进数字经济协同发展102(八)建立健全支撑体系营造可持续发展优质环境1031 .推动构建

5、政策制度体系1042 .建立标准规范与安全体系1043 .强化组织保障体系107六、建设运营模式108(一)探索多元化建设运营模式108(二)构建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生态109七、实施阶段112(一)一期(2026-2022年):夯实基础,重点突破112(二)二期(2023-2024年):深化应用,持续创新114(三)三期(2030年):全面提升,争创标杆115八、保障举措116(一)加强统筹推进116(二)加大资金保障117(三)重视人才建设118(四)实施绩效评估118(五)加强宣传引导119一规划概述(一)规划背景新型智慧城市是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

6、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新形态。经过全国各地持续探索和实践,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化,城市服务质量、治理水平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创新发展、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26年2月18日,省用一场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开启牛年新局。会上明确了数字化改革定义、改革重点,提出加快构建“1+5+2”工作体系等重点任务。省省委书记袁家军强调,数字化改革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要对标国际一流、国内先进,着力构建系统配套、远期和近期相衔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数字化改革工作体系,找准工作发力点和努力方向,推

7、动改革螺旋式上升。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省委十四届八次和九次全会精神,按照“十五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设要求,遵循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国家战略部署,深化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关指导精神,全面落实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部署,结合实际,特编制市新型智慧城市“十五五”规划(2026-2030),握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盘,以期在新时代长三角区域深耕细作、砥砺奋进的新征程上,铿锵有力地

8、奏响智慧发展的主旋律,脚踏实地地走出改革创新的大步伐。(二)规划内容本规划根据市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面临机遇,按照数字化改革部署的总体要求,提出市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及架构体系,明确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设计运营模式、实施步骤和保障举措,力求通过高水平编制,使规划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指导性文本和行动参考。(三)规划年限本规划基期2025年,规划期为2026-2030年。(四)规划依据本规划编制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智慧城市、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要求,市委、市政

9、府相关文件,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以及智慧城市相关标准等为依据。国家政策文件:1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2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发(2016)73号)3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5年)4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5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v)6 .关于继续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工作深入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81688号)7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8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智慧城市相关标准9 .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10 .GB/T36333-2018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ILGB/T33356-2016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12 .GB/T34678-2017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13 .GB/T34680.1-2017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14 .GBT36620-2018面向智慧城市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指南15 .GB/T36621-2018智慧城市信息技术运营指南省政策文件:16 .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354号)深化数字建设实施方案(浙委办发2018)110号)18 .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

11、化转型工作总体方案(浙政发(2018)48号)19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方案(2018-2025年)的通知(浙政办发(2018)70号)20 .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行动计划(2018-2022年)(浙委办发201882号)2L省”城市大脑”建设应用行动方案(浙数办发201913号)22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5年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要点的通知(浙政办发20181号)23 .省公共数据开放与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381号)24 .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关于印发省市两级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导则的通知(

12、浙数局发20253号)25 .省公共数据共享工作细则(试行)(浙数局发2025)4号)26 .中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省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浙委改发20262号)27 .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关于印发县级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导则的通知(浙数局发20261号)28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政策文件:29 .关于印发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5年)的通知(金政办发201849号)30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全面推进标准化战略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金政发(2017)61号)31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布局建设5G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实施

13、方案的通知(金政办发20197号)32 .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小微企业园区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金政发(2018)13号)33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金政发2026)13号)市政策文件:34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5年)规划纲要35 .关于印发标准城市建设规划(2019-2030年)的通知(义政发201925号)36 .市域总体规划(20132030年)37 .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实施意见38 .关于印发促进商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义政发201857号)39 .关于加强小微企业创业

14、园和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义政发(2017)49号)40 .市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实施方案的通知(义政发2025)4号)41 关于加快推进5G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义政办发2025)12号)42 .关于印发“四港”联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义政办发201996号)43 .关于印发市信用监管实施暂行办法的通知(义政办发(2019)85号)44 .关于印发市城市能级提升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5年)的通知(义政办发201958号)45 .关于推动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义政办发(2019)32号)46 .关于印发市全域“无废城市”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

15、义政办发(2025)29号)47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48 .中共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市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义委改(2026)1号)二发展现状与机遇(一)城市发展概况1 .城市基本情况市隶属于省市(下辖县级市),地处长三角城市群、金义都市区、杭金衢和金丽温城市带,是四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市下辖8个街道、6个镇,包括稠城街道、福田街道、江东街道、稠江街道、北苑街道、后宅街道、城西街道、廿三里街道、佛堂镇、赤岸镇、义亭镇、上溪镇、苏溪镇、大陈镇。截至2019年底,全市总面积1105.4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3.61万人,常住人口131.86

16、万人,城镇化达至U78.5%。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成为改革开放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是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县级市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有1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个省级高新区。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国际商贸城被中国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首个AAAA级购物旅游区。巨大的经济发展优势,使成为中国大陆六大强县(市)之一,人均收入水平在中国大陆名列前茅。2 .城市战略定位与发展现状2.1战略定位围绕“兴商建市”总体发展战略,市因时因

17、势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策略,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2011年,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落户,在国际贸易重点领域、环节取得一系列改革突破。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会暨第五届中非企业家大会闭幕式发表重要讲话时,称为世界“小商品之都”。2019年,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升格”为试验区,自此大力推进试验区建设,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将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面向未来发展,市紧抓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围绕高质量高水平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总体目标,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样板城市、以世界“小商品之都”为特色的国际样板城市,

18、为在新的起点上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2.2发展现状经济水平全国领先,居民收入名列前茅。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实现了经济稳中趋升、社会和谐稳定,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1亿元,“十四五”年均增速(以2015年末为基期)7.96%,高于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人均储蓄余额、每万人私人汽车拥有量、每百户电话拥有量等指标一直居省县级市第一。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国第一,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529元,居十七强县第四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3%,高

19、于GDP增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新型市场破题开局。市小微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改善,经济稳中有进,商贸环境总体平稳向好。通过整合自由市场、进口市场、数字市场、全球市场、创新市场和世界货地等,积极打造第六代市场,构建起“18+2+6+X”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明确指标清单、责任清单、改革清单,建立了社会化监督机制。以“六个一”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成为全国营商环境评价试点唯一县级市,获评全国营商环境特色50强。2019年,市进口转口、出口等板块全面拉开,外贸稳增长成效明显,实现出口2868亿元,同比增长13.7%;进口100亿元,同比增长160%。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总量再创新高,网红经济、社交电

20、商与实体市场加速融合,网红直播销售额约占全国的1/20,邮政和快递业务量达49.9亿件,跃居全国第二,入选全国快递示范城市。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城乡品质持续提升。拥有以“孝子颜乌”、“鸡毛换糖”等为代表的深厚历史地域文化,培育了以孝义、诚信、勤劳、创新、包容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为新时期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建成一批城市标志性文化项目,投入使用一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打造“书香商城”。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文明理念深入人心,2019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升格为国家试点,成功创建省“无违建市”。全域推进垃圾分类,完成垃圾焚烧发电厂提升改造,投用再生资源利用中心,生活垃圾实现

21、零填埋“、总量首次下降,工业垃圾管理经验全省推广,2019年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民生保障逐步完备,社会治理日益精细。“平安”创建工作全面推进,探索建立了“网格综合管理、全员全科服务”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全面推行“掌上办事”、“掌上办公”。市场监管体制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城市管理执法力量下沉,“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无废城市”等重点工作得到全面推进。通过打造“无证明城市”,获中国法治政府奖。此外,市还获评首批国家物流枢纽、省四港联动示范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市、

22、省体育运动休闲基地、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市、无欠薪城市、省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在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二)信息化现状及问题近年来,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在城市治理、政务民生、商贸物流以及产业经济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出现了如物联感知设施缺乏统一规划、数据中心建设缺乏统筹、数据共享的范围、深度及获取便捷度不足、应用场景创新能力欠缺等诸多问题。通过对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城市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梳理出核心的痛点问题,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明方向。1 .信息基础设施(1)发展现状高速宽带、政务云

23、政务网等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2019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104.81,继续保持全省县级市第一名。“双千兆宽带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互联网宽带光纤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实现光纤到户100%,光纤用户达70万户,骨干线路达到千兆传输能力,实现80%的小区实现200M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其中主城区50%的区域达到1000M宽带接入能力。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顺利获得工信部批复,将覆盖丝路新区、信息光电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等四大产业园区,出口带宽预计达到160Gbpso全市4G网络实现全面覆盖,拥有4G基站近2800个,4G用户超过180万,基站密度、手机用户密度均位居全省前列。积极

24、推进5G网络建设,已完成城区700多个通信铁塔的5G设备挂载升级改造,开通5G基站超过300个,率先在市政府大院、国际商贸城、浙四医院、港、北下朱网红平台、青岩刘电商村等区域开展5G试点覆盖和应用。统一建成政务云平台,承载组织部、发改局等55个局委办的147个业务系统。建成较为完善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覆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镇街及村社区,骨干汇聚层形成100G传输能力,汇聚至接入层具备万兆接口能力,实现互联网出口统一,交通、财政等11个部门的业务专网以及教育网通过VPN方式进行整合。(2)痛点问题在物联网、数据中心、云平台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物联方面,各委办局物联感知设备建设各自为政,缺乏

25、统一规划,造成终端重复建设与投资浪费;全市智能终端多样性、覆盖范围、部署密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与Al能力的结合不足,尚未形成物联网感知终端的统一编码和数据接口规范管理,互联互通难,各类感知数据无法实现共享汇聚和整合应用;数据中心方面,全市机房缺乏统筹规划,机房建设主体多、小而散,运维成本高,建设与运维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机房总体利用率偏低。江东路政务数据中心已满负荷运转,缺少同城大型数据中心构建同城双活、异地灾备的安全机制,不能保障重要业务安全稳定运行。云平台方面,政务云平台资源不足,现有的江东路数据中心已无扩容空间,无法满足业务增长的需求。政务云没有统一建设灾备平台,数据采用集中备份及部门自备

26、相结合方式,尚未进行业务系统的容灾和重要数据的异地灾备,在数据安全、重要业务系统的可用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云平台服务功能单一,主要集中在IaaS平台(基础设施即服务)存储、计算、网络服务,缺少PaaS平台(平台即服务)通用能力提供。此外,网络方面,随着智慧城市业务快速发展及专网整合,政务网络带宽将面临升级扩容的需求,IPv6网络推进工作有待落实,重点场所5G基站数量、覆盖程度有待提升。2 .数据资源(1)发展现状初步建成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横向上,实现了与人社局、地税局、市场监管局等40个部门的数据交换;纵向上,与电子政务中心、省大数据局公共数据平台域建立了数据交换通道,共提供522个数

27、据共享接口,累计调用超过8600万次,归集43亿条数据资源,形成3.1TB数据规模。初步建成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公共信用库、地理信息库五大基础数据库,完成包含关联查询、数据碰撞、统计分析等功能的中心应用系统开发,信息壁垒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目前该平台已为义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服、一网通享等应用提供数据共享和业务支撑保障。时空信息云平台完成初步搭建,目前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应急管理局、国土局等部门已接入该平台,有效为各局委办业务应用提供统一的定位基准和地理空间编制服务。逐步构建并形成政务信息共享标准体系。建立政务信息资源数据采集、数据质量、目录分类与管理、共享交换接

28、口、共享交换服务、多级共享平台对接、平台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有效推动标准试点应用工作。依托共享交换平台,完善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库,实现信用体系、公共资源交易、投资、价格、自然人(基础数据以及社保、民政、教育等业务数据)、法人(基础数据及业务数据)、能源(电力等)、空间地理、交通、旅游等重点领域数据的共享服务,支撑各单位信息化系统建设,为数据开放、大数据创新应用奠定坚实基础。(2)痛点问题数据归集、数据质量和资源共享水平有待提高。数据共享不充分,委办局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不能充分满足,尤其对公安、交通、海关单位的数据需求最为迫切,在数据共享的范围、深度、获取便捷度上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各部门、

29、各平台之间数据库的管理和运行标准不统一,导致在需要共享各系统的数据时较难调用,同时存在部分数据关键信息缺失,数据质量不理想的问题。省市两级数据归集难,部分委办局的平台数据直接由省级或市级平台直接管理或采集,难以获取到本地的全量数据。数据归集不全面,社会化数据尚未纳入,全方位、全覆盖的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体制尚未形成。数据融合应用欠缺,场景创新能力不足。各单位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基本以业务驱动为主,行业部门受制于自身业务和体制机制限制,较少考虑其他部门数据共享需求,短期内难以实现以部门职能为单元建设信息系统向以城市运行要素为单元应用信息系统的转变。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的应用统筹和协同力度不足,对

30、数据的综合性应用比较欠缺,场景创新能力不足,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不够,无法有效支撑自动化决策支撑,数据的融合共享效果尚未充分体现。3 .城市应用(1)城市治理1)发展现状城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公共安全方面,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整合全市公安、交通、综治等部门和社会面近4.7万路监控视频,通过视联网平台为市直各部门提供视频资源的共享利用。行政执法方面,建设数字执法系统,实现案件上报、处理、反馈全流程监管;交通治理方面,建设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平台,将互联网与物联网数据全面融合,形成智能交管“大数据”中心,为优化城市道路交通提供数据支撑,提升突发事件快速处置水平。建设交通联网联控平台,对危

31、货、客运、公交等重点车辆进行安全动态监管,有效预防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自然资源管理方面,推动国土事项登录义网通办平台,开展市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推进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应急管理方面,建设灾害信息发布平台和灾害救援一张图,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及时发布信息,进行应急指挥与资源调动,最大程度降低事件造成的损失。生态环保方面,建设智慧生态地理信息系,在一张虚拟地图上实现环保信息全查询;建成全市工业企业Vc)CS(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监管网络,实现企业的产污、治污设备全覆盖,有效提升环境管理效率和监管效果。2)痛点问题城市治理现代化能力有待提升。城市管理方面,各类智能终端部署不足,智能化感知

32、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常态化城市事件感知和各类应急事件处理;部分城市事件需要人工审核、线下发函等方式,部门间协同效率低、事件流转处理时间长;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和途径偏少,社会共治协同能力较弱。交通管理方面,交通资源尚未整合,出行服务缺乏统一平台,交通设施管理缺乏有效手段进行全方位监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公共安全视频监控高清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多维感知大数据应用欠缺。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国土数据与规划数据尚未完全整合,土地综合规划及利用情况难以快速呈现。应急管理方面,缺少智能化预测预警、辅助决策能力,不同应急救援通信终端尚未实现互联互通。生态环保方面,环保感知设备覆盖率不足,水、气、声、固

33、态废物等监管系统尚未整合,生态信息跨部门共享与协同能力不能完全满足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公众参与环保监督渠道欠缺。(2)政务民生1)发展现状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稳步推进。以“办事一次不跑”、“需求一号响应”、“监管一网通管”、“政策一次到位“、“信用一网通享“、“服务一生相伴”,“六个一”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建成省内全覆盖、全流程、全时段的政务服务平台“义网通办”,实现省权力事项库2042个可网办事项IO0%网办、IO0%掌上办,省定344个民生事项IO0%”一证通办”。通过“一网通管”形成对执法监管环节全程电子化的数据链条和对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监管链条,率先实现掌上执法系统全面应用。

34、通过“一网通享”实施百项信用应用场景,建成覆盖全市所有市场主体和个人的信用体系。通过“一网通服”实现政策全公开、申报不见面、服务更精准、监督更智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服务和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拓展,已开通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已建成包括综治工作平台、市场监管平台、综合执法平台、便民服务平台在内的“基层管理四平台”,有效助力基层治理高效运转,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和民众获得感。民生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步健全。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初步建成网络、资源和服务全覆盖的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步课堂管理平台,结对34所农村学校,实现优质教师资源与课程内容共享;推出“好学”名师云课

35、让全市师生共享名师智慧,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健康战略,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实行“医后付”、“信用住”、“云药房”等,惠及群众8.4万人次,家庭医生有效签约达19万人,相继建成卫生信息专网、“卫生医疗一卡通”,完成市妇幼保健信息化建设、全市卫生服务站的社区HIS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初步建设等,医疗信息化惠民、便民服务提升成效明显。社会救助稳步推进,通过省管系统统一管理,特殊人员、流浪人员、困难群众获得精准保障。养老服务成果显著,推动“互联网+”智慧养老,建设智慧居家养老平台,启用入住养老机构“一站式”办理平台,进一步增强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智慧社区建设大力推进,稠城街道启动全市首

36、个“智慧社区”微信平台建设,稠江街道兴业社区探索打造了“党建+单元”社会治理平台,稠江黎明社区实现智慧消防全覆盖。2)痛点问题惠民服务仍存在数据融合、系统整合、功能提升等方面问题。创新性、个性化政务服务能力待加强,特别是针对外国人等特殊群体的政务服务尚缺乏。智慧教育发展、教资数字化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培训机构管理难度较大。医共体之间系统尚未整合、数据未打通、业务协同难。政府自建、企业建设养老机构与卫健部门数据不共享,医养结合目前停留在政策层面,尚未落地实施。社区治理相对落后,工作偏向政府管控,便民服务信息化能力相对不足,规划的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大部分功能被搁置,无法提供

37、亟需的社区公共服务。(3)商贸物流1)发展现状商贸物流呈现多元化、集约化快速发展趋势。智慧商贸方面,eWTP全球创新中心已落户,与阿里巴巴合作的eWTP试验区已初步建立。“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出口新模式已走通,上线“订单+清单”系统企业超2000家。网红经济、社交电商与实体市场加速融合,网红直播销售额约占全国的1/20O通过数据融合,实现多部门系统打通,“单一窗口”铁路运输试点已顺利开展。智慧物流方面,通过打造义西南、义东北两大物流平台优化全市物流产业布局,积极推进红狮智慧物流二期、深国际智慧综合物流等项目。陆港集团积极布局“智能仓库”建设,通过AGV机器人、高密度仓等智能仓设备,为电商企业提

38、供仓储、打包、物流、管理系统输出、大数据挖掘等一条龙服务,有力推动电商仓储条码化、无纸化、可视化、智能化。同城配送平台上线运行,物流“最后一公里”顺利打通。2)痛点问题本地平台线上贸易成交难,商贸物流信息互通不足。智慧商贸方面,B2C、C2C业务依托外部资源比重较大,“购”等本地平台活力及影响力不足,对电商的信息化管控水平亟需加强。商贸数据融通有待完善,“订单+清单”系统有待做深做实,“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出口新增长点急需做大做强。国际B2B市场核心业务参与度不足,无法实现大额外贸B2B闭环流程,未能实现商贸业务单一窗口,出口退税、补助获取不便,亟需完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和体系。智慧物流方

39、面,港口、公路、铁路、机场等陆港间信息联动不足,与外部的上海、宁波等地港口、海关的信息系统和数据亟待打通,对“四港”联动的支撑作用尚有不足。物流市场总体体量大分布散,且不规范,货物的仓储管理、在途管理、操作管理等环节信息化程度不高,相关数据亟待打通。国际物流、海外物流仓储的远程管控水平、供应链布局、物流效率、有待提升。(4)产业经济1)发展现状信息技术对产业推动作用初见成效。制造方面,依托聚邦智能制造产业园,引进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的优质项目,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雏形初现。积极推进机器换人和设备改造,2019年补贴费用超过6000万,占改造费用的Io%-18%。”聚饰云”、朵彩“聚织云”、智能袜都、天

40、派服装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已投入使用,加快推动了服装制造企业产业转型、产品创新、技术升级。新兴产业方面,建成信息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唐高鸿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培育了一批光电信息、人工智能等项目。园区方面,全市建成投用小微企业园54个,集聚小微企业2859家,其中27个省级小微园区,总数位居全省县级市第一,其中聚饰云产业园被认定为2019年省数字化示范园区,后宅吉成文体小微企业创业园、廿三里饰品小微创业园被认定为2019年省数字化试点园区。文旅方面,开通“文旅”微信公众号,为公众提供最新的文旅资讯服务。2)痛点问题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改造和带动能力仍有不足。由于全市信息化建设缺乏数据整合和协调运用,缺

41、少支撑商贸、物流、制造、金融、信用等行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流对资金流、物流、人才流的引领驱动作用未有效发挥,信息化与产业发展融合深度不足,信息化对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带动提升作用尚未充分显现。智慧制造方面,工业经济运行监测数据大多需人工采集,成本较高且无法实时监测。本地小商品行业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存积压等问题凸显,大多数工厂难以实现产品个性化、定制化生产和销售,产业服务平台支撑能力不足。新兴产业方面,以软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较为薄弱,缺乏龙头型信息技术企业,对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吸引和带动效应不强,创新环境和氛围不够浓厚。智慧园区方面,产业园区数量

42、较多,多数园区智能化水平较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对园区企业生产经营数据、信用状况收集难度较大且不准确,难以根据行业发展现状进行趋势预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较为普遍,无法开展精准化的政策与金融扶持。智慧文旅方面,旅游产业规模小且分散,监测难度大,旅游文化体育类资源精细化管理不足,旅游大数据应用欠缺,缺乏面向游客、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统一应用。(三)智慧城市建设需求通过分析城市发展现状及信息化现状可以看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充分考虑智慧城市宏观趋势,借鉴先进经验,立足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凸显贸易物流发达、民营经济活跃、国际化程度高等特点,总结新型智

43、慧城市建设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 .基础设施智能升级需求2025年初,中央部署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新一代智能化基础设施正在形成,全面增强城市服务能级。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的发展趋势下,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需统筹考虑已有存量和智慧城市未来需求的新建资源,进一步加大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感知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等建设,支撑大规模智慧应用,降低实施部署成本,提高智慧城市设施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2 .通用能力集约赋能需求数据资源集约共享需求。需在现有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包括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物联感知数据

44、社会数据等在内的多元数据集中汇聚,实现海量数据存储、治理、共享交换、融合应用、开放运营等核心需求,全面沉淀数据资产,打通数据壁垒,深挖数据价值,发挥倍乘效应,从而支撑城市运行管理决策,满足社会公众的个性化、一站式服务需求。管理决策体系智能升级需求。市尚未统筹实施有效的城市级运营指挥管理系统建设,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领域的信息化决策支撑能力、协同联动能力亟待提升。需构建城市大脑中枢体系及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基于统一的基础能力引擎,打通各类城市应用系统,利用实时全量的城市数据,为城市精细管理、政务服务、交通治理、公共安全防控、应急管理、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打造多维度多层级数字驾驶舱,实现

45、可视化展现,为城市管理者全面深度了解运行态势、分析问题提供决策支撑,提升城市运营服务、辅助决策的实时性、准确性和高效性。3 .应用场景集成创新需求坚持场景为要,落实好”三张清单:挂图作战、加快进度,扎实推进多跨场景重大改革。要找准需求,把解决痛点难点问题、满足群众、企业、政府治理端迫切需求作为数字化改革的出发点,作为场景谋划、设计、开发、应用的落脚点,急用先行,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字化改革成果不断增强各方获得感;要聚焦重点,围绕“共同富裕”等重点应用场景建设,权衡轻重缓急、确定先后时序,选择最有带动力和最能体现成效的切口和项目,优先开发、抓紧建设;要综合集成,在现有多个单一场景的基础上进行

46、穿透、融合、集成,形成新的重大多跨场景;要持续迭代,在不断应用完善过程中持续优化、有序迭代。从市信息化建设痛点问题切入,需要加快政府服务转型,提升便民政务服务水平,深化简单办、智能办、信用力、就近办,推动“最多跑一次”向源头管理拓展,向所有领域延伸。需要围绕医疗、养老、教育、社区服务等专项领域,利用智慧化手段全面构建民生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切实为市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国际友人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分享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使智慧城市能够更加的便民、惠民和造福于民。加强统筹联动,实现集约高效。构建以任务为中心、纵横贯通的协同开发模式,打破条块分割、减少重复建设。一方面要横向协同,加强核心功能一

47、体梳理、应用系统一体联动、共性技术一体开发,提升开发建设的整体效能;另一方面要纵向协同,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切实把“设计图”变成我们的“施工图”,把省里的“一本账”变成的具体项目和现实场景。要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问题,把一体化智能化数据平台建成数据安全堡垒,推动所有应用场景数据来源于平台、回落到平台,坚决守牢数据安全底线,确保不出现重大安全隐患问题。提高市政府部门的治理能力,需改变传统的城市治理方式,解决当前管理主体单一、方式粗放、反应迟缓的问题,推进形成群防群治、各方协同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需要进一步提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领域的服务能力,全面开展交通、城管、应急、治安等智慧应用,提升政府的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树立改革思维,推动产业经济创新。以技术突破为切入,带动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加快重塑党政机关、社会、企业等多元主体内部及互相之间的运行机制,实现各领域全方位的流程再造、规则重塑、功能塑造、生态构建,以自我革命牵引带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全方位变革,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释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激活生产力。一是需要加大新兴数字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数字产业招商,引进相关上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通信/电子 > 运营商及厂商资料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