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1).docx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110403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一.基本情况1.1自然地理概况1.1.1地理位置区位于市境内湾入海口,介于东经,陆域界北纬,濒临东海,跨湾南北两侧,地处浙东最大的温黄平原北部。北界临海市,西、南分别与市黄岩区、路桥区两城区毗邻,是东部的海上门户,是市行政中心驻地。总面积343.58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80.1平方公里,其中内陆面积266.5平方公里,海岛面积13.6平方公里。下辖9个街道、1个海岛镇、1个农场和1个渔业总公司。图1.1-1区地理位置图1.1.2水文气象区属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受海洋水体调节明显,较同纬度内陆地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热量充裕且雨热同季,夏鲜酷暑而冬无祁寒,多年平均

2、气温17.0,无霜期257天。日照总时数1900小时,适宜多数喜温果木生长,全年无休耕期,为传统农业三熟制地区。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486.8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2757亿立方米,降水量分布与地形结构相吻合,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平原随海拔高增加而增加,降水量山区多于平原和沿海。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且年内分配也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5个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总的变化特征呈双峰型。按气候特点,又可分为春雨期(34月)、梅雨期(56月)和台汛期(7Io月)。1.1.3河流水系区内河流水系属于流域,是我省八大重要的江河流域之一,流域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自西向东横贯区流入东海,是市的最大河

3、流、省的第三大河,将区分为椒北水系和椒南水系。椒南属金清水系,主要有东官河、永宁河、洪家场浦等,椒北属支流龙溪水系,主要有椒北干渠、椒北北渠、梓林东大河、梓林西大河等。区境内有河道256条,总长度410.62公里,其中省级河道1条,即,长10.437公里;市级河道5条,长34.624公里,其中永宁河长约12.6公里、三才泾长约8.802公里、东官河长约2.949公里、七条河长约2.418公里、洪家场浦长约7.855公里;县级河道28条,长116.036公里,乡镇级河道40条,村级河道182条。除系自然河道外,平原河道大多由人工开凿而成,呈纵横经纬交错格局。号河道名称级起点位置名称终点位置名称长

4、度(公里)平均宽度(米)流经乡镇(街道)级黄IjL4.石三江口(黄岩界)牛头颈10.4371541.4章安街道、葭让街道、白云街道、前所街道、海门街道永宁河级栅浦闸路桥界12.633.83葭街道、洪家街道才泾级江城河长浦(路桥界8.80221.2海门街道、白云街道、下陈街道、洪家街道东官河级南官河永宁河2.94938葭江街道七条河级条河集聚区界2.41832.3海门街道表LlT表区主要河道情况洪家场浦级葭扯街道集聚区界7.855103.4葭沿街道、洪家街道、白云街道、下陈街道椒北南渠级华景河临海界8.09615章安街道、前所街道柏加王浦级椒北干渠柏加王闸2.66214章安街道梓林东大河级临海界

5、马峙村)椒北干渠3.8116章安街道O椒北干渠级临海交界华景河8.11922章安街道1椒北中渠级华景河谢杨村3.80514.3章安街道2华景河级椒北北渠(闸头村)华景闸4.02828章安街道3梓杨河级梓林西闸头村2.9416章安街道大河4椒北北渠级闸头村(华景河)临海界(东西村)2.84916章安街道5回浦河级椒北干渠早安闸2.63726章安街道6下洋浦级椒北干渠下洋闸1.42215章安街道7梓林西大河级陈宅村建设闸6.71515章安街道8条河级集聚区界条河4.64418下陈街道、海门街道9高闸浦级永宁河集聚区界3.84423白云街道、葭让街道、海门街道O长浦级才泾集聚区界3.26717下陈

6、街道1红旗河级椒北南渠红旗闸5.38915前所街道2涛江河级椒北南渠涛江闸3.77616前所街道3松浦河级临海界松浦闸3.49713.8前所街道4鲍浦河级永宁河集聚区界7.47220洪家街道、下陈街道5葭泄泾级灵济浦葭江闸10.2616.9洪家街道、白云街道、葭芷街道6徐山泾级路桥交界永宁河3.3721.3洪家街道7洪家场浦(老)级永宁河新洪家长浦5.0825洪家街道8九条河级集聚区界八条河2.77818.2海门街道9条河级集聚区界石头闸2.67729.5海门街道O江城河级陵园路桥海门河1.14714.5海门街道八集IjL4.石2.20海门街道1条河级聚区界头闸892五条河级集聚区界群英河1.

7、05918海门街道3条河(海门段)级集聚区界条河2.55819海门街道4海门河级才泾永宁河永宁河5.24518白云街道、葭芷街道、海门街道图市区上聂用it例IM水声,谶泊I市.B:分界线布.区政府防在0Ul3区也用曲奇、多9所在通W山体图1.1-2区水系图1.2社会经济状况2025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经济运行逐季改善、生产持续回升、需求稳定恢复,发展质效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25年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6.18万人。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382元,

8、比上年增长5.0%o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05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7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和5.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2641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030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0%和5.4%o全年全区生产总值691.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o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7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276.58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392.46亿元,增长3.4%o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3:40.0:56.7o2025年末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o2025年全年实现

9、工业增加值23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前五的行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32.02亿元、24.61亿元、21.84亿元、15.34亿元和15.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增长4.0%、增长10.1%、下降4.4%和下降2.3%。1.3水利设施现状1.3.1水库区现有水库4座,总库容145.48万立方米,其中小(一)型水库1座,为井马水库,总库容105.31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3座,总库容40.17万立方米。区水库工程统计表见表1.3-1。表1.3-

10、1区水库工程统计表序号行政区划水库名称水资源分区总库容(万立方米)1区葭扯街道井马水库永宁河105.312区大陈镇大小浦水库沿海诸河区间11.233区海门街道水仓里水库11.234区大陈镇黄泥坑水库沿海诸河区间17.711.3.2灌区区共有两个灌区,分别为牛头山灌区和长潭灌区,牛头山灌区为跨行政区灌区,两大灌区合计有效灌溉面积约为12.87万亩。表1.3-2区灌区统计表号行政区划灌区名称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万亩)用水类型水源类型区牛头山水库灌区_区4.09耕地灌溉地表水区椒南灌区8.78耕地灌溉地表水1.3.3水源地区目前共有水源地工程4处,分别为南磊坑水库水源地、大小浦水库水源地、玻璃坑水库水

11、源地、黄泥坑水库水源地。区水源地统计表见表1.3-3。表L3-3区水源地统计表序号行政区划水源地名称1区区南磊坑山塘水源地2区区大小浦水库水源地3区区玻璃坑山塘水源地4区区黄泥坑水库水源地1.3.4海塘、堤防区共有堤塘12段,总计35.35公里。其中南岸堤塘总长16.72公里,北岸堤线总长18.63公里。除城区堤塘东段2.62公里、台电厂海塘1.53公里的防潮标准为100年一遇,其余均为50年一遇。区堤塘情况表见表1.3-4。表L3-4区堤塘情况表区段月在区县范围堤(塘)线主管部门现状防潮标准总长(公里)岸堤塘江南堤塘D三山岩嘴-葭江闸5.46区农水局50年一遇城区堤塘西段O葭沽闸-海东造船厂

12、1.62区农水局50年一遇城区堤塘东段O海东造船厂-牛头颈山2.62区农水局100年一遇外沙海塘D牛头颈-岩头闸3.48区农水局50年一遇山东十塘DH岩头闸-L塘3.54区农水局50年一遇岸堤塘黄礁堤塘O临海玉砚-章安堤塘4.63区农水局50年一遇早女堤塘D黄礁堤塘-华景河入口3.02区农水局50年一遇前所堤塘O章安堤塘-前所小圆山3.05区农水局50年一遇台电厂海塘C小圆山-老爷山1.53浙能集团100年一遇老鼠屿海塘C炮台山-老鼠屿山0.98区农水局50年一遇台电1号灰库坝0老鼠屿-涛江闸1.37浙能集团50年一遇沿海海塘D涛江闸-临海三项4.05区农水局50年一遇1.3.5水闸区现有挡潮

13、闸13座,章安街道5座,总净宽41米,总设计流量418立方米/秒,前所街道2座,总净宽8米,总设计流量49立方米/秒,葭江街道3座,总净宽31米,总设计流量299立方米/秒,海门街道3座,总净宽18米,总设计流量102立方米/秒。区主要挡潮闸情况表见表1.3-6o表1.3-6区主要挡潮闸情况表水闸名称街道总净宽(米)流量(立方米/秒)柏加闸章安街道3.517下洋闸章安街道3.517建设闸章安街道534华景闸章安街道24316章安闸章安街道534红旗闸前所街道315涛江闸前所街道534栅浦闸1葭让街道15142栅浦闸2葭沿街道1099葭芷闸葭沿街道658岩头闸海门街道1272幸福闸海门街道315

14、染化闸海门街道315二.水安全保障形势2.1 “十四五”水利发展评估“十四五”期间,区水利工作围绕市“山海水城”、区“品质港城、首善之区”的建设为目标,以“五水共治”、“百项千亿”、“美丽河湖”等为抓手,着重抓好防汛防台工作、推进水利项目建设、完善水行政管理、加强水文化建设、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了水利现代化发展步伐,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总体来看,“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圆满完成。2.1.1 “十四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十四五”期间,全区水利发展提出了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环境、水利管理与服务四类发展目标,共制定15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5项全部完成;预期性指标10

15、项,完成其中6项完成,4项指标未完成。15项指标中,11项指标完成(占比73%),4项指标未完成(占比27%)o“十四五”期末,滩涂圈围指标未完成,由于省2018年后基本禁止滩涂圈围工程的建设,因此受限于政策因素,区未进行滩涂圈围。海塘配套加固指标未完成,由于建设需要考虑一江两岸城市阳台的打造,因此项目暂缓,“十四五”期间海塘配套加固工程未实施。由于海塘配套加固及滩涂圈围工程投资较大,实际完成投资与指标要求差距较大。总体上“十四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相对较好。表2.1-1“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号别指标单位“十四五”规划目标至2025年完成情况进展用水总量亿控制率100%控制率完成束性立

16、方米100%Z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2440.8完成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2344.7完成L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80.584完成t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2525完成(期性新增年供水能力亿立方米0.040.05完成新增局效力水灌溉面积万亩0.80.6未完成(完成滩涂圈围万亩2,840未完成(河道清淤公里250250完成O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平方公里2,22.2完成完成投资亿40.3518.84未完1元成2海塘配套加固公里1.60未完成3病险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座4完成4河道综合整治公里1515.679完成5低洼坪区整治万亩0.50.5完成注:1.带口指标为累计数,其余为期末达到值

1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完成情况采用2015年可比价;2.省2018年后基本禁止滩涂圈围工程的建设,因此“十四五”期间未进行滩涂圈围;3.海塘配套加固工程由于需要考虑一江两岸城市阳台的打造,因此项目暂缓,“十四五”期间海塘配套工程未实施。2.1.2“十四五”规划投资完成情况“十四五”期间,全区完成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环境、水利管理与服务四大类水利投资合计约18.84亿元,完成比例为46.7%o实际投资相对预期投资较少,主要由于政策、资金等原因,导致滩涂圈围工程、堤塘工程、山兵溪水库工程等未能实施。防洪减灾投资16.41亿元,其中强库工程完成0l亿元、扩排工程完成1

18、631亿元;水资源保障工程投资0.28亿元;水生态环境治理投资1.88亿元,其中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完成0.03亿元、河道治理工程完成1.85亿元;水利改革与管理投资0.27亿元,其中重点领域改革完成0.03亿元、涉水事务管理完成0.19亿元、信息化建设完成0.05亿元。56d图2.1-1区“十四五”水利投资情况图2.1 .3“十四五”规划任务完成情况(1)防洪减灾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全面推进“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十四五”以来,以形成洪涝兼治、分级设防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和决策科学、反应迅速的防洪减灾综合管理体系为目标,完成病险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平原排涝、水闸工程三大项目,其中

19、包括大小浦水库、南磊坑水库、黄泥坑水库、华山山塘的除险加固,洪家场浦16.7公里长的河道整治,新开2.47公里东山河,整治5.55公里永宁河,栅浦2#闸工程,华景闸外移工程,红旗闸改建工程等。配合海塘安澜千亿计划,开展区海塘安澜工程规划方案编制,启动新一轮海塘加固提标建设。市东官河综合整治工程由市级指挥部组织实施,已基本完成建设。非工程措施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温黄平原洪水风险图和椒北平原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搭建了区水旱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为洪涝台灾害防御提供决策依据,切实提高水旱灾害预警预报业务水平和工程运行调度管理能力。由市水利局统一组织,编制完成流域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和市城市超标准洪水(风暴

20、潮)防御预案。修编完善区水利工程水旱灾害防御专项工作预案,开展防汛演练,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强化工程长效管理,建设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完成水库山塘6处、水闸14处以及堤塘通道118处的视频监控安装,新建水利工程视频监控中心,同时将数据接入标准化管理平台,实现水库山塘、堤塘及沿线交叉建筑物的全面监控。更加科学有效地防御突发性强降雨以及台风等自然灾害对我区的影响。(2)水资源保障能力切实提高。深入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监管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各环节。我区为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之一,创建的教育宣传节水基地为省第一批教育宣传节水基地。“十四五”末期,全区万元G

21、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40.8%、44.7%,农村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4,编制完成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方案,有效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技术咨询,各行业用水情况调查及用水总量统计,完成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报告编制。完成全区取水设施核查,认真落实取水许可制度,严格取水口水资源论证,及时下达取水户年度取水计划。共创建22家节水型工业企业,创建节水型灌区2个,分别是区长潭灌区(坚决村灌片)、牛头山灌区(章安街道古桥村灌片),创建63家节水型机关事业单位,创建36家节水型居民小区。(3)水生态环境整治继

22、续深入。“十四五”期间,我区积极开展秀美河湖、水美乡村和生态水保建设,完成高闸浦综合整治及15公里河道整治工程,完成清淤280.77万立方米,完成海门河等6条河道9.43公里水生态修复实验等项目。高闸浦、梓林东大河、梓林西大河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海门河、和合湖被市水利局评为市级“美丽河湖”,岩头闸湿地公园成为全省首个“水文化科普示范基地”,建立河湖清淤轮疏机制,实现平原河网地区“有淤常疏、清水长流”。通过“十四五”期间水土流失治理、河道综合整治及其他水生态治理措施,已经初步建成生态友好、环境优美的水生态环境工程体系。(4)综合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河道管理实现常态化,通过实施“河长制”,定

23、责任、定人员对全区34条区级以上河道开展巡河,每月巡河不少于2次,2016-2019河道保洁覆盖率100%,2025年后河道保洁纳入保洁一体化,由行政执法局负责牵头。“标准化+”覆盖面得到进一步提升,栅浦闸、井马水库、外沙海塘等18个水利工程标准化创建任务全部完成,其中包括4个水库、3个山塘、10段海塘、1座中型水闸,山塘水库已基本实现标准化管理,有效促进了水利长效管理、规范管理。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多跑一次”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标准化全覆盖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在数字水利方面,完成水闸监控网、综合监视网、水雨情检测网、节水科普基地等建设,并投入运行。2.

24、2 “十五五”面临的新形势(1)国家水安全战略对水安全保障及水利现代化带来新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首次提出建设“国家水网”,是新阶段水利建设的总抓手,要求水利突破常规思维,以一体化思路重构水安全战略布局。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水旱灾害总体可控,城乡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态系统基本健康,水环境状况达到优良,涉水重大安全风险挑战可有效应对,其他重要涉水事务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必须严格落实国家水安全战略要求,坚持以水利现代化建设为主线,全力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系统治理,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构造安全美丽“水网”

25、将为保障区域长治久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资源集约利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对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指明新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和新高度,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水安全保障需紧密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幸福河的重要理念。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要求也愈发迫切。2

26、014年开始的五水共治,2018年美丽河湖建设行动,始终围绕着人民的幸福安康,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展开,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将成为水利发展的升级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作为衡量标准,强化河湖在区中的功能定位、提高水事监管及协调能力,谱写江河保护治理新篇章。(3)省新一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水安全保障给出新任务。“十五五”期间将是省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供更加优质可靠的供水保障和更加优良的水生态环境。随着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服务业的聚集,区域性生活用水将进一步增加,迫切需要建立更

27、高水平的水资源集约利用与供给保障体系;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民群众对优美水生态环境需求更加强烈,需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水资源调控和水环境改善中的作用。水安全保障需谋划一批强基础、增功能、优布局、利长远的重大工程,彰显建设“重要窗口”的责任担当,更好发挥水利的基础支撑保障作用。(4)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水安全保障提出新要求。市以“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为引领,开展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打造“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的目标,遵循“三立三进三突围”新时代发展路径,推动城市发展向“二次城市化”迈进、产业升级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迈进,水安全保障能力需在此契机下大力提升,要主动适用

28、新变化,努力解决新矛盾,既要通过工程建设推动监管能力提升,又要通过强化监管找准短板、动态补齐,深化改革创新,提升行业监管能力。2.3水安全保障存在问题与挑战2.3.1防洪保安能力需进一步提高(1)海塘防潮标准和能力有待提高在海塘安澜的背景下结合生态海岸带的建设指导思路,部分海塘经过多年运行,发生沉降、渗漏、外部结构缺失等问题,已不能满足安全运行的要求,存在防潮安全隐患,现状防潮能力仅为50年一遇,已不能满足规划标准。(2)平原河网排涝体系亟须完善区内一些主要排涝河道,因铁路、公路、村镇建设,占用滩地,导致河槽过洪面积减小,局部阻水,排涝不畅。区东部排口暴雨时排水受潮位影响较大,且部分排涝河道淤

29、积,河道过水能力减弱。涝水无法及时排出,导致市政管网无法及时将水排入河道,造成城市地面积水,局部发生倒灌的现状。因此,排水能力仍需加强,完善排水高速通道建设。(3)小流域防洪能力需要加强区地处省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受梅雨和台风雨影响,尤其是台风雨,降雨量集中。因此小流域上游山区来水较多,洪水集中快,而下游平原地区又受外海潮位影响,要候潮排洪涝水,因此小流域洪水将导致周边部分区块受灾风险增加,局部防洪能力仍然需要加强。(4)弹性蓄滞措施需要持续推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加剧,建设用地扩大导致洪涝水调蓄空间大幅减少。城市道路、公建设施、居民住宅密集,地面硬化率较高

30、城市规模扩大后不透水地面面积扩大,城市下垫面降雨汇流特性发生了变化,产流时间缩短、产流量增加等诸多方面均增加了城市内涝的风险。2.3.2水源配置能力与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1)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开发新优质水源难度大2019年区总供水量均为1.6303亿立方米,目前椒南城区供水仅靠长潭水库供水,椒北地区主要依靠牛头山水库及溪口水库进行饮用水供给。地区主要依靠区域外引水对本地饮用水进行补给,受制于跨区域协调、功能管理权限等原因,自身调控能力欠缺。区处于平原地区,部分开发条件较优的区域已建有小水库,本地开发优质水源的难度相对较大。(2)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未来存在优质水缺口全区多年平

31、均水资源总量约2.3667亿立方米,在市各行政区中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属于较少的量级。受地形条件所限,水库主要分布北部,且区内绝大部分产流以洪涝水径流的形式排入大海,能够控制利用的量较少。优质水资源量与人口产业分布不匹配,全区当前水资源供应能力尚不能满足远期发展用水需求。大陈岛每年接待游客数量增长14%,水资源方面的短板逐渐凸显。(3)应急备用水源体系不完备,抗风险能力不足受水源条件、工程投资、行政协调等原因所限,区现状水资源配置较为单一。区北部主要依赖牛头山水库供水,区南部主要依赖长潭水库供水,两个片区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均显不足。现有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不够完备,目前应急供水时间、应急供

32、水水量不能满足高质量的发展要求,抗风险能力较弱。(4)水资源利用效率、节水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区作为市主城区,经济基础较好,“十四五”期间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节水工作有了长足进展,用水水平逐年提升,但是用水效率有待进一步加强,各行业用水特别是工业行业节水尚有较大潜力可挖。目前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节水水平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另外,从目前的城乡供水体系来看,未能完全实行分源、分质供水,尚未形成完善的“优水优用”供水体系。2. 3.3幸福河湖建设需稳步推进是幸福之州,曾四度上榜、三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区作为市中心城区,需要承担打造幸福之州的更多责任。“十四五”期间,实施“两创建、两

33、提升”为抓手的“五水共治”碧水行动,积极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和“美丽河湖”,有效推进治水各项工作。目前的水生态环境与“美丽”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由于工业发展迅猛,农药化肥超量使用,生活污水、养殖污水收集处理率较低,部分行业和企业环保意识的薄弱,加上水域占用、水系阻隔的现象存在,河道水质问题较为明显;二是部分支沟(毛细血管)沟通不畅,地处平原河网末端,水体流动性差;三是生态用水配置比重较低,部分河流出现季节性干涸现象。3. 3.4数字水利需要跟进时代发展(1)站网区域性布局较少且不合理在区域内水文测站布置数量较少。目前水位、雨量等数据均由在线自动监测获得,

34、而水量数据基本由人工分析计算获得,在时效性和准确性上远不能满足“高质量”的发展要求。(2)实时数据传输存在安全隐患区水旱灾害防御中心水雨情信息,均采用移动通信方式传输水文数据到水情发布中心再反馈到省水文管理中心平台,均为单一信道,而特大台风暴雨易引发移动通信中断的情况。(3)涉水数据共享尚未完全实现目前,与气象、环保、市政等单位的涉水数据尚未完全实现共享,行业间的数据壁垒仍未打破。(4)水文测站自身防洪测洪、应急监测能力低目前部分基础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站点水文自动监测能力薄弱,给水闸、水库安全度汛和小流域的局部强降雨预警预报防范措施带来困难。(5)水利业务数字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现有业务管理系统

35、基本以监测数据的采集、展示为主要功能,缺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数字化手段在防洪排涝、应急调度等水安全领域的应用。三.规划目标4.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新时期治水思路,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为核心,牢牢把握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为“重要窗口”建设提供水安全保障支撑。围绕市“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的城市定位,按照区“一江两岸”的发展战略,以“大步迈进滨江时代,倾力打造新府城”的思路,加强水利建设,全面推进水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和改革的各项工作。以增强区人民获

36、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根本出发点,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底线、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把水生态保护作为控制红线的基础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监管、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争创水利现代化先行区。3. 2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生态从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出发,努力满足人民对于防洪排涝安全、居民生活用水、经济发展用水及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先决条件,满足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深化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统筹协调,节水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统领,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

37、相衔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区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严格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持续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把节水放在治水工作各环节的首要位置,并强化水资源取、用、耗、排的全过程监管。3、系统治理、持续发展以水定城,将城市放在山水间,引导城市空间治理和绿色发展,以两岸区域为单元,系统解决水灾害治理、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障、水生态稳定等方面存在的重大涉水问题,区域与流域、城市与农村的水利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4、建管并重、标化管理根据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规划、多方论证、慎重决策,抓

38、准现代化水利建设中的最主要矛盾,以问题和需求为主线,突出发展重点及特色,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问题突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利工程。同时积极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确保工程安全长效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5、改革创新、数字治理坚持改革创新,大胆先行先试,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融资体制、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水利工程产权管理体制等各项水利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各种障碍。把数字化作为破解水安全保障难题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字手段实现精细化规划建设与行业管理。推进水利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3.3发展目标到二。三五年远

39、景目标。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水网”。区应对水旱灾害的韧性全面提升,防洪保安能力全面达标,防洪(御潮)能力达到200年一遇,排涝能力达到30年一遇,与城市发展相适应;水资源配置能力基本满足大城市高强度开发和高密度人居对安全可靠水资源的需求,补足水资源禀赋不足的短板,与省市水资源配置网相协调,外引量质兼具的多样水源,应急储备量超过省平均水平;水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许相一致,通过品质提升、生态修复、河湖贯通、水利基础设施融入城市等手段,实现高品质的幸福河湖。数字化全面覆盖水利行业,推进水利管理现代化和水利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高质量。党全面领导的高效执行体系

40、在水利行业全面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推进,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永续发展。“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初步构建高标准防洪保安、高水平水资源配置、高品质幸福河湖、高效能数字水利四张网,基本形成与省市相协调的“水网”,实现以水定城、以水定业,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更高标准的水安全屏障。稳步推进区重点防洪(潮)排涝工程建设,结合河口水利枢纽打造,完善区域洪潮防御体系。南、北岸防洪(潮)标准均需达到100年一遇及以上,北部片区山滨溪、山横溪等小流域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海岸带“风景线”、“幸福线”基本形成,城市防洪能力基本达到规划标准

41、椒南城区及大桥以东、小园山以西的章安前所区域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降雨不受灾;规划工业用地、旅游、特色经济农业区及农田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基本不受灾,城市排涝能力基本达标。在完善工程措施的同时,强化非工程措施的执行能力,全面提升洪涝灾害预报预警与应急协同处置能力。结合河口水利枢纽建设,启动区高标准生态海塘建设,海塘安澜工程结合一江两岸的周边地块开发策略,区堤塘逐步达到100年一遇标准。持续开展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小型水库治理达标率达到100%。实现更优的水资源配置。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分质供水、优水优用、城乡同网同质的一体化供水格局,尤其做好优水优用和节水工作,提升地区的水

42、资源承载力。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率达到100%,全面保障全区生产用水,推动地区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全区用水总量控制率目标为100%,万元GDP用水量下降1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95o构建更优美的水生态系统。系统性的开展水生态修复与治理,以水系连通为基础,结合河口水利枢纽,建立我区的河湖水系循环体系,围绕河道水生态整治和修复,改善水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工作。推进分质供水战略,结合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加强生态环境用水供给,打造生态宜居、水城融合的幸福。通过椒南及椒北片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水生态修复项目,中小河流得到治理,将区水清绿岸

43、提升至更高的程度,水土保持率达到94.5%o根据省幸福河湖打造要求及市幸福河湖建设计划,区美丽(幸福)河湖创建达到6条以上。完善更高效能的水治理体系。涉水事务监管能力全面强化,构建完善水利行业监管体系,强化水域岸线及空间管控,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达到90%以上。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强化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初步建立政府和社会协同发力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遵循省政府数字化转型统一部署,结合水利现代化管理在水安全发展中的实际需要,从完善技术体系和强化管理体系两个方面构建水利数字化管理系统。推进水利数字化建设,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情况动态掌控,利用物联网、在线监测等技术,基本建成覆盖信息类型完善的水利监测感知体系,水事务智能化应用场景覆盖率达到60%o对水利设施进行数字化调度,加强调度的准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美容塑身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