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版(论语)资料选读第三单元十三知能优化演练.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1052819 上传时间:2021-06-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语文版(论语)资料选读第三单元十三知能优化演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语文版(论语)资料选读第三单元十三知能优化演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语文版(论语)资料选读第三单元十三知能优化演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语文版(论语)资料选读第三单元十三知能优化演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语文版(论语)资料选读第三单元十三知能优化演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语文版(论语)资料选读第三单元十三知能优化演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语文版(论语)资料选读第三单元十三知能优化演练.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语文版 ( 论语 ) 资料选读第三单元十三知能优化演练【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那么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那么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1、对文中加点的四个“以”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以 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2、也那么何以哉加之以师旅A、各不相同B、全相同”C、同,不同D、同,不同解析:选D。连词,因为;动词,用,做;介词,用,拿。2、以下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 可分为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B、子路和冉有都志在为政,只是是所治理的国家大小不同而已,而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名“小相”,不想参与国家大政。C、文章语言简短凝练,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率尔”一词表达出子路的自信率直,以及不谦虚的性格。D、选文对孔子的描绘着墨不多,却刻画出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明智、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十分了解。解析:选 B。从全文来

3、看, 公西华也想参与国家大政,只是是讲得谦虚一点罢了的师长形象。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 居那么曰:“不吾知也! ”译文: _(2)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译文: _(3) 非曰能之,愿学焉。译文: _答案: (1) 你们平常总是说: “没人了解我呀! ”(2) 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就能够使百姓衣食丰足。(3) 不是说差不多能够做到下面这类事,情愿在这方面进行学习。4、这段文字中,孔子表现出什么样的形象?他为何“哂”子路?答: _答案:孔子是一个平易和蔼、思想开明、胸怀开阔、教育有方的师长,他关怀学生,爱护学生,注重

4、引导学生立志,关怀国家政事。因为孔子主张“为国以礼”,而子路的回答未注重“礼”,轻率而且毫不谦让。【二】语言运用5、用“儒学”作开 ,重 下面句子,不得改 原意。中国人民在国 事 中主 国家之 不分大小, 弱一律平等, 互相尊重, 是与深受儒学“和 ”思想的妨碍,形成一 好和平的民族 分不开的。答: _答案: 儒学 “和 ” 的思想深深妨碍了中国人民, 是形成一 好和平的民族 的重要 故,也因此,中国人民在国 事 中主 国家之 不分大小, 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 或:儒学“和 ”思想深深妨碍了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民形成了一 好和平的民族 ,从而在国 商 中主 国家之 不分大小, 弱一律平等,互

5、相尊重。)6、依照 境,在横 上 写出恰当的 句。要求 写内容与上下文句式 一致, 意 。生活如酒,或馥郁或清洌,_ ;生活如 ,_ ,它需要一双敏感的双手去感知;_,或 快或低沉,它需要一 用心的耳 去聆听。酒有清洌, _,歌有低沉,一如生活,可不能一路坦途,面 雨和挫折的 与 达是我 一生的追求。答案:它需要一个有心的人去品 或煦暖或凛冽( 寒冷 ) 生活如歌 有凛冽( 寒冷 )【一】基 知 1、以下加点字音、 正确的一 是()A、千乘 之国 (ch n,兵 )夫子哂 之 (sh n, 笑 )B、比 及 (b ,到)喟然 (ku , 息声)C、以俟 (s ,等待) 君子异乎三子者之撰(zh

6、u n,写作 )D、小相 (xi n,宰相) (l n)解析: B。 A.sh n;C. 撰:述; D. 相:祭祀、会同 礼、司 的 位。2、下面加点 解 的一 哪一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 侍坐( 陪 者 坐 )B、因之以 ( 蔬菜不收 ,谷物不收 )C、 乎舞雩 ( 祭天求雨之 ,有 有 )D、如会同,端章甫( 穿玄端戴章甫,指穿戴礼服礼帽)解析: B。 :通常泛指 荒。 ,谷物失收。 ,果菜失收。3、 出以下各用句式特点不 同于其他三句的一 ()A、 乎舞雩B、异乎三子者之撰C、不吾知也D、加之以 旅解析: C。 C , 前置句,A、B、 D均 状 后置句。4、以下各句加点 与

7、代 的用法相同的一 哪一 ()A、不知因此 裁之B、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C、夫子莞 而笑D、子 南子,子路不 解析: C。 A. 因此:用来的方法;B. 不行:行不通;D.不 :不快 。5、以下各句的翻 不 正确的一 哪一 ()A、如其礼 ,以俟君子至于礼 教化,那得有待君子推行了。B、如或知尔,那么何以哉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什么情况呢?C、夫子何哂由也先生什么原因笑仲由的话呢?D、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可他的话不谦逊。解析:选C。 C 项,“嘲笑”改为“笑” 。【二】阅读理解( 一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 题。“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

8、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 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那么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那么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6、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夫子何哂由也哂:笑B、亦 名言其志也亦:仅仅,只是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D、吾与 点也与:赞同解析:选C。撰:述。

9、7、以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如会同,端章甫B、风 乎舞雩,咏而归C、而木之性日以离矣D、且硕茂,早实 以蕃解析:选C。 C. 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8、下面对上述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是孔子的学生曾皙的行为。他在“侍坐”时不赞成其他同学的观点,自己弹奏瑟。随后舍弃瑟并打断其他同学的谈话,说明自己的观点不同。B、曾皙在谈论自己的理想时, 没有直截了当表露自己的才能, 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从容淡泊的情怀。C、礼记中解释: “舞雩,祭水旱也。 ”能够看出,曾皙讲的确实是,在

10、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D、孔子之因此赞成曾皙的观点,一方面,他的观点符合孔子以礼治国的方略;另一方面,恬淡平和的政治理想与孔子晚年的政治失意过着平静无为的生活不无关系。解析:选 A。 A 项中“他在侍坐时不赞成其他同学的观点”文中无依据。 ( )(2017 ) 9 12始汲黯为谒者 ,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 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廉价,持节发仓粟以 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 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

11、苛小。岁余,东海大治。黯多病,赐告 者数,不愈。庄助复为 请告,上曰: “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 ,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 “大将军尊重,君不能够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 ,反不重邪! ”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

12、其奏。( 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注】谒者:官名。告:休假。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闻名勇士。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揖客:只揖不拜之客。9、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屋比 延烧,不足忧也比:并排B、臣请归节,伏矫 制之罪矫:假托C、责大指 而已指:意旨D、亦不能夺之矣夺:强取解析:选D。夺:强行改变。10、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持节发仓粟以赈之A. 作师说以贻之上贤而 释之B.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庄助复为 请告C.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尊宠于 群臣无二D. 以勇气闻于诸侯解析:选 B。 A. 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13、B. 第一个“而”表承接,因此,就;第二个“而”表转折,却; C. 均为介词,给,替; D. 均为介词,在。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丞相弘燕见上 / 或时不冠 / 至如汲黯见上 / 不冠不见也 / 上尝坐武帐中 / 黯前奏事上不冠 / 望见黯避帷中 / 使人可其奏B、丞相弘燕见 / 上或时不冠至 / 如汲黯见 / 上不冠不见也 / 上尝坐武帐中 / 黯前奏事 / 上不冠望 / 见黯 / 避帷中 / 使人可其奏C、丞相弘燕见 / 上或时不冠 / 至如汲黯见 / 上不冠不见也 / 上尝坐武帐中 / 黯前奏事 / 上不冠 / 望见黯 / 避帷中 / 使人可其奏D、丞

14、相弘燕见上 / 或时不冠 / 至如汲黯见上 / 不冠不见也 / 上尝坐武帐中 / 黯前奏事上 / 不冠 / 望见黯避帷中 / 使人可其奏解析:选 C。做此题时应注意把握句子中的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也” ,另外,注意诵读和从句意上断句,重点是依照主语的转换来断句。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译文: _(2) 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文: _(3) 愈 黯,数 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文: _解析: (1)句中的“以”是介 ,因 ;“数”的意思是“多次” ;“切 ”的意思是“直言极 ”。 (2)句中“独”的意思是“

15、唯独”,“亢礼”的意思是“彼此以平等的礼 相待”。 (3)句中“ ” 意 用法, 良;“数”的意思是“多次” ;“所疑”是所字 构; “遇”的意思是“礼待” ;“加”的意思是“超 ” 。答案:(1) 因 ( 汲黯 ) 多次直言极 , 不能留在朝廷 ( 任 ) , 任 海太守。(2) 公卿以下 ( 官员) 都 卑地侍奉 青, 唯独汲黯与他以 等礼 相待。 (3)( 青 ) 更加 汲黯 良、 多次( 向他 ) 国家朝廷 ( 遇到 ) 的疑 ,礼待汲黯超 平 。参考 文:当初汲黯做 者 , 因 正而被人敬畏。河内郡 生了火灾, 延 及一千余 人家,皇上派汲黯去 察。他回来 告 :“那儿一般人家不慎失

16、火,由于住房密集,火 便蔓延开去,不必多 。我路 河南郡 ,眼 当地 民 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趁便凭所持的符 ,下令 放了河南郡官 的 粮, 当地灾民。 在我 求 符 ,承受假 圣旨的罪 。”皇上 汲黯 良,因此赦免他的罪 。因为( 汲黯 ) 多次直言极 , 不能留在朝廷 ( 任 ) , 任 海太守。汲黯喜好清静,把情况都交托自己 出的得力的郡丞和 史去 ,他只是是督察下属按大原那么行事 了,并不苛求小 。一年多的 , 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汲黯多病, 皇上多次恩准他休假养病,他的病却始 不好。 庄助又替他 求休假,皇上 道:“汲黯那个人如何 ?”庄助 :“

17、汲黯当官 事,没有 人之 。然而他能 佐年少的君主, 守已成的事 , 以利 之他可不能来,以威 之他可不能离开,即使有人自称像孟 、夏育一 勇武,也不能 行改 他的志 。”皇上 :“的确是如此。古代有所 安邦保国的忠臣,至于像汲黯,就特 近似他 了。” 武帝派使臣 着大将 印信,来到 中拜 青 大将 ,各路将 都 青 。 武帝 青的尊崇 信超 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公卿以下 ( 官 ) 都 卑地侍奉 青, 唯独汲黯与他以 等礼 相待。有人 汲黯 :“大将 地位尊 ,您不能 不下拜。”汲黯 :“以大将 身份而有 揖不拜的平 客人,大将 反而不尊 了 !” 青听 后,更加 汲黯 良, 多次 ( 向他

18、 ) 国家朝廷 ( 遇到 ) 的疑 , 礼待汲黯超 平 。 青尽管地位尊 ,但有 入 , 武帝就坐在床 接 他。丞相公 弘趁 武帝空 , 武帝有 不戴帽子; 至于像汲黯 , 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 。有一次, 武帝正坐在 列兵器的 中, 汲黯前来奏事, 武帝当 没戴帽子, 看 汲黯, 急忙 入后 , 派人 ,批准汲黯所奏之事。【三】 言表达13、 下面的新 写一个恰当的 ,不超 25 个字。中新 7 月 24 日 杭深 路列 追尾事故 生后, 道部部 盛光祖 上赶赴 指 救援,并 救援作出具体部署: 一是 上 足 力量,尽最大努力,以最快速度 救 ,把 亡降至最低限度。二是 地方政府和 生部 ,

19、不惜一切代价, 受 人 行救治。三是 事故 行深入分析, 清 故,深刻吸取教 。 道部副部 胡 、 春房, 主席何玉 也赶赴事故 救援工作。7 月 23 日 20 时 50 分,杭深 永嘉至温州南段,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 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 次列 生追尾事故。 D301次列 第 1 至 4 位脱 , D3115 次列 第15、16 位脱 。具体 亡情况不 ,事故 故正在 。 路部 及地方有关 位已 急 救援。答: _答案: 道部部 盛光祖赶赴杭深 路事故 指 救援14、 下 ,概括 表反映的信息。答: _答案: ( 例如 ) 民猎取信息的要紧渠道为络、电视、报纸,非民猎取信息的要紧渠道是电视;民猎取信息的渠道比非民丰富;非民猎取信息的渠道除电视外百分比都低于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