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085636 上传时间:2021-06-28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地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西南地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西南地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西南地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西南地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南地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地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doc(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西南地区省(市、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技 术 要 求(讨论稿)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二四年五月目 录前言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引用与参考的标准.3.总则4.城市地质环境调查内容与要求5.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方法.6.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7. 城市环境地质图系编制.8.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9. 成果报告编写提纲.10.附录前言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进入2l世纪后,国际间的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人类对城市发展赋予新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满足建筑安全、设施完备,而且对于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从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人们都以

2、极大的注意力关注着城市地质条件及地质环境问题,力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做到人与自然地质环境之间的和谐。因此,开展城市环境地质调查,查明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发展运营中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其对城市发展所提供的资源、所施加的约束条件以及城市发展对各种地质环境要素所产生的影响,从地质环境上保障城市建设安全、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城市规划的整体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为加强西南地区城市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管理,统一规范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内容与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组织编写“西南地区省(市、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可分为

3、城市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和城市主要环境地质专项调查,本技术要求主要针对前者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提出和负责解释。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丁俊、倪师军、张成江、赖绍民、魏伦武、鄢毅、郑万模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主题内容本技术要求包括城市环境地质调查的总则、调查内容与要求、调查的主要工作方法,城市地质环境评价、城市环境地质图系编制、数据库建设以及成果报告编写等。1.2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适于西南地区省(市、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综合调查项目工作使用。城市环境地质专项调查技术要求另编。 2引用与参考的标准1、 GBT 14158-19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

4、:50000) 2、 GBT 14157-1993 水文地质术语3、 GB 12329-1990 岩溶地质术语4、 GBT 14498-1993 工程地质术语5、 GBT 1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6、 GB 50324-2001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7、 GBT 14848-1993 地下水质量标准8、 ZBD 14002-19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9、 ZBT D10004-19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10、 DZT 0060-1993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10万-1:20万)11、 DZT 0190-

5、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 比例尺1:5000012、 DZT 0145-199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13、 DZT 0072-1993 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14、 DZT 0081-1993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15、 DZT 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16、 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 2000年17、 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试行),1996年18、 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省(自治区)地质灾害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至100万)(试行),1992年19

6、、 地质矿产部: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1995年20、 中国地质调查局: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2001年21、中国地质调查局: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2002年22、 中国地质调查局:DD2004-XX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指南(试行)23、 国土资源部:地质公园规划工作指南(试行),2002年24、 中国地质调查局:数字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工作指南(试行),2002年25、 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工作指南(试行),2001年26、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实施细则(试用),2002年

7、27、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下水脆弱性编图指南,2003年3.总则3.1基本术语1.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是人类自然环境的一部份,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如地质构造环境:是处于活动构造带上,还是处于稳定的构造块体上;是处于岩浆岩体上,还是处于沉积岩体上;是处于何种地球化学或地球物理环境上等。这是一个动态系统,其与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及空间环境等系统,共同构成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个自然环境体系。2.环境地质环境地质是研究地质环境的学科范畴,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各种环境地质问题。有的人类经济活动是顺应了地质活动的规律,如都江堰水利工程

8、;有的人类经济活动违反了,或者是不完全适应地质活动的规律,造成地质灾害,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因此,目的是顺应地质活动的规律,趋利避害,减灾防灾,保护地质环境服务。3.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指人类的生物圈环境,是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环境系统。广义的生态环境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综合概念。社会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人们具有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的价值;经济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既注重生产的数量,又注重生产的质量的可持续的发展观;自然生态环境即本技术要求所指人类的生物圈环境,即是在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圈环境的基础上,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的开发建设。4.生态环境地质 生态环境地质是为生态建设与保护服务的环

9、境地质分支学科,专门研究地质环境与生物界生存、演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着重于前者对后者的不良影响。5.环境地质问题 这里主要是指地质环境中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不利或潜在不利影响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和作用。如斜坡变形、地面沉降、水质污染等问题。6.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生活环境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即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地质灾害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缓变性灾害,以较缓慢的作用过程对人类造成危害,如地面沉降等;另一类为突发性灾害,骤然发作成灾,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7.基本环境地质条件 基本环境地质条件是指构成地质环境的基本要素,包括两个方面,

10、一方面是自然地质环境的基本要素,如地形地貌、构造、岩性、动力地质作用、水文地质条件等;另一方面是影响自然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包括其方式、规模与强度等。8.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是以一定比例尺的环境地质测绘填图为主要方式,对构成区内地质环境的基本环境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评价,为区域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地质环境依据。9.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是指调查内容与应用对象都是综合性的环境地质调查,即在调查内容上包括各种环境地质问题,在应用对象方面为各种开发建设服务。11.专题性环境地质调查专题性环境地质调查是专门针对某一种环境地

11、质问题而开展的环境地质调查,如水土流失环境地质调查、地面沉降环境地质调查、地质资源调查等。12.城市地质学城市地质学是城市学与地质学的交叉学科,是将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城市选址、规划、改造、建设和发展研究的一门新型学科。城市地质学将城市三维空间范围内的地质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城市地质系统。以这个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查明城市地质各要素的形成、分布、发展及其相互制约的规律、对城市地质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以保持城市地质系统的动态平衡,保证城市地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保障与改善,为城市规划建设和人们生活、生产服务。13.城市地质环境城市地质环境是城市地质学研

12、究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球物理学与城市环境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城市建设学等分支学科的综合。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城市地质环境还要从地质学角度研究城市的承载力。城市学、环境学、环境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结合,形成城市环境地球物理学。而城市学、环境学、生态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结合,形成了城市生态环境地球化学或城市地球化学。城市地质学应该包括城市环境地球物理学和城市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等学科内容。14城市环境地质条件城市环境地质条件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城市的地理定位、能源和资源结构、生态环境质量、布局规划、形态与分区、建筑风格等都具有控制性的作用。区域地质构

13、造、能源和资源供给条件、城市开发运营过程中的工程地质与灾害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球化学条件等等,都是影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制约因素。15地下水脆弱性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于1993年给予地下水脆弱性如下定义:地下水脆弱性是污染物到达最上层含水层之上某特定位置的倾向性与可能性。地下水脆弱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质脆弱性,,即不考虑人类活动和污染源而只考虑水文地质内部因素的脆弱性;另一类是特殊脆弱性,即地下水对某一特定污染源或污染群体或人类活动的脆弱性。16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17地质公园

14、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和优美的观赏价值,并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分布范围,以地质遗迹为主体的特殊地区。它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具有生态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以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科学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而建立的一种自然公园。18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信息畅通、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地。它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下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3.2 城市类型及主要地质环境问题3.2.1.城市类型的划分本技术要求从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出发

15、,主要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城市环境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城市的主要功能以及规模来划分。1. 根据地形地貌划分划分为平原城市、高原城市、丘陵城市和山地河谷型城市。划分标准详见附录A.01。2. 根据城市环境地质条件划分可分为极复杂、复杂、较复杂和一般四类。3. 根据城市的主要功能划分工业型城市,中心型城市,生态型城市。工业型城市是工厂、作坊的集中区。主要目标是满足生产和生存需要。工业型城市又可分为多工业城市和单一工业城市,单一工业城市包括了矿业城市、IT业城市、轻纺化工城市和重工业城市等。矿业城市又可细分为金属矿业城市、非金属矿业城市和石油化工城市等。中心型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的中心。主要目标是建立

16、商业和行政管理中心。有商业城市、 交通城市、行政中心城市等。交通城市可划分为铁路枢纽城市、海港城市、内河港口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城市。行政中心城市可划分为首都城市、省会城市、地市中心城市、一般县城和片区中心城镇。生态型城市要求较高,以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为主要目的,并追求城市生态系统尽可能贴近自然环境,商业旅游休闲城市是典型代表。还有一些特殊职能城市。特殊职能城市可划分为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和边防城市等。当然,也有过渡的混合类型,可以称为综合型。4、根据城市的规模划分可分为特大型(1000万人)、大型(100万人)、中型(20万人)、小型四类(5);一般(5Z1);不坚固(Z1)三级。2.土体

17、工程地质调查查明土体成因、岩性类型。包括冲积、冲洪积、冲湖积的粘性土、砂性土、砾卵石土;崩坡积的碎石土、块石土;人工填筑的素填土、杂填土等。查明特种成分土和特殊状态土的特征,主要包括淤泥、淤泥质粘性土、盐渍土、膨胀土、红粘土、黄土、易液化的粉细砂层、冻土、新近沉积土、人工堆填土等。确定土体的结构特征。土体的结构类型特征分为均一结构、双层结构、多层结构三种基本类型。搜集已有勘探和试验资料,根据需要,选择典型地段和土层进行物理力学试验,判定主要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4.1.3地下地质体结构调查地下地质体结构特征,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特征及三维空间分布情况。重点是地下不同软土层的类型、结构、物理性

18、质、空间展布等;古河道、湖泊的空间形态结构及展布特征等;隐伏深大断裂构造的形态、规模、空间分布以及活动特征。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深、静水压力、施工中的涌水量和突水、管涌、流土对工程的危害及对环境的影响。调查了解地下空间工程的类型、规模,规划要求;构成工程围岩的岩土体特征;地下工程开挖、排水引起的工程硐室与基坑的变形和对环境的影响。编制城市三维地质结构图,为城市规划战略提供基础资料,为工程建设的选址、地基的稳定性评价以及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提供技术支持。4.1.4城市稳定性调查4.1.4.1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1.调查不同构造单元和主要构造断裂带在挽近地质时期以来的活动强度及活动特性。重点调查全新活动

19、性断裂的规模、性质、方向及其与地貌单元、地貌景观、微地貌特征、第四纪岩相岩性、厚度和产状、地面高程变化等关系。确定全新活动断裂分级(见附A.02)。2.调查区内重复大地水准测量资料、断层位移监测资料和地应力测量资料,编制大地形变平面及剖面图,分析研究现今活动特征和构造应力场及断层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区域地壳运动的规律和地壳升降速率。3.详细区内历史地震资料和附近地震台站测震资料。重点是地震地质迹象,包括本地区历史上度以上的地震区(含度区)已产生的震害,如建筑物的破坏、山崩、滑坡、地面开裂、河流堵塞改道及沙基液化等。若附近有大型水库,应调查了解水库地震资料及地震预测等资料。研究地震灾害分布

20、及其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4.1.4.2地面稳定性查明引起地面变形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城市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和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分析地面变形的发展趋势。查明引起地面变形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重点是城市建设与资源开发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据地面变形程度和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地面稳定性分区评价,提出防治对策建议。4.1.4.3地基稳定性调查岩土体的结构、分布、物理力学性质。调查不良地基岩土体在工程作用下造成的变形特征及危害,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分析研究地基岩土体的特征、地基失稳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及对环

21、境的影响、地基适宜性评价。4.1.4.4边坡稳定性查明边坡的成因、类型、形态、规模和边界条件。查明边坡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查明边坡破坏现状和已造成的危害,分析其发展趋势。查明边坡变形、结构类型、构造面的组合关系、岩土体和周边环境特征与人为活动影响情况,进行边坡稳定性分区评价。调查了解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建议。4.1.5城市地质资源调查1.土地资源土壤类型及其成土母质和成土母岩类型;不同类型土壤的面积及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性。土地资源的类别、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2.水资源 地表水调查:降雨量的调查、河流水的调查、湖泊

22、水的调查;地下水调查: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动态特征。3.矿产资源重点是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特别是建筑材料、化工材料)、能源(石油、天然气等)以及矿泉水和地热资源的调查。基本查明矿产的规模、品位、类型等特征。4.可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城市地下空间的分布、稳定性以及可利用程度。5.地学旅游资源以旅游地学为基础,调查城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学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状况以及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4.2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4.2.1地下水脆弱性调查与评价在查明城市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藏和分布规律、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以及可利用程度等的基础上,开展地下水脆弱

23、性调查、编图和评价。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各种潜在因素很多,概况起来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自然因素指标体系包括含水层的地形、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污染物迁移的有关因子。人为因素指标体系主要指可能引起地下水环境污染的各种行为因子。地下水脆弱性一般分为固有(天然)脆弱性评价和特殊(综合)脆弱性评价。固有脆弱性评价以土壤、非饱和带、含水层性质等各项因素和指标作为评价因子,最后以脆弱性图输出。特殊(综合)脆弱性评价主要是进行系统的污染风险评价。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主要方法有水文地质背景值法,参数系统法,关系分析与数值模拟法。方法的选取主要根据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状况,有关数据的数量与质

24、量以及研究目的来确定。详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下水脆弱性编图指南(2003年)。4.2.2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4.2.2.1崩塌崩塌,指陡崖前缘的不稳定岩(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崩坠塌落的现象。未崩坠塌落之前的不稳定岩(土)体称为危岩体。 崩塌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及诱发动力因素调查查明崩塌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查明崩塌区的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包括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重点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岩溶、采空区、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崩塌的控制和影响。查明崩塌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调查了解崩塌变形发育史和崩塌类型。历史上该处崩塌发生的次数

25、、规模、发生时间、崩塌前兆、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诱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崩塌类型见附录A表A.10 。查明人为孕灾因素(如切蚀、硐掘、爆破等)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崩塌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与危岩、滑移、崩塌,应查明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空区顶底板岩性结构、空区处理办法、空区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空区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空区地压监测数据、空区与地表开裂缝的时间、空间与强度对应关系,研究采矿对崩塌

26、的诱发作用与影响。 先期崩塌体特征调查包括已有崩塌的产出、运移、堆积特征及其灾害现状。查明先期崩塌体产出位置的微地貌及岩体组构特征。查明先期崩塌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查明崩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块度(必要时需进行块度统计和分区)、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查明崩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评价崩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部崩塌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滑坡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调查了解已发生的崩塌灾害损失,分析预测崩塌体再活动的可能性与危害性。潜在崩塌体(危岩体)可能的变形破坏

27、、运移、堆积特征及成灾情况调查查明危岩体的性状特征,包括危岩体赋存环境、形成条件,边界及内部组构(重点是软弱夹层的分布及特征)及含水情况。查明山体开裂缝的分布、组数及展布方向、长度、宽度和可测深度与推断深度。要重视构成边界开裂缝的尖灭层位的调查与确定。查明危岩体稳定情况。根据危岩体块、段的位移及裂缝的深、宽变化迹象和块体稳定分析评价危岩体稳定性。查明崩塌产生后沿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方量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查明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岩性、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崩塌方量条

28、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大可能崩方量的最终堆积场地。初步划定崩塌造成的灾害范围,进行经济损失等调查和灾情趋势分析。分析预测可能派生的灾害类型(如涌浪、堵河形成滑坡、泥石流等)、规模,及其成灾范围,进行经济损失调查评估。 调查了解崩塌灾害的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等防治现状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4.2.2.2滑坡滑坡,是指斜坡部分岩(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区基本特征调查查明滑坡所处的地貌部位,斜坡形态,地面坡度,相对高度,沟谷发育情况,河岸冲刷情况,堆积物和地表水的汇聚情况及植被情况。查明与滑坡形成有关的地层岩性,特别是基岩软弱夹层的分布与水理物

29、理力学性质;岩石风化特征,各风化带及风化夹层的分布情况;覆盖层的成因、岩性及其中软塑粘土夹层的空间分布位置、富水程度及密度程度等。黄土中的古土壤分布和黄土下伏地层的岩性及构造特征,黄土与基岩的风化情况等。查明滑坡体及其外围的褶皱、断裂特征、岩层产状、拉裂后壁、裂缝位置及其性状的变化;滑坡产生与岩层产状、断层分布、断层带特征及裂隙特征的关系;堆积层与基岩接触面的陡度、性状及其与滑坡的关系。黄土区重视斜坡的破裂运动特征查明:包括黄土和下伏基岩的破裂面的分布、形状、破裂特征、破裂面的水平和垂直延伸、可能的滑动面的推断及滑坡、坍滑、滑塌、泻溜的规模等。查明斜坡地段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含水层、

30、隔水层的分布及遭受滑坡破坏的情况;地下水位及泉水、湿地的出露位置、动态变化情况。 滑坡体特征调查查明滑体形态及规模。滑坡体的平面、剖面形状,滑体的长度、宽度、厚度、覆盖面积和体积。查明滑坡体边界特征。后缘滑坡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前缘出露位置、形态、临空面特征及剪出情况;以及露头上滑坡床的性状特征等。查明滑坡体表部特征。滑坡微地貌形态(后缘洼地、台坎、前缘鼓胀、侧缘翻边埂等),裂缝的分布、方向、长度、宽度、产状、力学性质及其它前兆特征。调查了解滑面特征。根据边界、表部特征及活动情况和有关勘查成果,取得有无贯通的滑动面及其层数、位置(埋深及与其它结构面

31、的关系)。分析研究滑面及滑带的性状特征(物质成分、物理力学性质及含水、隔水情况)。分析研究滑坡体内部特征。滑坡体的岩体结构、岩性组成、松动破碎情况及含泥含水情况,滑带的数量、形状、埋深、物质成分、胶结状况,滑动面与其它结构面的关系。滑体内地下水的赋存、活动情况。 变形活动特征调查首先确定是初发性滑坡或复活性滑坡,然后调查目前活动状况(斜坡、房屋、树木、水渠、道路、古墓等变形位移及井泉、水塘渗漏或干枯等)及其变形活动阶段(孕育及初始蠕变阶段、均匀滑移阶段、加速变形阶段,剧烈变形及破坏阶段休止阶段),滑动的方向、滑距及滑速,分析滑坡滑动的方式和力学机制。进行滑坡现状稳定性评价和发展趋势分析。 诱发

32、动力环境因素调查查明滑坡的发生发展与地震、降雨、侵蚀、崩坡积加载等自然动力因素的关系和森林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垦、地面、地下工程开挖、堆土或建筑物加载、爆破振动、废水排放、渠道渗漏、水库蓄水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滑坡发生与发展的影响。确定滑坡类型(见附录A表A .11)。 调查了解滑坡危害及成灾情情况包括历史成灾情情况和近期活动造成的;当地地面工程及环境或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现状,及堵河、涌浪作用等派生作用造成的远程灾害损失。对今后滑坡灾害可能成灾范围及危害性,进行预测分析。 调查了解滑坡灾害的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等防治工作及其效果,提出防治建议。4.2.2.3泥石流泥石流,是指介于水流和土石流

33、动之间的饱含大量泥沙与石块的洪流。 泥石流沟流域自然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查明流域形态。流域形态对形成泥石流的暴雨径流影响,漏斗形、栎叶形、桃叶形等形态的沟域有利于松散固体物质的起动而形成泥石流。查明流域面积。泥石流流域面积包括山区部分集雨面积至山口堆积扇面积之和。确定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面积,泥石流固体物质分布面积、森林等植被种类分布面积等。查明流域地形地貌。确定流域内最大地形高差(反映位能大小),上、中、下游各段沟谷与山脊的平均高差,山坡最大、最小及平均坡度,各种坡度级别所占的面积比率。分析地形地貌与泥石流活动之间的联系,确定地貌发育演变历史及泥石流活动的发育阶段。查明流域地层岩性。在

34、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此基础上,对控制泥石流形成固体物质的易风化软弱层、构造破碎带、第四纪地层的分布状况和岩性特征进行重点调查,并分析其主要来源区。查明流域地质构造。沟域所处地质构造部位及主要构造形迹特征,研究构造(重点是新构造)对地形地貌、松散固体物质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阐明它们与泥石流活动的关系。掌握流域气象水文特征。对形成泥石流有控制作用的气候特征值,主要是温度和降水量,温差变化引起沟域岩石风化加剧和冰雪消融等基本数据。暴雨是我国大多数泥石流产生的主要促发因素,根据沟域内或附近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统计前期降水与暴雨过程(1d、60min、30min、10min雨强)与泥石流暴发的关系。有条

35、件时,可编制暴雨等值线图,分析暴雨中心及一次暴雨落区和落点,以确定泥石流的主要形成区。调查了解沟域土地类型、植物种属组成和分布规律,主要树、草种及作物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确定各地段植被覆盖程度,圈定出植被严重破坏区。调查了解地震基本烈度6级以上强震与泥石流活动的关系。调查强震活动导致地表土石松动,加剧危岩崩落、山体崩塌、滑坡阻河、泉水涌流或断流,土体震动液化,堰塞湖坝溃决等,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固体物质和水源条件情况,综合分析未来地震活动趋势,研究地震可能对泥石流的触发作用。调查了解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分布、数量、特性,因暴雨、山洪可能引发泥石流的地段和参与泥石流的数量及一次性补给的可能数量。 泥石流活动情况调查综合判别沟域形成泥石流的条件,确定泥石流的类型(见附录A表A.12)。黄土区的泥石流通常以泥流为主,且以沟谷泥流常见,暴雨时要观察与高含沙水流的区分。确定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沟段(一条或多条支沟)。查明补给泥石流的物质类型、补给沟段长度、补给量;沟域地形、植被等对洪水汇流速度、洪峰流量的影响。查明泥石流流通区沟谷类型及其坡度,分析河道地形(跌坎、急湾、窄谷、宽谷、急滩等)对泥石流流体容重、流量(特别是龙头流量)、流速、泥位、冲击力等特征值沿途变化的控制作用。确定泥石流的主要堆积场所,查明堆积区的地形特征、堆积形态、规模、堆积物岩性及颗粒组成,研究沟道地形对泥石流的分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