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说课稿.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114223 上传时间:2021-07-0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69.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蒹葭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蒹葭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蒹葭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蒹葭说课稿.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蒹葭说课稿宜昌天问学校初中部伍月铭豁然开朗“析”中来析教材,析学情析教材:兼葭选自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文字很简单,但却有种美丽至极,百读不厌之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境界。主人公形象也耐人寻味。他(她)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犹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写尽了情致。双声叠韵,四言句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更是让诗歌宛如一曲天籁,有余音绕

2、梁之感。正是因为蒹葭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于是编者将这被誉为“ 诗经中境界最美的篇章”选编进了教材,作为初中阶段最后一册书最后一个文言诗文单元的最后一课,既想以此作为初中古典诗词学习的完美收官,又想通过蒹葭开启通往诗经的艺术大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鉴赏诗经等其他古典诗词奠定良好的基础。析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热烈、执著的追寻对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情感体验,他们喜欢学习这样的诗歌。再者,诗歌朗朗上口,学生易于背诵,乐于背诵。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 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

3、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再加上出于中考复习备考的需要,学生已经学过此篇,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学生再学此篇的热情恐怕已经大打折扣。这些也是蒹葭 “二度”的教与学的不利因素。有的放矢“标”导航定目标,定重难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诵读古诗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基于对课标和单元要求的把握以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定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 、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 、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感情。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析、探究和交流,分析诗歌意象,

4、理解诗歌感情,探究诗歌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歌主人公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定重难重点: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情感。难点:探究“伊人”丰富内涵。精心设计“法”增效说方法,说过程说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情境渲染法: 一段介绍诗经的视频资料,一幅契合诗歌意境的画面,一曲与诗歌风格相吻合的背景音乐,将这些搬进课堂,旨在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既温习旧知,又获得新鲜的视听美感,消除因熟悉带来的懈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诗歌的美。诵读品读法: “诗非读不能品也” , “好诗不厌百回读” ,文言诗文的教学应该

5、始终扣住一个“读”字,学生诵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认为,教师朗读教学的指导也绝不应该停留在“读准字音” 、 “读准停顿” 、 “读出语气” 、 “读出感情”等浅而空的层面,而应该立足文本,精选角度, 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的指导。 蒹葭 的音韵美体现在用韵换韵, 体现在双声叠韵,体现在重章叠句,于是,我指导学生读好韵脚、叠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又紧扣一个“从”字,追本溯源,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分析“伊人”和追寻者的形象,感受诗歌缠绵悱恻、含蓄蕴藉的情感美。探究研讨法: 新课标强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

6、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在感受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之后,我引导学生个性解读诗歌,探究“伊人”的丰富内涵,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合作交流,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文化积淀、精神启迪上都有所收获。说过程: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定位成一次寻美之旅。 诗歌中, 抒情主人公 “溯洄从之” 、 “溯游从之” ,上下求索,矢志不渝,只为追寻心中之美秋水伊人;诗歌外,我和学生一道,深情诵读,细腻品读,个性解读,追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 “情感美” 、 “内涵美” 。先是以一段介绍诗经的视频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然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诗经的“美”上来,先温故

7、,以期“知新” 。然后指导学生诵读诗歌,通过比读、换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的方式读好韵脚,读好叠词,感受四言句式的节奏,重章叠句的形式,从而领略蒹葭的音韵美。接着紧扣一个“从”字,追本溯源,引导学生细腻品读重点词句,如“在水一方” 、 “在水之涘” 、 “在水之湄”等感受伊人美丽朦胧、可望难即的特点, “道阻且长” 、 “道阻且跻” 、 “道阻且右”等又道出了追寻者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及生命不息追寻不止的坚定执着。最后引导学生探究“伊人”形象的丰富内涵。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各抒己见,进一步理解“伊人”形象。学生不仅会发现“伊人”其实就是我们心中追求的目标,是一

8、切美好事物的象征,还会感受到我们所熟识的先贤圣哲甚至我们自己都是追寻者,心中的“伊人”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无论成败与否,只要有追求,我们的生命就因此诗意而精彩。寻美至此,学生已经完全走进了诗歌,与两千五百年前的华夏先民产生了情感共鸣,此时再来读诗,学生定能用声音演绎出那回环往复的音韵美与朦胧含蓄蕴藉的意境美。朗朗的读书声贯穿了课堂始终,而板书也清晰地勾勒出了我们寻美的历程。 (见PPT)我期待,下课铃声的响起不是我和学生寻美历程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通过学习蒹葭 ,学生能打开一扇通往诗经等古典诗词的艺术大门,能够去“发现美” 、 “追寻美” 、“创造美” 。正如新课标所强调的教师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 。也正如我自己期待的,我的语文课,能多一点点温度和深度,让学生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启迪精神。这,也正是我心中的“伊人” ,我追寻的“美” 。以上就是我对蒹葭一课教学的思考。恳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 可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