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256458 上传时间:2021-07-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这是张鸿森老师于2010年12月10日在湖岭镇小上的一节瑞安市级的“探究 式教芋”主题研讨课。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张鸿森供稿【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4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 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教材直接以比例“2.4: 1.6=60: 40”教学比例各项的 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引导学生 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 ”即呈现:。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

2、基本性质。“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 例的方法。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1)例题缺乏意义 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 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 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教学

3、设想】:1、教学情境的呈现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 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 “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 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这是张鸿森老师于2010年12月10日在湖蚣镇小上的一节瑞安市级的“探究 式教学”主题研讨课。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 1.6=60: 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 积是(),两个內项的积是(),从而得出结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 住学生

4、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间。为此,我简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 : = : 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 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这个问题简单却开放,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 开了空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解决:先填进一个数,然后就出比值, 再确定另一个数。只要老师有意识的把学生的回答有序板书,可以达到引导有序 思考的作用。2、教学方式的选择教育的真谛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当然需要积累一定量的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 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

5、在探索知 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身并没有难度,难在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 活动探索“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 我想,这个探究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吧。只有当学生经历了 这个探究式学习过程,才有可能真正体验思考与合作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激发学 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3、练习的设计(1) 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旨在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 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渗透假设、验证的解决问题方法,假设两个 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

6、补问引出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追问引领学生对求比值判断两 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和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进行比较 优化,凸显了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2) 根据乘法等式“2X9=3X6”写比例。既是对比例基本性质的逆用,又j这是张鸿森老师于2010年12月10日在湖岭镇小上的一节瑞安市级的“探究 式教i学”主题研讨课。I旨在渗透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I (3)如果aX2=bX4,则a:b=():(),旨在将比例的基本性质述用推广到一般。追问:如果a:b=4:2,则a=4, 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 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引领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体验

7、变与不变的思想。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旨在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列举、归纳的过 程,提升思维水平。(4)猜猜我是谁? 6: ( ) =5: 4,旨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渗透方程 思想,为解比例的学生作铺垫。【教学预设】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呈现:4:5 和 8:10(1) 认识吗?叫什么?(2) 正确吗?为什么? (4:5=0.8, 8:10=0.8,所以4:5=8:10)(3) 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4:5=8:1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 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 两项“5和8”叫做

8、比例的內项。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35 41.4: 丁亍56 12MBMM,714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猜数呈现比例“12 : = : 2”。(1) 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 2和12,i这是张鸿森老师于2010年12月10日在湖岭镇小上的一节瑞安市级的“探究 式城学”主题研讨课。| (2)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i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3、验证(1)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2) 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3) 合作要求1) 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

9、组;2) 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3) 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4、小结(1) 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2) 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5、完善(1) 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 (ad=bc或bc=ad)(2) 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0=0:0,可以吗?(3) 比例的项不能为0。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 = J|,这怎么相乘?三、巩固练

10、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这是张鸿森老师于2010年12月10日在湖岭镇小上的一节瑞安市级的“探究 式教芋”主题研讨课。(4) -SJ 918(1) 6:3 和 8:53 4(3) 1.2:二和一:54 5【学法指导: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渗透假设.验证的解题策略和方法。】(1)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2)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你能用求比值的方法1.2:J和:5能否组成比例吗?45(3) 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2、根据“2X9=3X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 个呢

11、?追问:你为什么写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渗透有序思考】3、如果 aX2=bX4,则 a:b=():();如果a:b=4:2,则a=4, 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 么?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4、猜猜我是谁?6: () =5: 4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反思与体会:课中,猜数环节,学生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12:60=1.2:20,这是一个出错的比例,因为12:60=0.2, 1.2:20=0.6,两个比的比值不等,所以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6这是张鸿森老师于2010年12月10日在湖岭镇小上的一节瑞安市级的“探究 式教芋”主题研讨课。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2X2060X1.2。学生报出错例后我没有及时处 理,而是等到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过程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结论后,我 才引着学生回头来看这个错例,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例子的错误性,并改正。 也许这可以算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抓住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用作了很好的 生成资源,从反面验证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但 是,现在我还是耿耿于怀,我是否应该在学生报出例子后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 并引导学生利用求比值的方法进行改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