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2018人教部编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01268 上传时间:2021-07-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2018人教部编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2018人教部编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2018人教部编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2018人教部编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2018人教部编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2018人教部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2018人教部编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2018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2018人教部编版)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价值和作用?(重要性)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 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新时代怎样传

2、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 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4.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 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 (1)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3、(2)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 木之本。 6.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2)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7 (3)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7.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 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骤民主 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的精神力量。 (2)经过

4、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 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3)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8.青少年应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9.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 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 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5、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 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0.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是什么? (1)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 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11.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12.为什么要

6、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 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 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8 (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 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的内涵是什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4.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 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路实做人。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1.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2)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8、,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3)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2.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有哪些? 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 新的特点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 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3.我国为什么要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2)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 源、环境的压力,有力

9、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9 4.我国为什么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1)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2)我国实施“全面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 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5.我国的资源现状有哪些特点? (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 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6.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环境? (1)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

10、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3)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7.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 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 元中的致、“纷乱”中的有序。 (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

11、然规律。 8.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 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9.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 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 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 10 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 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