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25171 上传时间:2021-07-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目标:知识: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能力:1通过观察蚯蚓的外形和运动,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及对哺乳类动物特征的归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和保护小动物的情感。2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分析: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这一节的重点。

2、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那么陆地生活的动物又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的呢?教材通过举例说明陆生动物在皮肤覆盖物、运动器官、呼吸、感官等方面的适应性特征。教学难点分析:1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外形和运动实验。蚯蚓可以买到也可以动员学生自己找,但蚯蚓不好养,尤其几个班连续做实验蚯蚓到后来就不活跃了,影响实验效果。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尤其是女生,真正动手观察蚯蚓的外形和运动。2体温恒定对于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意义。学生通常会认为,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环境改变而改变,多好啊。实则不然,这样变温动物受环境影响很大,而恒温动物体温恒定不受环境影响,有利于恒温动物的生存。教学策略:本节课通过比较、

3、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水域环境和陆地环境的比较、兔的牙齿和狼的牙齿的比较、兔的内部结构与人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了解陆生动物的适应性特征。实验“饲养和观察蚯蚓”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蚯蚓与穴居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本节课需要3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课本中提到的蚯蚓和家兔是我国农村普通常见的动物。在课前安排同学或课外小组观察蚯蚓、家兔的生活习性,以便学生课前得到一些感性的认识。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尝试使用不同的地面材料来观察蚯蚓的运动。教学过程:(第1课时)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说明3分

4、钟复习提问鱼有哪些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思考回答3分钟导入我们身边的动物中除了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外大部分都是生活在陆地上,请大家举例并说出我们身边的动物名称,说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思考,积极回答。5分钟认识陆地生活的动物下面我们再来看几张图片,图片中有我们生活中不常见的一些动物,它们又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能够在各自的环境中自在地生活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察并说出图片中陆地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以及它们生活和运动方式。30分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

5、问: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提问:陆地动物又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这样的环境相适应呢?鼓励学生列举实例,分析讨论,归纳概括。边归纳边在黑板上板书。板书: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 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 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的运动器官;3. 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4. 普遍具备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分组讨论、总结得出: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缺少水中的浮力;陆地环境中有气态的氧;陆地环境复杂多变分小组观察P13图、讨论、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陆地动物一般

6、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例如,爬行动物体表一般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等;陆地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的运动器官,适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缘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于觅食和御敌;陆地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陆地动物还普遍具备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各小组推荐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可以在黑板上画图或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等。4分钟布置找蚯蚓下一节课我们到实验室做观察蚯蚓的实验,而实验材料由大家自己到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寻找,希望各个小组尽快找到蚯蚓并饲养起来。你们说在什么样的地方容易找到蚯蚓呢?找到后怎样养起来

7、?回答第2课时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说明5分钟引言:蚯蚓是我们身边常见的陆生动物,课前组织同学进行了饲养。请同学描述一下采集蚯蚓的环境和如何才能养好蚯蚓。板书:1、生活环境:富含有腐殖质的湿润土壤2、食物: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质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及如何养好蚯蚓的方法。20分钟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蚯蚓:幻灯片出示观察指导,下发观察提纲(每人一份)附后。根据实验观察,请同学们讨论(以下内容提前写在实验室的黑板上):1蚯蚓有哪些适应土壤穴居生活的特征?2实验结束后,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蚯蚓?3如果在观察中发现其它问题,欢迎提出大家一起讨论。根据观察指导进行实验,下课前完成观察提纲中

8、的问题。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15分钟拓展学习讲述:蚯蚓的身体分成很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这样的动物在动物分类上称为环节动物。课本中还提到了海边泥沙中的沙蚕、水中生活的水蛭,它们都是环节动物。请大家看书上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板书: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5分钟总结小结本节实验课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表扬善待蚯蚓的小组。布置调查作业:调查和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附1:观察指导1观察蚯蚓的体色和体形、体节,为什么属于环节动物

9、?2如何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用放大镜观察口和肛门。3如何区别蚯蚓身体的背面和腹面?4用手指在蚯蚓的体表轻轻触摸,有什么感觉?来回抚摸,又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为什么?用放大镜观察,在一些体节上是否可以看到许多突起的细刺“刚毛”5活蚯蚓分别放在玻璃板、硬纸板或土壤上,(注意随时用浸过水的棉球轻触其体表,为什么?)哪种表面比较适合蚯蚓的移动?为什么?6用手指或玻璃棒轻轻触动蚯蚓的前端、后端和中间,观察它分别有什么反应?7把浸过醋的棉球分别放在蚯蚓的前端附近、后端附近和体壁观察它分别有什么反应,思考: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有什么特点?8再把蚯蚓放在阴暗的纸盒里,用聚光小电筒分别照射其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央,

10、观察有什么反应?附2:观察提纲1体形的观察:蚯蚓的身体呈_色、_形,由许多_状的体节组成。有肉质唇的一端为身体_端,另一端为_端。2体表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腹面每个体节的中央。用手触摸蚯蚓的身体表面。蚯蚓的体表(干燥、湿润),感觉(光滑、粗糙),原因是有(刚毛、纤毛)的存在。3环带的观察:环带位于身体的(前、后)部,颜色较(深、浅),质地(光滑、粗糙)。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有节体节。4把活蚯蚓放在一张粗糙的纸上,观察其运动。蚯蚓向前运动时,身体(前、后)固定,身体(前、后)变(粗、细),向前伸长,然后身体的(前、后)固定,身体的(前、后)变(粗、细),后部向前移动。蚯蚓运动的速度较(快、慢)

11、,(有、无)声音。5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其运动情况。蚯蚓(能、不能)向前运动,速度(较快、较慢)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你认为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探讨?或者提出你对实验的改进方法。(第3课时)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说明1分钟导入上节课学习了陆上生活的环节动物蚯蚓,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陆上众多的高等动物:哺乳动物。常见的哺乳动物很多,我们以家兔为例学习。听课30分钟探究学习家兔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下发观察提纲)播放视频:哺乳动物兔问:1、冰天雪地之中,兔子难道不怕冷吗?2、其前后肢的长度是一样的吗?鼓励学生推测想像兔的前后肢与运动方式的关系。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图片,思考牙齿的

12、不同与食性的关系,分析原因。观察兔的内部结构挂图(与人体的内部结构图进行对比,如心脏的位置和结构,消化道等,进而推测兔与人的食性不同及分类地位关系)。想一想;体温恒定对于动物适应陆地环境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观看视频,描述兔的外部特征。思考兔毛的作用;分析得出兔的后肢长于前端易于跳跃。观看图片,思考、分析、回答问题。完成观察提纲。思考回答视频:哺乳动物兔(请使用人教教参配套光盘)10分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播放视频:动物栖息地的保护问:我们和各种动物在地球这个大环境中一同生存,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们。但人类的活动使有些动物的栖息地遭到了破坏,威胁到它们的生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

13、陆地生活的这些动物呢?希望大家在实际行动上能做到关爱动物、保护环境。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分析出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答:建立自然保护区;健全法律;加强保护宣传视频:动物栖息地的保护(请使用人教教参配套光盘)4分钟复习巩固一起做书后练习题。(答案见教参)做练习附:观察提纲1体表的观察:家兔体表被_,分为_和_两种。_主要具有保护作用,_主要具有保温作用。2身体各部分的观察:家兔的耳廓较(长、短),家兔的耳能朝着声波方向转动,利于_声波。家兔的颈部(能、不能)自由转动,颈部的活动特点与其_生活相适应。家兔的躯干部(能、不能)屈伸自如,家兔躯干部活动特点与其_运动相适应。家兔的前肢(

14、短小、粗大),后肢(强大、弱小),家兔的四肢特点与_运动方式相适应。家兔的尾(粗长、短小)。板书设计:第一章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一、陆地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1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的运动器官;3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4普遍具备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二、观察蚯蚓1生活环境:富含有腐殖质的湿润土壤2食物: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质3运动:肌肉和刚毛4呼吸:湿润的体壁内丰富的毛细血管三、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四、家兔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五、哺乳动物的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课后反思:蚯蚓和家兔是学

15、生生活中常见的陆地动物,其分别在陆地的不同环境中生存,各地都有,很多同学都捉过蚯蚓、养过家兔,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对这两种动物并不陌生。正因如此,我们的部分课堂知识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饲养和观察在课下学习到,在有限的课上时间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在日常的饲养中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生物体的结构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所以在课前的饲养实践是非常的重要的,老师一定要组织同学去做,它是课堂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另外我有一个想法其他老师看看是否可行:肉食性哺乳动物和草食性哺乳动物牙齿的区别在课堂上只使用图片来讲解似乎有些欠缺,而生活中这两类动物还是可以见到及食用到的。我们教师何不平时留心找来狗或猫及兔的头骨制成骨骼标本,这样讲课时拿来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