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菜用薯尖栽培技术.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34080 上传时间:2021-07-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流域菜用薯尖栽培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长江流域菜用薯尖栽培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长江流域菜用薯尖栽培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长江流域菜用薯尖栽培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长江流域菜用薯尖栽培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江流域菜用薯尖栽培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流域菜用薯尖栽培技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长江流域菜用薯尖栽培技术 甘薯又名红薯、红苕、红芋等, 原产美洲, 为旋花科甘薯属蔓生草本植物。其主要作粮食、饲料和加工原料用, 我国很多地方都有食用甘薯叶或叶柄的传统习惯。 菜用薯尖, 又称菜用甘薯、叶用甘薯、薯尖、苕尖等, 以幼嫩的茎叶供食,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等, 且口感鲜嫩滑爽, 无苦涩味、适口性好, 既可炒食又可凉拌, 深受消费者青睐。据报道, 甘薯叶还含有类似雌性激素物质、黏液蛋白、果胶等, 能保持皮肤细腻、延缓衰老, 对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有较好功效, 医学界将其列为抗癌蔬菜, 国际上有“长寿食品”、“蔬菜皇后”的美誉。1 品种类型近年来, 国内许多单位开展了菜

2、用薯尖相关的育种研究, 选育出很多腋芽萌发及再生能力强、茎叶光滑无茸毛、脆嫩度好、含纤维少、肉质嫩滑、味甜无苦涩味、植株生长旺盛、产量高的菜用薯尖专用品种, 如鄂菜薯1号、鄂薯10号、湘菜薯1号、福薯7-6、福菜薯18号、福菜薯22号、广菜薯3号、浙薯726、台农71、泉薯830等。其中鄂薯10号、福菜薯18号等在湖北各地栽培普遍。(1) 鄂薯10号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株型半直立, 萌芽性好, 分枝中等;叶片心形带齿, 叶片、叶柄和茎秆皆为淡绿或绿色;块根长圆柱形, 皮色淡红;叶面无茸毛, 烫煮后仍保持翠绿或深绿, 香味浓郁, 无苦涩异味, 有滑腻感;食味优;抗茎线虫病和蔓割病

3、, 感根腐病。(2) 福菜薯18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萌芽性好, 短蔓;叶心带齿形, 顶叶、成叶、叶脉、叶柄、茎蔓均为绿色;薯块下膨纺锤形, 黄皮淡黄肉, 结薯习性一般;茎尖食味较好;耐湿耐水肥;抗蔓割病, 中抗根腐病、茎线虫病, 感黑斑病。2 栽培特性耐高温高湿, 喜光耐旱, 喜温怕冷, 适宜茎叶旺盛生长的温度是2528, 15以下生长缓慢, 10以下生长停止, 遇霜茎叶枯死。再生能力较强, 病虫害少, 适应性广, 在无霜期内生长, 一般薯苗栽植2530 d后即可开始采摘嫩梢, 每710 d可采1次, 生长期长, 产量高。3 栽培季节长江流域菜用薯尖露地生产一般断霜前后 (3月中

4、下旬) 扦插, 4月春暖后陆续收获上市, 可一直采收到早霜前后 (10月中下旬) .近年来, 利用大棚等保护地栽培, 可实现周年供应。大棚菜用薯尖栽培从2月底到10月初可随时扦插栽培, 10月底覆盖大棚膜、11月底大棚内加盖小拱棚, 覆盖前期中午前后适当通风排湿, 12月初开始保温防寒为主, 确保种苗顺利越冬, 连栋大棚冬季仍可采收上市, 普通大棚从翌年2月下旬至11月下旬可陆续采幼嫩薯尖上市。4 繁殖方式菜用薯尖 (甘薯) 为异花授粉作物, 生产上多用薯块、茎蔓、叶片 (带叶柄) 等进行无性繁殖, 用种子繁殖后代性状不一致, 产量低, 商品品质受影响。(1) 薯块繁殖为大田生产常采用的繁殖方

5、式, 利用块根周皮下的不定芽原基萌发成苗, 将萌发的幼苗掰下栽插于育苗圃中生长, 再从育苗圃中剪取叶片 (带叶柄) 栽插于大田。菜用薯尖也多用此法繁殖优良种苗或引种栽培。(2) 扦插繁殖可直接在生产田剪嫩梢或带叶柄叶片插植或在越冬棚内剪苗栽插于大田, 长江流域多采用此繁殖方式, 操作简单, 可经济利用土地, 节省用工。但每隔23 a需用薯块繁殖育苗1次, 以复壮种苗, 避免长期使用大田剪苗栽插而导致种性退化、生长缓慢、产量降低、品质变劣。5 工厂化育苗由于冬季经常遭遇寒潮、雨雪、霜冻等, 大棚内薯尖越冬时管理不当常遭遇低温为害, 大面积死亡, 影响翌年种苗质量和菜用薯尖生产供应。利用温室进行菜

6、用薯尖的工厂化育苗, 可提供适宜的温湿度环境。该育苗方法育苗时间较短 (2030 d) 、成苗率高, 可有效解决种苗越冬期间低温导致的冻害问题。(1) 扦插准备准备好育苗专用基质, 扦插前, 草炭、蛭石、珍珠岩按111 (V/V) 的比例混合, 每1 m基质再添加2030 kg腐熟商品有机肥, 混合均匀后用甲霜.锰锌溶液消毒, 充分润湿后装填于50孔或72孔穴盘中备用。(2) 扦插技术在越冬留种圃, 将菜用薯尖的主枝或侧枝切下, 插入专用基质中生根, 剪取长1015 cm、具45节的嫩梢, 剪取部位以靠近茎节为好, 斜插入准备好的穴盘基质内。(3) 苗期管理扦插后3 d内, 在穴盘上支微棚覆盖

7、一层薄膜或用无纺布直接覆盖保温保湿, 确保温度不超过30, 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 晴天中午还需遮光, 避免强光造成插穗萎蔫。扦插后35 d, 揭开直接覆盖的薄膜或无纺布, 通风降湿, 避免病菌孳生, 晴天中午前后还需遮光。扦插5 d后, 菜用薯尖种苗基本成活, 可恢复日常管理。菜用薯尖喜肥水, 应保持穴盘内的基质润湿。每周浇1次三元复合肥 (15-15-15) 500倍液。菜用薯尖种苗生长要求较高温度, 一般1830, 随着温度升高, 菜用薯尖种苗生长越快, 温度高于30后, 则生长缓慢, 且纤维增多, 不堪食用。(4) 扦插扩繁菜用薯尖从扦插到成苗, 一般2030 d可完成, 10月底1

8、1月初 (初霜前) 开始种苗扦插, 以保留母本, 到翌年2月下旬方可在大棚内栽植。扦插培育成的有34片新叶的菜用薯尖种苗也可作母本, 用于进一步扦插扩繁。实际生产中, 一般第1次扦插时, 只扦插少部分, 用于保存母本, 此后进行多次再扦插扩繁。(5) 低温炼苗大棚生产菜用薯尖的种苗一般在2月底3月初长至45片新叶时定植。定植前一周左右, 应通过加强通风、降低温度等措施炼苗。6 大棚周年栽培整地施基肥:菜用薯尖适应性较强, 可各种土壤中栽培, 但高产栽培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排灌方便的地块。定植前将田块深翻耙碎, 结合整地每667 m施腐熟商品有机肥1 0002 000 kg、三元复

9、合肥4050 kg, 土肥混匀后整平畦面, 作深沟高畦。为方便采摘, 畦面宽 (连沟) 应控制在1.21.5 m, 沟深0.2 m.(1) 合理密植长江流域大棚菜用薯尖从2月底至10月初均可移苗栽植, 具体栽植时间根据茬口灵活安排。定植行距0.3 m, 株距0.2 m, 667 m定植1.3万1.5万株, 薯菜兼用的则控制在0.4万0.5万株。(2) 定植缓苗早春低温季节应选择冷尾暖头的晴天上午定植, 浇足定根水, 保持土壤润湿, 并在大棚内及时加盖小拱棚保温防寒, 促根早发快发, 利于缓苗, 若晴天中午棚内温度高于30, 应适当揭开棚膜通风降温。夏季高温季节则应选择阴天或晴天的下午定植, 定

10、植后浇足定根水, 搭小拱棚或者直接在大棚上覆盖遮阳网遮阳降温, 以利成活。(3) 肥水管理菜用薯尖喜大肥大水, 应保持土壤湿润, 最好采用微喷灌方式节水灌溉, 多雨季节还要注意及时清沟排渍, 防止病虫害孳生蔓延。追肥应以腐熟有机肥和速效氮肥为主, 缓苗后667 m可用500倍腐熟稀薄有机液肥或尿素5 kg提苗;采收期间, 每采摘1次, 可结合中耕除草修剪追肥1次, 667 m追施腐熟商品有机肥200 kg或三元复合肥10 kg, 注意要待切口干后再追施肥水。菜用薯尖周年栽培过程中, 有条件的可以采用肥水一体化技术追施肥水, 即在田间安装喷灌设施, 把沼液、水溶性肥用水稀释后早晚喷施, 既可大大

11、节约人工, 又可提高菜用薯尖商品性和食用品质。(5) 及时采收茎蔓扦插成活后, 待长出45片新叶时可摘心以促发分枝, 一般约12 d可长出35根新枝。及时采摘5叶1心、约15 cm长的鲜嫩薯尖上市, 注意应在早晨露水未干前采摘, 此时采摘的薯尖商品性和品质最佳, 之后每隔约12 d采摘1次。采后适当修剪, 剪除底部多余弱小茎蔓和老残茎叶, 只保留34个节位的健壮腋芽和基部长出的健壮新梢, 改善株间通风透光, 修剪后及时将残枝败叶清出大棚处理。菜用薯尖再生能力强, 生长或恢复生长快, 栽植15 d即可采摘, 610月生产每7 d左右可采1次, 按每667 m每次采600 kg, 年可采收茎尖及嫩

12、叶5 00010 000 kg.7 安全越冬技术(1) 大棚母苗越冬湖北地区需要采用三膜 (地膜、小拱棚膜和大棚膜) 覆盖或在工厂化育苗的温室才能安全保苗越冬。(2) 薯块窖藏越冬建立优良品种复壮留种田, 不采摘薯尖, 像普通甘薯那样生产薯块。在霜前挖取薯块并晾晒23 d, 放入地窖内用稻草或麦秆垫底, 分层存放, 定期检查, 及时拣出腐烂薯块, 至翌年春天发芽育苗扦插扩繁。8 病虫害防治长江流域菜用薯尖主要病害有灰霉病、菌核病、花叶病及薯块黑斑病, 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甘薯天蛾 (旋花天蛾) 、甜菜夜蛾 (贪夜蛾) 、甘薯麦蛾 (甘薯卷叶蛾) 和蜗牛等。(1) 菜用薯尖灰霉病应及时通风降湿,

13、 合理施用肥料, 增强植株抗性, 发病初期喷洒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多霉威6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800倍液, 每667 m用量45 kg, 每隔710 d喷1次, 交替使用, 连续防治23次。(2) 菜用薯尖菌核病应避免偏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 及时清除病残株及下部病叶;发病初期, 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 每隔710 d喷施1次, 连续23次。(3) 菜用薯尖花叶病推荐用脱毒种薯, 苗期应加强苗床检查, 发现病苗, 连同薯块一起剔除, 大田发现病株, 立即拔除,

14、避免传染, 同时注意消灭传毒媒介如蚜虫等;发病初期用20%病毒灵600800倍液、5%菌毒清500倍液、2%宁南霉素500倍液或20%吗啉胍.乙铜500倍液喷雾, 57 d喷1次, 连防23次。(4) 薯块黑斑病选用抗病品种, 建立无病留种圃, 对发病严重地块, 实行2 a以上轮作, 做好种薯贮藏工作, 薯窖温度应控制在1014, 相对湿度在80%90%.还可用5154温水浸泡种薯10 min, 或用50%代森铵200300倍液浸苗23 min等消毒。(5) 菜用薯尖虫害可用0.5%印楝素乳油8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800倍液或20%苏云金杆菌500倍液喷雾防治, 间隔7 d喷1次,

15、连喷23次。参考文献1郑庆伟。甘薯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农药市场信息, 2017 (21) :58-59.2骆海波。设施大棚薯尖-藜蒿高效栽培技术J.农村百事通, 2016 (14) :29-30.3梅再胜, 曹庆华, 李悠波, 等。鄂菜薯1号薯藤越冬留种极早熟高产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 2016 (13) :34-36.4林建群。福薯18号帝王菜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 2016 (9) :89, 91.5许泳清, 李国良, 邱思鑫, 等。直立紧凑型叶菜甘薯新品种福菜薯22的选育J.福建农业学报, 2016, 31 (7) :704-707.6古松。长江流域保护地叶用薯尖周年栽培技术J.

16、农村百事通, 2016 (5) :30-31.7梁欢, 李爱成, 李其友, 等。叶用薯尖工厂化育苗技术J.长江蔬菜, 2015 (24) :16.8肖利贞。绿色甘薯病虫害防治技术J.乡村科技, 2015 (12) :9.9李国强。甘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14, (3) :28-29.10周宇宁, 王慧。红薯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13 (3) :10-11.11易九红。几种茎尖叶用型甘薯新品种J.湖南农业, 2013 (3) :13.12朱秋珍, 张国忠, 张楚龙, 等。武汉市汉南区蔬菜种植模式及效益分析J.长江蔬菜, 2013 (3) :33-35.13张红英。甘薯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 2008 (4) :26.14朱天文。菜用甘薯的特性、配套栽培和加工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4, 32 (6) :1 176-1 1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