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 (2).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72024 上传时间:2021-07-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雾凇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雾凇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雾凇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雾凇 (2).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雾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清雾凇形成的过程。2.感受作者的文字美,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腻。3.有顺序、有条理、细腻描写雾气消散的过程。教学重点:感受作者文字美,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腻。教学难点:细致观察,将雾气消散的过程写细腻。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一起读课题。再读一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看到了怎样的雾凇? 3.你能赞美一下雾凇吗?指名说二、学习第一、三自然段 1.作者最后,也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赞叹,他是怎样赞叹的呢? 指名说。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谁来帮我读好这句话!情不自禁的再试试。 2.可不仅是作者和我们在赞美雾凇,全

2、国人民都在为它赞叹!看,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指名读,你是怎样理解“奇观”的? 3.自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吉林雾凇是一大奇观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琼枝玉树 颜色美缀满,十里长堤 场面壮千姿百态 姿态多 4.谁来帮我读好这两段话。 5.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寒气吹拂,雾气缭绕,好像不能看出什么?我们将这四个词去掉好不好? 指名说。扣住“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体会天气寒冷!比较“寒风吹拂”和“寒风刺骨”,体会“雾气缭绕”感受对这美景的喜爱! 6.作者是如此喜爱吉林的雾凇奇观,难怪他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述):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7

3、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吉林的雾凇奇观吧!出示图片。 8.何老师刚才也看了吉林雾凇的美景,情不自禁地也想要赞叹一下了。出示:吉林雾凇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 思考:谁更好?为什么?(1) 生自由说。(2) 你从这句话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3) 抓住比较,体会诗句结尾是否首尾呼应。(4) 扣住“千树万树”体会场面壮,姿态多,扣住“梨花”体会颜色美。这些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引述“奇观”(板书)(5) 是啊!课文中引用一句话,既能让我们知道吉林雾凇是一大奇观与开头相呼应,又能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吉林雾凇的美景。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吧! 8.让我们一起赞美一下吉林雾凇吧!齐读。三、学习第二自然

4、段。 1雾凇的形成条件也很奇特。如此美丽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 指名说。出示 2.从这句话中,你知道雾凇形成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指名说。读好这句话。 3.吉林雾凇满足这两个条件了吗?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从哪里看出遇冷凝结,哪里看出水汽多的?(出示)找到关键词句,划下来。生自由表达。讲到“涌向”、“笼罩”、“淹没”时,比较学习,“每当夜幕降临,不管是江面上还是江畔,到处都是雾气”好不好?体会雾气是逐渐变化的,感受语言的准确。交流:补充,总是,每当,左右,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雾凇的形成过程也很奇特。出示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通过“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

5、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体会时间之长。通过“模糊”“镀上”“银线”“银条”“银松雪柳”感受变化之细微。总结:描写细腻。 5.指名读,齐读是的,雾凇就像是步履轻盈的仙子,悄然无声就降临到了人间,面对这上天送来的惊喜,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引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四、当堂训练.作者对雾凇形成的过程描写非常细腻,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这没有雾凇,不过每到秋冬季节就会下雾。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借用文中的词语,将雾气消散的过程写清楚。五、板书设计23.雾凇 场面壮 首尾呼应奇观 姿态多 表达准确 色泽美 描写细腻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想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解读文本

6、。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学生去思考,体会,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比较诗句的结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结尾和“吉林雾凇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哪个好,启发学生去思考,感受诗句在首尾呼应的基础上让我们更加感受到的易经美,图画美,以及发自内心的赞叹!通过比较“每当夜幕降临,不管是江面上还是江畔,到处都是雾气”和“涌向、笼罩、淹没”哪个好,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腻,以及观察的细致,感受语言文字之美。通过朗诵,体会雾凇形成的漫长,轻盈,梦幻。整个教学设计围绕着对奇观,从外形奇美,条件奇特,形成神奇三个角度去感受。 但是,上完课却发现了很多问题,一堂课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主线就不够明确。这篇文章值得一教的东西太多,如何取舍需要好好商榷!比较教学是一个好办法,但是,比较的难度也需要仔细考虑,四年级孩子对一些东西的感悟还不够,很难感悟到,最后很多东西都是出自教师之口,这又涉及到教师的引导之技巧了。深感经验不足之困。总之,一堂课上完,学习很多,也反省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