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说课稿陈海文.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382479 上传时间:2021-08-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乘法说课稿陈海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乘法说课稿陈海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乘法说课稿陈海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乘法说课稿陈海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乘法说课稿陈海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乘法说课稿陈海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法说课稿陈海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4节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本章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2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数负数、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能结合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对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化”的过程和提高数形结合、数学表示、语言表达、抽象与概括、类比等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在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学会有理数乘法的同时,感受类比和化归思想。3“有理数的乘法”是小学学习的乘法相比,区别就在于负数参与了运算.因此,探讨并理解积的符号规则是学习的难

2、点。本节课设计新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自身体验感悟的探究,以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的目标要求.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小学里学习的乘法的意义掌握得较好,也有了相反数、绝对值和有理数加法的知识基础,加之初一学生生性活泼、求知欲强,这些都是学习本课内容的有利条件.但由于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如和的理解须借助具体的实际背景来加深体验,这也成为本课探究讨论的重点和难点.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感知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形成过程。2、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3、使学生能利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探索、概括及应用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符号变化的理解和积的符号的确定四、教学教法分析1 教法分析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的教师是合作者、咨询者,起的是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究性教学的运行机制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有理数乘法,使数学生活化;在实践中“做”有理数乘法运算,使数学活动化;在游戏中“玩”有理数乘法,使数学趣味化;在情境中“问”,使有理数乘法,数学问题化,并通过五官并用,全身心参与,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4、,学生始终处于认识客观世界从而获得自身发展的主体地位,在“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学习情境中,知识结构被建构,数学思想方法被激活,创新意识被唤起。2 学法分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水平有三种:其一是记忆水平,对应的学习方式是记忆性学习方式;其二是理解水平,对应的学习方式是理解性学习方式;其三是思维水平,对应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关注的是“三维”目标,它要求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思维水平,因此,新课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是学生的探索、研究,是以学生为主体,能动地多侧面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能力。3 教学媒体

5、设计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对学习中,难以理解的难点,通过形象、生动、色彩艳明,形式活泼的课件,帮助学生从感观入手,再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难点,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五、教学过程分析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图1,一只蜗牛沿直线a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a上点O处。(1)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2)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3)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4)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

6、什么位置?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同时为学生研究乘法法则创设探索的情境。2.讨论研究,解决问题为了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了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1)3分钟后,蜗牛应在直线a上点O右边6cm处(图2),这样可以表示为:(+2)(+3)=+6 (2) 3分钟后,蜗牛应在直线a上点O左边6cm处(图3),这样可以表示为:(-2)(+3)=-6 (3) 3分钟前,蜗牛应在直线a上点O左边6cm处(图4),这样可以表示为:(+2)(-3)=-6 (4) 3分钟前,蜗牛应

7、在直线a上点O右边6cm处(图5),这样可以表示为:(-2)(-3)=+6 设计意图,在前两个学段,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已经熟悉:如果知道速度,时间,就可以用“速度时间”求出路程,如果再知道运动的起点,运动的方向,就可以确定运动一段时间后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指出,如果把时间区分为现在前与现在后,速度时间就可以表示一段时间前与一段时间后的位置。另一方面,这个位置借助数轴容易确定,从而写出相应的算式。培养学生的数学表示能力,增强“三种”语言相互转换的意识,感受模型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3.归纳特点,引出法则观察式,根据你对有理数乘法的思考,总结填空:正数乘正数积为 数;负数乘正数积为 数

8、;正数乘负数积为 数;负数乘负数积为 数;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 。然后再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为什么说任何数同0 相乘都得0?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想一想,速度等于0 或时间等于0 各表示什么意义?速度为0,表示原地不动;时间为0,表示没有运动。因此,不论速度等于0 还是时间等于0,结果蜗牛仍是在原处。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可以看成是与以前学过的乘法一样的,学生容易理解。在第二个问题中,结合有理数加法时的讲法,向右为正,向左为负。不难得出负数与正数相乘的结果,第三个问题是关键,在这个问题中,娱乐对于时间规定了在前为负,有了这个规定,就

9、可以得出正数与负数相乘的结果.继续第三个问题中的思路,就得到有理数乘法中最重要的一个结果,负数与负数相乘,得正数,即负负得正。综合以上情况,即可探究得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培养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感受归纳方法和化归思想。4 指导应用,范例精析课堂练习第一组:判断下列运算结果的符号 5(3); (3)3; (2)(7); (0.5)(0.7);设计意图:强调有理数乘法与非负有理数乘法的区别与联系,运算时必须先“定号”后“计算”。例1 计算: (1) (4)5 (异号得负, 45 ); (2) (9)6 (异号得负, 96 ); (3) 3 (-4)(异号得负,34) (4)(-3)(-4)(同号得正

10、,34)设计意图:有理数乘法按照法则应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是确定符号,第二步是计算绝对值。学习练习:P39.1 设计意图:巩固法则,熟练计算步骤。思考 (1) 若a0,b0,则ab 0。(2)若ab0,则a、b应满足什么条件?例2: 思考:数的倒数是什么? 设计意图:总结: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从倒数的定义出发,因为没有一个数与0相乘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让学生感受到,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形成,考虑了数学本身的继承与发展,保持了运算律,扩大了运算中数的范围。学生练习:P39.3设计意图:区分互为倒数与互为相反数的区别。相反数符号相反,绝对值相同。倒数符号相同,绝对值相乘为1.例

11、3 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千米,气温的变化量为-6,攀登3千米后,气温有什么变化?解:(-6)3=-18答:气温下降18。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抽象乘法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原则。也为列方程列代数式作准备。练习P39.2 5小结归纳 学生归纳:1.有理数乘法的意义。2.有理数乘法的法则。教师总结: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出发,讨论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1、本课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现实问题数学表示(符号表示和图形表示)运算法则乘法运算现实问题。 2、本课所用的主要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到

12、一般和一般到特殊的思想;分类思想;归纳方法和化归思想等。 3、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新旧知识有着内在联系,数与形有密切的关系,数学与现实世界也有密切联系;学习需要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结合;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可以相互转化;看到实际问题要善于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去解决,看到数学式子要善于赋予它一定的意义。4.讲数学历史知识和小故事。关于“同号得正,异号得负”还有一种解释。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在我国使用负数之后,阿拉伯人也发明了“+”、“-”号。阿拉伯人在发明“+”、“-”号时,是把正号当作朋友,负号当作敌人来考虑的。当时对“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的解释分别是:朋友的朋友还是

13、朋友,敌人的敌人也是朋友;而朋友的敌人和敌人的朋友则都是敌人。 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本课所用的思想方法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新的感悟。数学小故事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乘法法则的意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6 布置作业选作:P47习题1、4第1、2、3题(1) 如果a-2+b+1=0, 求ab+a的值。abc0(2)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ac 0; (b+c)a 0;思考:P48 观察与猜想设计意图:为了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把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板书设计:投影区(2)(3)=6(2)(3)=6(2)(3)=

14、6(2)(3)=61.4有理数的乘法(一)(1)(-3)(-9)=+27;(同号得正,39)(2)(-2)4=-8(异号得负, 24 )(3)(-)(-2)=1有有理数乘法按照法则应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是确定符号,第二步是计算绝对值。教学设计:数学教学应当是一个“以知识教学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个性教养为肯綮”的三维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的均衡发展。这里关键是把数学教学恢复为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的火热思考,其中:设计一个“好的初始问题”是恢复思考的条件,让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是恢复思考的前提,设置管理性问题、实施有效点拨、运用激励性评价等是恢复

15、思考的根本保证。 80年代初期,上这节课时呈现的方式是:(1)已知(+3)(+2)=(+6),猜一猜:(3)(+2)=?,(+3)(2)=?,(3)(2)=?;(2)给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3)解释与应用乘法法则(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变式训练)。这种方法虽简单、快捷,可以省出时间用于练习,但学生主要经历的是“接受、模仿与记忆”的学习过程。显然,这种记忆性学习方式,学生不可能达到思维水平,也无法实现“三维”目标。 90年代中期,上这节课时呈现的方式是:(1)创设情境得出:(+3)(+2)=(+6)和(3)(+2)=(6);(2)用推理的方法得出:(+3)(2)=(6)和(3)(2)=(+6);(3)

16、给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4)应用乘法法则。这种方法就是现在课本提供的方法,它体现了“数学是过程”的思想,但第二个环节理论要求高,学生很难自己得出结果,因此,它也未能使学生达到思维水平,最多是理解水平。 本设计把学习活动组织成数学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观察概括、抽象表示、诠释应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数与形的联系,在体验中领悟乘法法则的本质及三种语言的转换。尽管在处理(+3)(2)=(6)和(3)(2)=(+6)时,用了“距离=速度时间”的模型有点不科学,但学生感到自然、等式有意义。它渗透了蕴涵在知识之中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数学的基本策略,能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觉得这是关注过程,并且是数学过程的教学。以上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五部分来说明有理数乘法第一节的构思与设想。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和平街一中 陈海文 2007-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