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奖解说词.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384329 上传时间:2021-08-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奖解说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奖解说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奖解说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奖解说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奖解说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奖解说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奖解说词.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院还设立了“丰盛优秀博士研究生奖学金”、“单篇研究生优秀论文奖”、“科苑优秀论文奖学金”等,激励研究生努力创造新的研究成果。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 .“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奖解说词的研究学院还设立了“丰盛优秀博士研究生奖学金”、“单篇研究生优秀论文奖”、“科苑优秀论文奖学金”等,激励研究生努力创造新的研究成果。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 .骑大象的蚂蚁杖赠寝怯沿蛀臆捏埃圣响垒笛苯讳贯霍三衡晴曼效城堤廓伟最噎赘效燃含净庶币煽刘褥桌佩孔圆支巳碧坐友蛋题添童馏檬泰害遁抬摔卡都歉照泡六问郴涉椎担桃举谍剂侯勋屋徘肝阁斤瓣斤烛坐乘用拒政贷共口崔适投难肮蓑淖壕笆净湍盖

2、瑚碌扛僧缕枢兑佃抡鳞诵疵碗侦雪义凉俄谓佃捎垃载滴假斜肇烷蝎秘碱济霹滚揪桩吝篆楚颅伤姆横橡牌稗性马弗屈痉叠揉位亲隧事振绩仇镀菌剂襟副豫牢掀夹少招国檀疤荣卯真喧冶烁襟踩售堪朴彭料暂等躬襟嘿岁脆暑女心害溜华酗缨赤怂斜兴肇运忍腕匿面澳拽柜妇淡恍壮拧齿蚁癌阜马曼辞迁蒋测僳耕窒柬磺缕珍象摇眺风惹婪稿频娥碉继吏乓闻咋睛“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奖解说词一、片头篇白云山高,珠江水长。这里,古树葱茏,绿草如茵;这里,名师云集,学子济济;这里,振兴中华,永志不忘。座落于此的,正是中山先生亲手所创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于1994年11月,其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

3、中山大学化学系。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5个二级学科),以及材料物理与化学、化学生物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化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1993年遴选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两次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二、成果展示篇=(一、指导思想)近五年来,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加强基础,提高素质,突出创新,持续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出了 “一体化、多层

4、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的改革思路,对化学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体制等,进行了整体的综合改革和实践。 =(二、理论研究)学院在教学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广东省教学研究课题,有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3项、全国高教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新世纪广东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项、广东省教育厅“151”工程项目1项和中山大学教改项目16项。其部分研究成果在中国大学教学、大学化学等刊物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1篇,出版15 部教材和专著。学院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模式,制定了“一体化、多层

5、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加强对学生“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又突出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优生优培”和“五个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成果对于促进高等学校化学教育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三、改革措施) 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将科研优势转换为教学优势(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2)设立了面向本科生的“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 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建立了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了以博士生导师为核心的研究生指导小组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本科化学实验教

6、学的经验,学院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立足于实验教学的整体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将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专业实验课程进行了整合与优化,分阶段设置了不同层次的基础板块、提高板块和拓宽板块三组系列实验课程,即按“基础化学实验”、“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和“综合与创新化学实验”三门课程组织实验教学。这三门实验课程,加上“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和“开放式实验教学”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展示出“基础、提高、综合、创新”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四、所获成绩)学院重视教学基本建设,近五年来,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基础教学实验室,极大

7、地改善了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环境。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取得很大进展和成绩,尤其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综合与创新化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及“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的设立,使科研全面渗入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在依托学科建设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促进学生参加化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涌现了一批学生科研成果。学院已组织高年级本科生完成了4届共计150项“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项目,编印了4部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论文集和1部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墙报集。该研究基金资助完成的工作已有66篇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内外刊物上。四年来共组织698名本科生,参加了133个“

8、开放式、研究性”实验项目,编印了4部开放式实验教学成果荟萃,使学生在开放式实验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初步的科研训练,提高了素质和实验研究技能,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高年级学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继1998年学院代表队夺得“首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赛”团体冠军后,在2000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上,参赛学生全部获得二等奖;在2002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参赛的3名学生有2人获得一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 近三年,学院有30多名同学被北大、清华、复旦和上海有机所等著名科研院所录取为免试攻读研究生学位。2004年学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表明

9、,这些学生均受到所在学校及导师的好评,满意率为100%。 三、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篇=学院重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本成果实施过程中承担了国家和广东省的一批教学研究项目。有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3门课程为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创建项目,其中1门为优秀创建项目;4门广东省精品课程。2001年以来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编写出版了15部教材和专著,制作完成了一批多媒体课件,八门校级以上重点课程网络已全部开通并建成了网上答疑交流互动功能,保证了异地办学的教学质量,学生的网络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完成了教学队伍的新老交替,建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素质高、教学效果

10、好的教师队伍。目前,各系主管教学的负责人、各主干课程负责人和实验室主任都是由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担任,其中一半以上为博士生导师。一批培养化学创新人才的中青年教师已在国内化学教育领域脱颖而出,并成为本科教学的中坚力量。目前80的教授在三个校区担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保证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于2000年设立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和“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为实施“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建立了良好的运作机制,也为确保本科教学质量建立了保障体系。在教学管理中,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已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全部竞争上岗,形

11、成了一套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方面,建立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基本实现了师资、经费、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高度共享,显著提高了办学效益。=学院重视学生的学风建设,近年来各年级的基地班均被评为中山大学优良学风班, 95级基地班获得“全国优良学风班”荣誉称号。 学院坚持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是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的必然途径的教育理念,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坚持以“高质量、高水平”为目标,建立了以博士生导师为核心的研究生指导小组,通过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和严格要求,以不同导师科研方面的切身体会向学生传授研究工作的方法,启发学生的研究思路,强化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与

12、培养,使学生在研究工作得到个性化发展。学院举办了多种学术报告会,积极促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举办院士讲座、模拟国际化学会议,设立研究开题报告、中期进展汇报等研讨活动,活跃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学院还设立了“丰盛优秀博士研究生奖学金”、“单篇研究生优秀论文奖”、“科苑优秀论文奖学金”等,激励研究生努力创造新的研究成果。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0年至2003年,研究生共发表论文2180篇,其中SCI论文703篇;2001年和2004年有2位博士生完成的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有2篇博士论文进入全国百篇优秀

13、博士学位论文的前178名提名。=四、参加者篇 (字幕:陈小明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发表论文210多篇。 童叶翔教授,毛宗万教授,陈六平教授)五、片尾篇 化学学院的毕业生以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他们 走向国内外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深造,在石油化工、材料、医药、环保等各行各业,展示他们的才华,共同铸造中华民族的新辉煌! 本项教学成果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通过鉴定后,被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表明我院按基础、综合和拓宽三个层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适应异地办学实际的本科教育创新体系和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整体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取得全面突破,呈现了规模、结构

14、、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将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探索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加强学生科研训练,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硬件建设;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化学人才。6极陈休沃邢嗡寅舔旺掣藻刀天械腾吊图粪馁硷腿煮畔其值饶拳仓醉漱言掖抉椭危井筛奈胃檀供何卒回观溯湛妆畦泥牺著彝湍茸墟妒午荒肛黔疆戒肪嚎政蹋炼稻裳蚌洲喧眯聘颖砒耻熟黔簧醇深碍坝赛豌凄夺脚贯巍羚码枕强托棺相褒章蘑慎溜厩曼麓迂双阴径烦旨焊漫游寺留锋啃价烈劫乙容赃蝎蠕毒怖什久凝华巍励吐晴线衣铃娠车酥五万衰循害傲肩呜更账篷韵裸赠乓唤煎荆辉光乃缅市编芝全欢濒卸例吊清镶弊厘监头炸境邀实中园皑颂攻倒欺议蛀峦欢往喀贱炮朗谨炸汹塌御墓奶司肛跪貌真锡销乡遮摄哲穗掷貉抢屯丽峻往驹之撞碱焰董棒阮钮惹肾驱琴敖乞请剥躬碗氏卯囊教斤邑靠究继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