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的正确配方.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388130 上传时间:2021-08-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伏贴的正确配方.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三伏贴的正确配方 三伏天将至,每年到这个时候市民最关心的就是把握时机,在三伏天用三伏贴治疗自身的疾病,尤其是对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支气管炎、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用过一次三伏贴的市民都有这样的疑惑,觉得三伏贴确实是管用的,但却不知道三伏贴的确切配方是什么,为什么能起到这样好的效果?下面就请中医肺病专家姚儒省给市民解答疑惑。姚主任表示,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气血趋于体表,通过运用三伏贴,在配方中使用一些幸温发散药物,调动人体阳气,能够有效祛除身体疾病。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贴敷时机

2、: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

3、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药物组成: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4、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实施时间: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实施方法: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姚主任表示,就呼吸疾病来说,三伏贴主要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复感冒等,除此之外,三伏贴还对关节

5、疾病及一些妇科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最后,提醒广大市民,使用三伏贴治疗呼吸疾病切勿盲目跟风,自己买完自己贴,应该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检查,确定自己的体质,在医院进行贴敷,否则,很可能没有对症或者穴位不准确,不起作用或者产生严重的后遗症。 常见几种三伏贴的配方现在已进入三伏节气,正是三伏贴冬病夏治的时候,那么,三伏贴的配方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三伏贴的配方。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公丁、麻黄、肉桂、小茴香等。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

6、,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二、支气管哮喘三

7、伏贴配方。药物组成: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实施时间: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实施方法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三、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

8、、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四、咳喘灵膏药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苏合香、松脂粉、公丁香、冰片、川贝、北细辛、白介子、甘遂、等量药。功能:止咳祛痰、解痉平喘、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适用范围:对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哮喘、肺气肿、肺心病、易感冒。特点:贴敷穴位,起到针刺穴位引药透里,直达病灶。增强抗过敏,抗病毒功能。使

9、用方便,无毒副作用。贴敷本膏药不影响其它药物疗效。 有当即止咳平喘的功能。也有“冬病夏治”预防作用。 贴敷力强,四季适应疗效持久,有较好地近期与远期疗效。贴敷方法:将膏药放在能加热的(锅或壶)盖上面加热至软,挤压均匀,揭开贴在所需要的穴位上好可(忌火烤)。(洗澡可揭下,洗完后再照原位贴上)。前胸竖贴覆盖(膻中、华盖)穴位,后背横贴覆盖肺俞(双穴)、定喘(双穴)穴位。前后同时贴敷。药效可持续三至六日,连用三次为一疗程,一般一至三疗程可康复。五、哮喘饼天灸法三伏贴配方 。取穴 :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公丁香,生姜汁适量。治法:将前四味药共研成细末,使用时将药末加入鲜

10、姜汁调匀,做成六个药饼备用。于夏季三伏天进行敷贴,然后将药饼放于肺俞、百劳、膏肓六穴,外加胶布固定,约两小时,局部皮肤灼辣,发红而未起水泡时除去。每伏贴一次,三年为一个疗程。六、虚寒性便秘三伏贴配方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 ,肉桂3克 ,生姜汁少许。治法:前三味混合研为细末,与姜汁调和如泥膏,制成小圆饼三个。将药饼放于火上烘热。分别敷贴于穴上,外用绷布固定。药饼冷后再烘再贴。一般12-24小时气通便下即愈。揭药后局部出现水泡,紧需涂以紫药水,任其自行吸收。七、风湿性关节炎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威灵仙、防风、生川乌、草乌、马钱子、白芥子、黄芪、延胡索、甘遂、细

11、辛、肉桂各等量混合研为细末,加生姜汁调和。取穴:大杼、命门、身柱、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治法:将前上药共研成细末,使用时将药末加入鲜姜汁调匀备用。于夏季三伏天进行敷贴,然后将药饼放于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等穴,外加胶布固定,约两小时,局部皮肤灼辣,发红而未起水泡时除去。每伏贴一次,三年为一个疗程。特别说明:三伏贴贴敷的适应症主要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 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亦可贴敷。注:若三伏贴贴敷后有些许不良反应,请遵医嘱。【过敏体质禁用】此方由中华医杨医师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