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试题的拓展与总结.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99126 上传时间:2021-08-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化学试题的拓展与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化学试题的拓展与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化学试题的拓展与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化学试题的拓展与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化学试题的拓展与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化学试题的拓展与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化学试题的拓展与总结.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化学试题的拓展与总结(加上简介)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化学试题的编制难度和跨度都在日益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化学试题的挖掘,并加以总结。教师应当善于学习和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并且采取适宜的途径教授学生或是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掌握解题方法。本文通过几个实例浅谈化学试题的拓展与总结。1. 化学试题拓展与总结的意义1.1学生日常学习的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化学试题,包括课堂练习、课时作业以及试卷练习等。而高中化学典型的知识点的考察往往有着典型的题型,因此对于题型的联系与总结就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

2、学习成绩,更能帮助学生减轻学习难度,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1.2学生培优的需要对于一个班级来说,一定存在在化学学习上有着较为强烈的兴趣,或是学习基础内容相对较为轻松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为了更高层次地提升他们的化学素养,使之具备较为全面的化学知识系统,需要教师进行化学试题的拓展与总结,并且还可以将其与这部分学生直接联系,这样不仅有助与化学优生的形成,也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3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体现在化学课堂的把握、化学知识的贯通上,也体现在对化学试题的研究上以及化学命题能力上。因此,如何对已有的化学试题进行整合,并且加以总结,是教师专业素养成长的必经之路。

3、这对于化学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有着重要的意义。1.4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高中化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基础性与思维性。如何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更好地考察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化学试题所要面临的问题,因此,教师自身对于试题的拓展与总结就是从第一线开始做起,使试题与知识技能的考察更紧密地联系。2. 化学试题拓展与总结的方法2.1教师自主钻研教师自主钻研是教师对化学试题的拓展与总结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节知识,教师通过对习题的处理,可以从中发现本节内容的考点、主要的考查方式、如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内容达到相应的要求、一些要点题

4、型如何更加高效地解答等。还可以通过提前对习题试题的整合总结来调整课堂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的接受,提高课堂的启发性与实用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自主钻研时还应注意从多渠道地获得解题方法。2.2学科组教研学科组可以针对于一些重要的课题、重要的题型发挥集体的智慧,形成解决一些问题的一般思路,而针对一些个性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达到互补互助的效果。这不仅可以使教师对试题的总结更加科学,也会使教师对试题的深度有更深的挖掘。3. 化学试题的拓展与总结的实例3.1试题:烷烃分子可看成由CH3、CH2、和结构组成。我们将其中的碳原子分别称为伯、仲、叔、季碳原子,其不同类别的碳原子数目分别用n1、n2

5、、n3、n4表示。若n2=n3=n4=1时,该分子结构简式可能为 。该题解答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直接随意相连书写,容易出现重复或是遗漏某些可能的结构。而通过实际的解答发现,该题可以首先确定季、叔、仲碳原子的连接方式,最后补上伯碳原子即可,这样不仅快捷,而且准确全面。CH2、和分别为1个,则其可能的连接方式有、三种。再补上CH3即可得到三种结构、。在这样的基础上,对本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变式。如果某烷烃分子中n2=1、n3=2,则其可能的结构应该有几种呢?可以引导学生从刚才的分析可以总结此时应优先确定叔碳与仲碳的连接方式。因此可能的连接方式为或,再CH3补齐即可得到相应的两种结构。还可以再进一步

6、思考变化,若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5H11Cl,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CH3,两个CH2,一个,一个Cl。其可能的结构有几种?这实际上依然是首先确定碳的骨架,然后再补上CH3和Cl,注意由于此时甲基与氯原子的不同,从而存在着位置的异构现象。因此首先确定叔碳与仲碳的连接方式为:或,补上CH3和Cl之后,对应的有两种可能结构,也有两种结构,因此共有四种可能结构。对于这样一道题的拓展分析,不仅使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并且还巩固了碳架构型、等效氢、对称性等基础有机化学知识。在这道题的实际分析中,部分学生提出了替代法,用A代替季碳,B代替叔碳,C代替仲碳,因此,针对上面的变式训练,直接给出两种连接方

7、式:CBC与CCB,从而快速给出了答案,这也是对试题的拓展与总结中对学生能力的提升。3.2试题:25时,有c(CH3COOH)+c(CH3COO)= 0. 1 molL-1的一组醋酸、醋酸钠混合溶液,溶液中c(CH3COOH)、c(CH3COO)与pH 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pH=5. 5 的溶液中: c(CH3COOH)c(CH3COO)c(H)c(OH) B W 点所表示的溶液中: c(Na)+c(H)= c(CH3COOH)+c(OH) C pH = 3. 5 的溶液中: c(Na) +c(H) -c(OH) +c(CH3COOH)= 0.

8、 1molL-1 D 向W 点所表示的1. 0 L 溶液中通入0. 05 mol HCl 气体(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 c(H)= c(CH3COOH)+c(OH)简析:本题首先要判断出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哪种微粒的浓度。从曲线来看实线应为c(CH3COO),虚线为c(CH3COOH)。A.在pH=5. 5的溶液中不可能出c(CH3COOH)c(CH3COO)。B.W点表示溶液中:c(Na)c(H)=c(CH3COO)c(OH)正确,即为电荷守恒,而在W点又有c(CH3COOH)=c(CH3COO),故B正确。C.pH=3.5溶液中c(Na)c(H)=c(CH3COO)c(OH)再把题干中的c(C

9、H3COOH)c(CH3COO)=0.1 molL1代入即可。D.向W点所表示溶液中通入0.05molHCl气体,原有平衡被打破,建立起了新的平衡。溶液中电荷守恒关系为:c(Na)c(H)=c(CH3COO)c(OH)c(Cl);物料守恒关系为:2c(Na)=c(CH3COO)c(CH3COOH)=0.1 molL1 ,由此可知D错误。本题为2012年江苏卷的一道真题,本题将图像与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结合考察。落点在水解与电离平衡、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在实际地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分析时较为盲目,找不到合适的分析方法。就此,可以将图像进行简单地变化,得到右图,然后相应地编制一些

10、习题。如:向W点所示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0.05mol/L NaOH溶液,所得混合溶液中有:c(H)=c(OH)+c(CH3COOH)在X点有c(Na) +c(H) +c(OH) +c(CH3COOH)= 0. 1molL-1可求出此温度下CH3COOH的电离常数Ka=10-4.75在W点有c(Na)+c(OH)= c(CH3COO)+c(H)在X、Y、W三点均有c(H) c(OH)=Kw通过这样一道试题的练习,在巩固了离子浓度大小关系这一重要考点的同时,还拓展了学生对化学图像的分析能力,从题中找到所需信息的能力,如本题拓展的有关Ka的求解,可将其推广出更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对加深学生对平衡常数的

11、理解有着较好的作用,再如本题0.1 molL-1这个数字的应用与物料守恒、题干信息结合等。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可以较好地给出两种不同的方法回答拓展的几个问题。3.3试题:关于下列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移动影响的图像说法正确的是( )A.是其他条件一定时,反应速率随温度变化的图像,正反应Hp2简析:根据图像,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H0,A错误;根据图像反应实质是Fe33SCNFe(SCN)3,K和Cl不参加化学反应,KCl浓度增大不影响化学平衡,B错误;图像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先达到平衡,C正确;图像此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化学反应,改变压强不影响平衡状态

12、,即不影响A的转化率,且由于不断加入B,A的转化率增大,故D错误。该题是对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像的综合考察,较为全面地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图像,其中图像和图像相对于基本的图像难度稍大。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发现图像直接让学生分析,学生大多陷入一种困境,不知如何下手,但经过教师简单分析V正与V逆随T变化趋势的不同之后,学生能很快理解并作答。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些学生就图像如何绘制提出了疑问。这也给教师对试题的拓展与总结提供了契机。在搜集了较多信息与资料的前提下,对本题涉及的图像进行细致的可能性分析。如下左图是与题干相同的图像。简单分析即V逆相对于V正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故而该反应H0。但是为何会出现图像

13、所示的V正与V逆呢?在反复思考之后,分析该图像可能的获得方式为:向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生成物,不断升高温度,同时测反应速率,在T0之前,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主要的,此时V正小于V逆,在T0时刻恰好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但是随即升高温度,平衡被打破,此时温度影响为主要,V正V逆,平衡开始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是在这之后由于温度保持瞬时增大,故始终不再平衡。得到这样的结论之后再对该题进行分析,还可以用平衡移动的原理,即在T0之后,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而H0。对于右图,简单分析即为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此H0。但同样面临的问题是该图像是如何得到的呢?实际的可能性为:同

14、时存在着一系列(可编号为1、2、3)在T1温度下处于平衡状态的该反应,然后将编号1的实验组温度升高至T2,经过一定时间测V正与V逆的大小,此时V正V逆,反应未平衡。同时将编号2的实验组温度升高至T3,经过相同时间测V正与V逆的大小,此时V正V逆,反应未平衡,同理将编号3的实验组温度升高至T4,此时恰有V正=V逆,反应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由此可得分析该图像的两个思路,一是和原平衡相比,温度升高,反应在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而H0,二是在升高温度时,V正相对于V逆增大的幅度更大,因而H0。在对上述两个图像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将化学知识与化学原理逻辑化、科学化,更是将化学思维、化学思想渗透在化学试题当

15、中,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作为自然科学兼具实验和逻辑分析的特殊之美。同时,在此基础上,大胆将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和分析下面的变式练习。在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内,分别充入等量的N2和H2,在不同温度下发生反应N2(g)3H2(g)2NH3(g),则如何得到对应的图像,并尝试分析该图像上的平衡态以及该反应的焓变。通过前面的思维练习可知该图像的获得类似上面的第二种情况:采取一系列相同条件下的实验装置,经过相同时间测其中NH3%,因此该图抛物线图像的出现意味着随着温度升高,平衡向左移动,因此该反应H0。而在前半段,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温度高者速率快,因而NH3%会出现刚开始增大而后减小的变化。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随即能将下面两个图像结合具体的反应总结出一个规律。通过这几个较为复杂的图像的分析,最终达到分析、预测图像的目的。而也通过这样的试题的挖掘、思考,拓宽了思路,也扫清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惑,而对于化学优生来说,更是促使他们化学思维能力提升的很好的平台。4.化学试题拓展与总结的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