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热门题型.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435286 上传时间:2021-08-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热门题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诗鉴赏热门题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诗鉴赏热门题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诗鉴赏热门题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诗鉴赏热门题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热门题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热门题型.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诗鉴赏热门题型:边塞诗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在边塞军旅中形成一种类似“建安诗人”的写作环境。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从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2005年(重庆卷,王昌龄从军行)和2006年(天津卷,张籍凉州词)所选边塞诗的考查情况看,命题的着眼点主要落在对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虽然涉及的边塞诗不多,但作为古典诗歌中一朵

2、亮丽的奇葩,复习时不可等闲视之。经典链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重庆卷)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鉴赏点拔: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是歌颂边塞健儿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或是反映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风格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婉转。从该诗二、三句可以看出:本诗主要表现戍边将士浓郁而缠绵的思家之情。解答第一题,要把内容理解和情感表达结合起来。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翻出一曲曲“新声”,让人爱听又怕听,因为那“

3、听不尽”的曲调,总离不开“离别情”啊!欲是翻新琵琶语,欲是搅扰思乡情,鲜明的对照手法强化了“边愁”的深重。第二题从表达方式来设题。该诗前面叙事,最后以写景收束,描写出一幅悲凉而又壮阔的秋月高挂图,把戍边将士“不尽”的怀乡思绪融注在典型的意象中,意蕴丰富,引人联想,这就是创设意境,寓情于景。 参考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手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情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技法点睛边塞诗是特定时期的作品,赏析这类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

4、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抓住典型意象,以之作为切入点,无疑等于找到了解读的一把钥匙。上例中,作者选用了“秋月”,再结合“琵琶声”、“关山情”、“边愁”等关键词,诗歌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 二、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密切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上例从军行七首的作者是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他曾被贬为龙标尉,丰富的边塞生活激荡着他的诗情,使他成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各个视角

5、进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他把笔触深入到士卒的内心生活中去,开掘出征人戍士最普遍最真切的情思,使他的诗歌以深刻的内涵和饱满的热情,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结合有关作者的这些知识,对我们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是大有帮助的。 三、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四、体味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

6、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深刻体味,才可能准确领会边塞诗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要认真分析这些表达方式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上例从军行七首(其二)是缠绵婉转的,以对照的手法和寓情于景的方式写出了乡愁的浓重。提升演练阅读下面这诗词,然后回答问题。一、 出关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旆(p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

7、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军城早秋 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诗的后

8、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有何作用? 答: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

9、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三、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答:“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四、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

10、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五、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

11、的悲愤。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六、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

12、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附:边塞诗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唐)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北风卷地白草折,

13、胡天八月即飞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己亥岁感事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唐)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唐)李益塞下曲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宋)欧阳修渔家傲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宋)辛充疾鹧鸪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