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方法.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47687 上传时间:2021-08-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方法.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方法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1.分析人物形象:他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1)他是个 样的人,从“”(原文或概括事件)可以看出。(2)他是个 样的人,从“”可以看出。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的方法技巧:抓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的描写分析,抓住细节描写分析,抓住作者(或文中其他人物)对此人物的评价分析,在与周围人物的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三、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常见题型:1.本文的记叙顺序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某段为插入的一段内容,请分析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答题方

2、法:1. 顺叙的作用:使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印象鲜明。2.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印象深刻。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 内容,丰富人物形象(即表现了某人的 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即为下文 作铺垫),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四、记叙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感。2.第二人称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距离,好像在面对面交谈,便于直抒胸臆。3.第三人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注:1、2中的“便于直抒胸臆”需要联系文章指出所抒发的具体情感。五、记叙文的题目 1.题目的作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

3、行文线索。激发阅读兴趣,吸引读者。(一般用到,第三点根据情况判断选择) 2.某题目好在哪里?简明新颖,生动形象(看是否用了某种修辞),从上面中选择合适的答案。 3.题目的含义:表层含义(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基本意思,即本义)深层含义(和文章中心相关的比喻义,象征义)六、文章开头的作用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对上: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本身:渲染气氛;突出表现了对下: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七、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1、(总括)过渡,承上启下。2、(具体)内容上

4、、结构上作答该段本身表达了(有写作手法结合手法)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文章由转为(如由叙述转为抒情议论;由写物转为写人;由历史转为现实;由感性转为理性等)八、文章结尾段落的作用总结全文,呼应前文(开头),深化中心,点明题旨,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入深思。九、修辞手法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拟人:生动形象,活泼有趣,能表现作者(或人物)的某种思想感情(害怕、喜爱、憎恶);强调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人物的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排比:增强语气,强调某一事物的某一特征或某种感情,句式整齐;设问:引起注意,启发思考,激发读者共鸣或留下

5、鲜明的印象。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人物形象人物感情;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引用: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或文化内涵。2.答题格式:修辞作用写出了内容表现了人物形象(或思想情感)十、记叙文常用表达方式及作用。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1.人物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品质、情感;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渲染(烘托)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精神品质,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注意:结合原文内容选择作答。 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 4.按照描写人

6、物的角度,描写可分为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和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烘托主要人物的形象。十一、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点题、点明主旨、画龙点睛。十二、重要字、词、句(段)的理解1 词语含义手法+字面义语境义作用(情感)(紧扣主题作答)2 某一词能否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3 一句话中某几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原顺序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等一致,这些词是递进关系,这些词与上文后文相照应。)4 谈谈你对某句(段)的理解(把某些表意含蓄或用到修辞的词语换成表意直接明确的词语,再写出句段的含义及情

7、感)。 十三、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一个属概念,“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都是它的种概念,具体可作如下归类:(1)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3)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抑扬结合、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寓意、象征,还可包括修辞中的对比、讽刺夸张、衬托(正衬、反衬)。具体解释一些词语。象征:文章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为象征。象征体和被象征

8、体之间要有共性。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如白杨礼赞中以白杨树的挺拔、顽强、力求上进象征抗日军民的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意志。欲扬先抑:它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是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如白杨礼赞中写到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好女子”,这是抑;而后一转笔,说它是“伟丈夫”,这是扬。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

9、手法。其中“托”为借、假托的意思,文章往往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有差别的反面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如周敦颐爱莲说中用菊作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莲的高洁(高尚)品质。托物寓意:一般指借物表意、言外蕴旨的古文诗作的表达方法,往往令人读之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较之直抒胸臆者则别有一番韵致。总而言之,只要你能从深远的情志出发,选择与表情达意相切合的吟咏对象,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加以描绘,做到咏物

10、不即不离,既绘其形,又传其神,并以物喻人,使咏物与抒怀融为一体,那你运用托物寓意、言外蕴旨的技法就是成功的,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饶有韵致,耐人咀嚼。(4)结构手法: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等。议论文阅读知识及方法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论题)发表的见解和主张。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中心论点起统率全文的作用,分论点的作用是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特点: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表明确的判断;(3)不运用修辞和疑问句式。如何找中心论点:先看

11、标题,如果题目符合上述三点要求,那么题目往往就是中心论点;如果题目是个词语,那么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或行文中)找出作者对这个“词语”的看法,句式附和三点要求,这个句子就是中心论点。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道理论据包括名言、格言、谚语、公理、定理、公式等。题型:1、文章(某段)运用的是什么论据,作用是什么? 答题格式:事实论据,具体地证明了论点。 道理论据,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2、结合某段内容,为其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或补充道理论据)补充的事例要准确、有代表性,最好用名人事例(名言),人物事件一定准确,切忌张冠李戴

12、。格式:人物事件结果(很重要,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简短评价(即把事件、人物和论点联系起来的语句) 3、文章举了几个事例,是否重复多余?(某段的例子能否删除?)分析这几个事例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证明论点的,因为角度不同,所以不重复,不能删(例如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身份来证明观点,使论述更全面;与前后例子形成对比,从正/反面来证明观点,突出论点)。 4、文中两个例子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不能。这两个例子是按顺序排列的例如时间顺序、逻辑(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顺序、递进顺序。(2)不能,这两个例子与前文(或后文)的形成照应。(前文有一总领下文例子的段落,或者后文有一个总结前面例子的段落)

13、二、论证方法: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中运营的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题型:1、本文(某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道理论证:充分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使说理更有权威性、科学性。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论点,使论述通俗易懂。对比论证:突出了论点,使论点鲜明深刻。说明:“证明了论点”往往在例子(名言)前面(即 这一段的分论点),也可出现在段末,还可以从上下文段中找。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例:举例论证。例如某段举了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三、议论文的结构:一

14、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题型:1、某段与某段能否互换?为什么?不能。(1)是按顺序排列的。(2)与前文(或后文)的形成照应。(也可用于词与词的互换)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概括(或摘抄)分论点,分条(结合分值)进行回答。 3、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请简述全文/某段的论述思路)。 (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 文章第段直接(或由引出)提出中心论点“”,第段到第段举事例(或引用名言),从几个方面具体证明了论点,最后总结,再次强调。四、议论文开头讲故事的作用(或引名言的作用)1、 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或论题)。2、 作为事实论

15、据(或道理论据)证明作者的观点。3、 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五、议论文的语言:1、准确(严密):注意修饰性,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2、简洁(概括):叙事简明扼要,不枝不蔓。语法知识一指出下列复句的类型1、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2、阿炳常到无锡棚下街一带卖唱,因为这里商店、码头、渔船较多。( )3、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4、虽然他们自己再次被迫撤退,但英军的战斗力已濒于殆尽。( )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这是个选择复句。2、“我深信,花与树的完美,是来自于它们不会有丑陋低俗的意念

16、。”这是一个单句。3、“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梦想必须实现。”这是个条件复句。4、“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这是个并列复句。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个句子是递进复句)不认识这一点,学术的进步、提高就会收受到损害,因此,学术研究工作者也必须抱谨慎、认真的态度。(这个复句第一层为因果关系,第二层为并列关系)禁止吸烟。(这是一个非主谓句)走过学校的时候,我看见许多家长在校门外等候。(这个句子是单句,“走过学校的时候”在句中做状语)六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17、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以上是湖心亭看雪全文,选自_,作者是明末清初的_。2、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整篇文章,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3、文章写雪景的语句有哪些?采用什么表现手法?答:_。4、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答:_。答案:1、以上是湖心

18、亭看雪全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张岱。2、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整篇文章,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3、文章写雪景的语句有哪些?采用什么表现手法?答:雾凇(sng)沆砀(hngd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4、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答:作者喜爱这山水美景,衬托作者遇到知音的喜悦和自己的高雅情趣。痴的含义: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压情致;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5.作者写作

19、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7“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8“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9.“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

20、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10.“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11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12.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13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

21、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填空1、采薇一诗中直抒胸臆,表现守卫士兵痛定思痛时无限悲伤的句子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本诗中写出士卒归途中,回首往事,对家乡依依难舍之情的句子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本诗中烘托人物沉重抑郁心情的句子是: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本诗中抒写了戍卒归程之艰难及其心力交瘁的情况的句子是: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本诗中表现抚今追昔,情景交融的名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2、十五从军征中写出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时家乡凄凉破败景象的句子是: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揭露兵役制度给

22、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句子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本诗中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3、陆游的诉衷情中表现驰骋战场情景的句子是匹马戍梁州。 其中再现诗人往日壮志凌云的句子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其中抒发了作者一心报国的忧愤之情的句子是: 此生谁料 , 心在天山 , 身老沧洲。4、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感叹生个儿子当英雄的句子是:生子当如孙仲谋。 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子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 5、朝天子咏喇叭一曲中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的句子是: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本曲中把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姿态描摹殆尽的句子是

23、:官船来往乱如麻。 本曲中刻画统治者装腔作势的句子是:曲儿小腔儿大。 其中形象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老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6、归园田居(其三)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或者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 其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7、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或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的句子;或表现了雄浑、开阔的意境的句子)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本诗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或表现急于求官、服务社会的句子;或引用典故的句子)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本诗

24、中委婉指出想做官却无人引荐的句子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8、终南别业中表现作者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的诗句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其中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恶尘俗的诗句是:中年颇好道。9、李清照的渔家傲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的句子是:学诗谩有惊人句。10、长相思中,衬托词人内心苦闷的句子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本词中表现作者见到眼前的景物引起他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1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表现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而亲自与徐公相比的两句是: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12、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

25、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出自本文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老死不相往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 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3、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6、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或点明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文中 “进亦忧”指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退亦忧”指的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文中描写“洞庭月夜”景色的几句是: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27、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是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的一幅对联。请写出含有“岳阳”或“黄鹤”的诗句:岳阳: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黄鹤: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14、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有彼的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文中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

28、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011河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 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

29、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 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中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劝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翻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的多、观察的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选文第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段的论证思路。4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