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通用.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53892 上传时间:2021-08-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通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通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通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通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通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通用.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通用班级:_ 姓名:_1. 文言文阅读。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至:等到,直到。操:拿、持。度(d):量好的尺码。1解释下面的字。郑人有欲买履者。欲:_履:_者:_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1)而置之其坐。_(2)至之市。_(3)而忘操之。_(4)反归取之。_(5)何不试之以足?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至之市,而忘操之。_(2)宁信度,无自信也。_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

2、么道理?()A.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丢三落四。B.做事要有时间观念,否则就会像郑国人一样失望而归。C.遇到事情要懂得变通,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办法。D.要坚持原则,才能把事情做好。2. 课内阅读。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理解词语意思。曰_溺_堙_故_2本文选自_,炎帝是_,精卫是_。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_3. 阅读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尝与诸小儿游。,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补全原文。2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信然:_诸:_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3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

3、子,此必苦李”?你能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_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_4. 小古文阅读。勿贪多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注释)汝(r):你。矣(y):了。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瓶中有果。B.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C.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D.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2“取之满握”中的“之”指的是()A.瓶子B.瓶中的果子C.瓶口D.拳头3对“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B.我不要那么多,你握紧拳头就可以出来了。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

4、理?_5. 课内阅读。王戎不取道旁李(节选)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注释:尝:曾经,诸:一些,这些。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译:_(2)取之信然。译:_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_6. 课文理解。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文中下划线的句子中,“人问之”的“之”指的是_,“取之”的“之”指的是_。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3你认为王戎的什么品质值得你学

5、习?_7. 阅读理解。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穿:凿穿。其:它的,指蜡烛。之:指代书。邑人:同县的人。偿:报酬、回报。遂:于是、就。1“资给以书”的“资”意思是_。当这个字表示“钱,货物”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_。2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不逮:烛光照不到。B.穿壁:在墙上凿洞。C.大姓:姓“大”的人。D.佣作:做雇工,劳作。3根据文中第一句话用一个成语来起个题目。4(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用文中原句回答

6、)(2)这是对匡衡的_描写,从中我体会到了他_的品质。5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请你列两个小标题。_8. 阅读理解。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起光,以书映光以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数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西京杂记)1解释下列词语。(1)逮_(2)愿_(3)给_(4)大学_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1)主人怪问衡_3用过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邻舍有烛而不逮。_(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文段中写了那几件事来表现匡衡勤学?_(2)我们应该向匡衡学习

7、什么?_9. 古诗文阅读。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精卫填海选自_,文中的“少女”指_。2故事讲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去东海游玩时不幸_,化为_,她衔来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子,填塞_的故事。10. 阅读理解。学 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奕:下棋。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秋:是人名。因为棋下得好,所以叫他奕秋。 诲:教,教导。 其:其中。 鸿鹄:天鹅。 缴:系在箭上的丝绳,射鸟用。 之:这里指代鸿鹄

8、。 俱:一起。 为:同“谓”,认为。 是:这个人。1对照注释,逐字逐句理解文段的意思。2奕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另一个,结果。3“奕秋诲二人”,为什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完全不同?请写出自己的看法。_11. 课内阅读。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译:_(2)取之,信然。译:_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_12. 课外阅读。獐(zhn)与鹿王雱(pn)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

9、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1“王雱数岁时”中的“数”的读音是_,“数岁”的意思是_。2“何者是獐”中的“何者”的意思是()。A.为什么B.哪一个C.哪个人3王雱_(A.认识B不认识)獐和鹿,这从文中“_”可以知道。4请写出画“_”的句子的意思。_5“客大奇之”,你认为客“奇”的是什么?_13. 比较阅读两篇小古文,回答问题。(一)精卫填海炎帝之少(sho sho)女,名曰(yu r)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 ru)而不返,故为(wi wi)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二)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0、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2读句子,选择合适的停顿,画上“”。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下列每组句子中带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A常衔西山之木石 诸儿竞走取之 B渴,欲得饮饮于河、渭C夸父与日逐走诸儿竞走取之 D树在道边而多子道渴而死4读课文,照样子填一填能表达故事经过的关键动词。(_)(溺)(_)(堙)5“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都表现的是一种的精神。下列各项中,也体现这种精神的有(_)(可多选)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B大禹坚持十三年,耗尽心血和

11、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C东汉时,一个叫孙敬的读书人,夜间读书时,用绳子的一头绑住头发,另一头绑住房梁。一打瞌睡,绳子就扯痛他的头皮,提醒他继续读书。D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十几年的奋斗,终于建成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14. 课内阅读。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少女:_故:_2用自己的话说说“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意思。_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精卫?结合文本写出你的理由。_4本学期学习了不少中国神话故事,如尝百草的_,开天地的_。课外的神话故事你还知道:_。(任写一个即可)15. 阅读天地。画荻教子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或:_惟读书是务。 务:_2翻译下列句子。(1)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_(2)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_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_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