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论.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459548 上传时间:2021-08-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论.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关于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活动型”教学方式调查报告 院系:初等教育学院班级:08数学班学号:200812201143姓名:杨朝梅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活动型“教学方式的实施调查 第一部分 调查背景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客观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而其中“学会做事”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生活则要求学生能够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生活中学会合作交往。因此,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并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儿童的

2、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态度是现在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小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所以现在的教学方式面临着跟大的挑战,要真正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受、学习到真实的东西,去享受学习的过程,让而通过真正的参与进入更生活化的内容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尤其是以道德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我们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所要去探索的新知。所以我确认“活动

3、型”教学方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的实施”为教育科研课题 ,努力探索出更好的教学实施方式。二、调查实施策略1、确定调查对象我选择了 主要是海口市个小学的老师及其相关学生(抽取一些班级)2、确定调查的内容(1)调查进行“活动型”教学方式的具体途径。(2)调查了以“活动型”上课方式学生及其老师的感受。(3)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3、调查方式(1)访谈调查法 采用访谈老师和学生的方式,对小学品德课堂中老师的教学方式及其学生的感受做一些对比性考察,得出更真实的数据信息。(2)文献调查法搜集、查阅各类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借鉴已有见习经验,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作为储备。(3)案例调查法收集

4、典型案例实录进行分析,去小学课堂中具体体验。第二部分 调查结果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有优有劣,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习到很多。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活动型”教学方式的具体途径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我看到的大多数都是以活动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儿童真正参与进来,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发现。有以下一些途径去实现“活动型”教学。1、创设有趣情景,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模拟可以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

5、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2、问题的发现,是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内化、升华。引导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思维情感,在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中,情感得到内化、升华。3、实践活动,是丰富学生体验。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发展的基础。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需加强实

6、践活动的开展,以达到“学习、生活、实践”三合一。如在教学浓浓乡土情这一主题时,老师先把学生分好小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项目,如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艺术,感受家乡的可爱。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考察小组,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解家乡文化中的不同方面。通过观察家乡人们的一些生活现象,提出思考问题。根据收集的资料,按类别归类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可能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此时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借阅有关图书、音像资料、结合身边生活实例等多种形式相互交流,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了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7、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和探究,具有较多的体验、了解、思维、交流空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的互动式的交流,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协作的效果,又能丰富学生的体验。4、师生的对话,是引发学生真情流露教育是一种对话,有师生间的对话,也有学生间的对话,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交流。因此教师要营造主体间平等、宽容、和谐的对话氛围,面对面的舒适的交流环境,只有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我你”式的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才能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彼此对话,才会促进彼此心灵深处的沟通与交流,也才会引发对方自由的交往与碰撞。如这

8、教学从看电视说起时,老师围绕课文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交讨论。课堂上老师都是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一起分析讨论,一同谈体会。了解学生中是否和小波一样的烦劳,让学生说一说父母对自己在家中看电视的态度。一块儿说心里话。课堂上,教师远离了“权威”,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谈体会说心里话”这样民主、和谐、师生共同参与的氛围中,教师以充满情感的语言,引发学生真情的流露,从而走近了学生,伴着学生走进了教材,从中悟出“知道父母为什么要限制自己看电视的原因。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5、走出学校课堂,拓展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基础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具有社会性和时间性。为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

9、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体验现实生活。如在教学56个民族是一家时,老师注重开展了两个活动。一是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猜一猜:“我”是哪个民族的,为什么我们班只有两个壮族少数民族的学生?找一找:文中自己及文中小朋友的家乡在哪里;比一比,看谁知道的民族多;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民族的特征。通过与文本对话,;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由机械记忆变为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认识了祖国版图,还大致了解了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以及各民族的基本特征。二是学生走向社会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由于学生对我国各民族的知

10、识缺乏,必须让学生事先向家长、老师,向学校、向社会,了解相关知识,到学校图书室查阅资料获取相关数据。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知道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有着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唇齿相依,亲如手足,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真可谓一举多得。而在海口市的一些小学中大多数用到的都是“游戏”“情景模拟”“欣赏视频”“小组讨论”几种方式,很少有“资料收集”和“参观访问”。甚至在有一些学校,还大量占用儿童的品德与生活的上课时间,忽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在这些互动中,学生大多都很积极,能够真正的参与进来。在这些教学方式的融入中,也加入了更多更加齐全的评价体系,注重了评价内容的多

11、样化,评价方式也注重过程化及其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实施也使得“活动型”教学成为现行的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二)调查了以“活动型”上课方式学生及其老师的感受。 1、教师的感受在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都感觉挑战愈来愈大,随着加入新元素,也使得教师的教育任务量增加,不再是以前的传统封闭式和灌输式。在这次调查中可以分为几种类型。(1) 不满意现行的“活动型”教学。 在这些不满者中,大多数是老教师,在接受了这么多年传统教育,一时让他们转变角色,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很多人有自己的个人因素,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方式,使得课堂的上课方式呈现出老套的灌输式教学和强

12、行灌输严重的现象。(2) 保持中间地位,不偏不执,保持中立的教师。 在这些教师中,很多教师是保持中立的态度,也不反对也不说赞成,只是随着大流走,很多照搬照抄,以求适应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是以求和平的态度。在教学时偶尔创新,偶尔又遵循以前的教学方式,找不准自己的定位,没有真正的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的要求。 (3) 满意现行“活动型”教学。 在这些教师中,大多数都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喜欢挑战性的教学方式,更活跃的课堂氛围是他们所想要的。在实施时也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创新的内容也多出现在他们的教学方式中。2、学生的感受 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上品德与生活课,和积极地参加,在上课时,可

13、以玩游戏、讨论、小组交流、表演等,这些都是他们喜爱的上课方式。但是现在小学中,老师很喜欢占用学生的这类课程去上老师眼里的“主科”。使得学生们很厌恶,产生了不满的情绪。(三)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1、走进课堂,教学效果平平,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而无趣,有个别教师还把品德课上成了语数课。2、老师身兼数职,教学中严重偏科。3、从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教师传授内容从不关注,倒是对教材的文图资源挺感兴趣。在这些问题中,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也必要的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四)一些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首先,上级主管部门要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认真调研,对小学的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要

14、高度重视,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小学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进入正轨。加强监督和支持的力度,才能最终把小学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相关要求落实到实处。 其次,小学的校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小学德育课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正确理解品德课的本质及作用,才能把品德课的教学真正当作育人的主渠道落到实处,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加强对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制定相关的品德课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对品德课的任课教师在备课、上课、教学等各个方面都作出明确的要求,指导和评价教师的工作,通过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把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摆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学校要严格按照计划开设品德课,不得随意减少

15、课时或提前结束课程。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机构到位、措施到位。 2、转变观念,重视培训 不管是兼职的老师,还是专职的教师,只要你教这一课,你就要尽心尽力的把它教好,不能有麻痹思想。更不能应付,要把品德学科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加强学习,认真钻研,要成为品生、品社学科的行家能手。在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教师们要敢于尝试教学模式的改革,不要害怕失败,只有敢于尝试,才能发展。 更重要的是,加大品德课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由于普遍缺乏专业任课教师,就必须通过加大培训的力度来弥补教师队伍存在的缺陷。通过培训使品德课的任课老师能够深刻理解和熟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究新的教学内容、途径和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课内和课外资源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完善体系,科学评价 上级的主管部门应该建立一个对小学德育工作科学评价的体系,突出实效性,从更好地推进德育工作的全面铺开。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