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水利学会2007年年会上的报告.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147683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XX水利学会2007年年会上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在XX水利学会2007年年会上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在XX水利学会2007年年会上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XX水利学会2007年年会上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XX水利学会2007年年会上的报告.doc(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在水利学会2007年年会上的报告 在水利学会2007年年会上的报告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时刻,水利学会召开2007年年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这次年会的全体代表表示诚挚的问候!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高举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

2、,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水资源

3、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重要的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党的十七大报告多处涉及水利工作,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这充分体现了

4、党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党中央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为水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谋划水利建设、促进水利发展、深化水利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与时俱进,把水利改革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节约保护,把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

5、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水资源,努力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水利学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团体,近年来,在探讨水利学术理论和治水方略、开展重大水利科技咨询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学会年会是一个交流探讨、集思广益的重要平台,水利部老部长汪恕诚同志多次出席年会,先后作了资源水利、水权与水市场、水环境承载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权转换、大坝与生态、生态调度等专题报告,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对大家很有启发,对推动工作起了重要作用。我这次来参加会议,

6、主要是向大家学习,同时也借此机会,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体会,就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些水利问题,谈点个人认识,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新成立以来,在半个多世纪波澜壮阔的水利发展征途中,我们对水的认识日益深刻,对治水规律的把握逐步深化,各项水利实践不断深入。特别是1998年大水以后,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根据中央水利工作方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表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我国

7、水资源问题的成功之路。 (一)深刻认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时代背景 世纪之交,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开始转型,水资源条件变化明显,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长江大水、黄河断流、沙尘暴肆虐、水污染事件频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涉及水利的一些重大问题亟待我们做出回答。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期水利发展和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针对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中

8、央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高度重视水利在经济社会中的保障作用,优先解决直接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切实加强水资源的节约、配置和保护,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各流域、各地区紧密结合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水利部党组紧紧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系统总结我国多年治水实践特别是新成立以来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我国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及时总结实践中一些带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做法,提出并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开启了水利实践的新征程。 (二)全面把握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涵盖了水利发展和改革的

9、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 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满足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水利,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本质特征。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给洪水出路,改变长期以来人水争地

10、,无节制围垦河道、湖泊、湿地的做法;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强化需水管理,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 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防洪抗旱除涝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水利协调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 坚持改革创新。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水利建设与自身建设相统一,推动水权水市场理论创新,

11、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促进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科技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深刻变革,建立健全水利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活力源泉。 坚持现代化方向。用现代的治水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建成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利用体系、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先进的水管理体系,有效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明显进步,人人共享青山碧水。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宏伟目标。 (三)坚持并不断丰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当前,水利工作

12、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机遇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高度重视。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把水利纳入重点支持的领域。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利于加快水利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近年来大幅度增加,为稳定和增加水利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水利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治水思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跨越,水利改革逐步深入,水利科技不断进步,法制保障日益增强,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四是全社会关注水利,水患意识、节约保护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明显增强。 从挑战看,一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

13、求。二是全球气候变暖和大规模人类活动导致我国水资源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加剧了水资源问题的复杂性,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三是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水利工作需要协调的关系更加复杂,影响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日益明显,水利改革任重道远。机遇稍纵即逝,挑战不请自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针对水利发展与改革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四)下功夫抓好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落实 近年来,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方面作了大量工

14、作,探索是积极的,措施是扎实的,成效也是显著的。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探索还是初步的,进展还是阶段性的,不少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们要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变成具体可行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到水利工作的各个领域,贯穿于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全部过程,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新发展,努力开创水利工作的新局面。 二、关于防汛抗旱工作 (一)今年防汛抗旱取得全面胜利 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主要特点:一是领导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

15、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防汛抗旱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在防汛抗旱的关键时刻亲赴防汛抗洪一线视察灾情、慰问群众、指导工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二是准确测报。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加密报汛频次,实施滚动预测预报,增强防御水旱灾害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对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科学调度。在抗御淮河大水中,科学调度石漫滩等上游水库拦洪削峰,预留洪泽湖防洪容量,及时启用入江水道、入海水道等泄洪河道,相机启用蒙洼等十个行蓄洪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四是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淮河防汛过程中,紧急转移80多万人,无一人伤亡。在防御“韦帕”、“圣帕”

16、等超强台风中,及时转移安置受威胁地区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防御第16号台风“罗莎”,没有造成一人伤亡。五是工程显效。1998年以来,中央投入防洪工程建设资金1706亿元,治淮骨干工程累计安排中央投资266亿元,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为抗御大洪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治淮工程在今年抗御淮河洪水中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六是应对有力。及时启动防汛抗旱级以上响应60次,累计派出67个工作组,及时拨付防汛抗旱经费17.88亿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防汛抗旱工作。七是成效显著。汛期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无一垮坝,全国因洪灾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减少近五成,洪涝灾害经济损失较常年同期减少两成。抗旱

17、方面,优先保障群众生活用水,解决了1476万人的临时饮水困难。浇灌土地2.35亿亩,大大减轻了农业损失。 总的看,今年暴雨虽强,但应对有序;洪水虽大,但防范有力;灾害虽重,但损失较小。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扎实工作;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得益于依法科学防控,给洪水以出路,从被动抗洪转变为主动防控;得益于不断完善的水利工程和非工程防洪减灾措施发挥的巨大减灾效益;得益于各部门团结抗洪、密切配合,广大军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 (二)当前防汛抗旱面临着新情况 1998年长江、松花江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

18、重视水利工作,水利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我国防洪抗旱能力显著提高,为抵御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大江大河综合防洪体系还不完善,防御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能力仍然不足;80%的灌溉耕地仅能抗御一般性干旱,应对持续性干旱和严重干旱的能力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我国防汛抗旱的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防汛抗旱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情况。 第一,极端天气灾害对防汛抗旱工作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资料表明,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年平均气温升高,北方地区连续出现21个暖冬。二是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

19、,北方降雨量减少,南方降雨增加较明显。三是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加大。四是海平面上升加快,山地冰川退缩加速。受此影响,近年来我国局部地区的强降雨、极端高温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事件呈现多发、并发的趋势,如去年重庆、四川发生的极端干旱,沿海发生的“桑美”等超强台风,今年济南、重庆发生的特大暴雨。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洪涝干旱灾害,是我们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汛抗旱的要求越来越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洪水威胁地区的人口增加、财富增多,

20、一旦出事,所造成的损失会非常巨大,我们越来越淹不起。“十五”期间,我国年均因旱受灾面积3.56亿亩,旱灾的影响和损失越来越严重,我们越来越旱不得。 第三,中小河流、山洪灾害的损失越来越重。我国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中小河流约5万条,约有70%的中小河流经常发生洪水灾害,是造成我国洪涝灾害损失的主要部分。全国山洪灾害威胁区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有1836个县级行政区、约7400万人不同程度地受到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的直接威胁。山洪灾害由于突发性强,防御难度大,往往带来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 第四,城市和工矿企业的防洪问题越来越突出。今年济南、重庆发生的强降雨和山东新泰发生的淹井

21、事故,集中表明我国城市和工矿企业的防洪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的防洪标准低,工矿企业的防洪意识淡薄,防汛预案不落实,应急能力不强,这些都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五,全社会对防汛抗旱工作越来越关注。当今社会,人们的安全意识、参与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信息获取渠道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各界对防汛抗旱工作越来越关注。进一步增加了防汛抗旱工作的透明度,使防汛抗旱工作更多地置于社会舆论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着力做好新时期的防汛抗旱工作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生活用水安全放在首位。这是防汛抗旱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抗洪抢险中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

22、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及时迅速转移处于危险之中的群众,妥善安置好灾民的生活,保证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抗旱中要优先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 第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给洪水以出路。妥善协调防洪与避洪的关系,既要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又要给洪水必要的出路。依法严禁盲目围垦湖泊洼地,侵占行洪通道、调洪场所和蓄滞洪区无序开发的行为。严格制止人为加大水土流失的行为,减轻江河湖库淤积,恢复和扩大洪水行蓄通道和场所。 第三,坚持防旱与抗旱相结合,推动抗旱工作的全面转变。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应当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易旱地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打一批深井作为大旱时的应急备用水源。大中城市要

23、逐步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建立旱情预报制度,加强对水情、墒情的监测预测。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建立必要的抗旱物资储备,探索旱灾保险制度,加强对旱灾的综合救助。 第四,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增强抗灾能力。按照规划要求,继续加强工程建设,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力度,推进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强化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抗旱水源建设。以防御山洪灾害、台风为重点,健全应急管理措施,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强洪水预警预报、防洪区管理、洪水保险、洪灾救济等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第五,坚持依法、科学防汛抗旱,提高防汛抗旱水平

24、。建立健全防汛抗旱法规体系,落实防汛抗旱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妥善转移安置群众,依法补偿群众损失,把防汛抗旱活动全面纳入法制轨道,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提高防汛抗旱预测、预报、决策、调度的科技含量,努力推进防汛抗旱现代化。 三、关于民生水利问题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始终高度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水利工作与民生密切相关,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胡

25、锦涛总书记对农村饮水安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想办法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绝不能让群众再喝高氟水。温家宝总理明确要求,加快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集中力量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改造。今年太湖、巢湖、滇池蓝藻暴发后,国务院两次开会研究,要求把加强“三湖”污染治理作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每次防汛抗旱的关键时刻,中央领导都及时做出重要批示,亲赴灾区视察指导工作。 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加之水利历史欠账多,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还有很多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我

26、们要把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扎实实地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 一是优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广大农民的生命健康,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十一五”期间规划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涉及15万个行政村,工程点多面广,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关键是要结合实际,真正选好水源、选好工程形式、确定合理规模,优化工程布局,确保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 二是着力解决水库病险问题。我国还有3.7万座病险水库,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成为安全度汛的心腹之患。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6200多座

27、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的病险问题。 三是推进灌区节水改造。我国灌区普遍老化损坏严重,灌溉效益衰减,“十五”期间因水利设施损坏报废年均减少有效灌溉面积311万亩,相当于每年减少10个30万亩的大型灌区;灌区末级渠系工程配套不完善,损毁严重,灌溉面积萎缩,抗灾能力差。要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解决好末级渠系的“肠梗阻”问题。 四是加快农村水电开发。农村水电是广大农民可以在国家扶持下依法开发利用、增加收入的宝贵资源。我国农村水电分布在1600多个县,与广大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分布一致,可供农民开发利用的资源点有十几万个。要统筹农民利益、地方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水电农村电气化

28、县建设,加快解决无电、缺电人口用电问题,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规模,开辟农村水能资源丰富地区贫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新途径,改善贫困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是加强城乡水环境整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饮用水和灌溉水污染、城乡河湖环境脏乱等问题依然严重,一些地区生态持续恶化,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整治农村沟塘渠系,打造城市亲水平台,加强水质保护,建设清洁河道,改善恢复生态,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优质生活、享有优良环境的需求。 六是搞好水利血防工作。水利血防工作直接关系到

29、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加大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的落实力度,结合江河综合治理、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和小流域治理等水利工程,完善水利血防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水利血防工程建设步伐,实现血防工作近期目标,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七是落实水库移民政策法规。水库移民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庞大群体。要认真落实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扶政策,把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以及库区和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作为近期重点目标,逐步建立起促进库区经济发展、水库移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使水库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关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

30、也要看到我国水利建设发展还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大江大河与中小河流之间,水利建设的差距还十分明显,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总体上看,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提出的更高要求,水利基础设施不是过多,而是严重不足;水利建设不是超前了,而是相对滞后。我们要紧紧抓住水利发展的重要机遇,掀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的高潮,进一步夯实水利基础,持续提升水利的经济社会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加快防洪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加快以治淮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大江大河治理,尽快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实施淮河重点平原洼地排涝等新3项工程建设。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现有大

31、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重点推进长江洞庭湖、鄱阳湖治理、荆江下游河段崩岸治理、黄河下游治理以及其他流域重点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支流重点河段、城市和重要经济区堤防巩固达标建设,加强沿海地区海堤达标建设,加强重要河口综合治理,重视城市和重点地区排涝设施建设。抓紧大江大河蓄滞洪区建设,优先安排使用频率较高、在流域防洪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加快长江城陵矶附近100亿立方米蓄滞洪区和淮河、海河等流域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加强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完成嫩江尼尔基、右江百色、四川紫坪铺、湖南皂市、黄河西霞院等骨干工程建设,做好西江大藤峡、嘉陵江亭子口等“十一五”重

32、点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 二是加快水资源调配工程和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做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加快辽宁大伙房输水、甘肃引洮等重点调水工程建设和海南大隆、重庆鲤鱼塘、山西张峰、内蒙古三座店、西南中型水库等水源工程建设,加快东北、西北、西南等区域重点调水工程和水源工程前期工作,重视抗旱水源和城市应急水源建设。积极开发利用多种水源。 三是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全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强以小型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和土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结合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33、规划和新建配套灌区,开发粮食生产的后备战略资源。在干旱缺水地区和山区,因地制宜地修建中小微型蓄引提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提高抗旱能力。在水资源条件允许的牧区,发展以灌溉草场为重点的牧区水利,提高草原载畜能力,实施“小建设”,实现“大保护”。在农村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加快农村水电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与环境。 四是加快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治理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首都水资源保护和塔里木河流域、黑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全面实施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和输水沿线、三峡库区、承担供水任务的大中型水库的水资源保护。加大“三河三湖”等水污染严重的

34、江河湖库的治理力度,实施太湖流 域综合治理保护工程和松花江水污染综合治理,推进海河流域生态修复水资源保障工程和武汉、桂林等城市河湖水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加强省界断面、重点排污口水质监测设施建设和监测网络联网建设,提高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大地下水的保护力度,加强重点地区地下水监测网建设,实现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有效监控,实施南水北调受水区等重点地区地下水压采方案。 五是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重点实施预防和保护;对开发建设强度较高、易发水土流失的区域实施重点监督,防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上游、京津风沙源、首都水源区、晋陕蒙砒砂岩区、珠江上中游石灰岩地

35、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施重点治理,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加强对水土流失主要来源区的治理,开展以治坡与治沟、治土与治水相结合的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工程。 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切实编制好流域和区域的综合性和专业规划,优化工程布局,区分轻重缓急,分步有序实施。二是坚持东中西协调推进。东部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要着力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夯实区域发展的水利基础。三是坚持大中小微并举。在继续推进水利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解决区域性水利问题的中型水利工程

36、建设,下大力气搞好面向广大群众的小型和微型工程建设,加快基层水利发展。四是坚持扩大能力与巩固提高结合。正确处理好内涵与外延、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在积极开展新工程建设、完善水利布局的同时,重点加大现有工程的改造和改扩建力度,打好短平快,这是一条费省效宏的路子。五是坚持硬件与软件配套。处理好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设施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关系,加快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水利社会管理、提升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软硬件系统建设。六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共赢。 五、关

37、于水利管理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水利工作的领域不断拓宽,水利管理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我们不仅要建设好、管理好水利工程,还要下大力气管理好水资源,管理好河道、湖泊等水域,管理好水能资源。 近年来,在加强水利管理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要看到,水利工作中重建设、轻管理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水资源管理还比较粗放,水利建设市场还有待完善,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问题比较突出,侵占河道湖泊水域、非法采砂、过度无序开发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必须进一步强化管理职能,切实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一是强化依法管理。加强水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水管理制

38、度,加强水行政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坚决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规范和约束涉水事务。二是强化科学管理。加强基础,搞好资源调查评价,完善水利规划体系,改变流域综合规划滞后于土地、城市、水电、航运等专业规划的局面,充分发挥规划在水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强化现代高科技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水利管理中的运用,提高水利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三是强化创新管理。要在管理上不断创新思路,更多地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加强水利管理,逐步完善水利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强化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水情的水利管理制度,提高水利管理水平。 (一)加强水资源管理。

39、 做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建立国家水权制度、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加强水资源科学管理的重要规划基础,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重要探索和实践。依据水资源综合规划,研究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性指标,制定并实行最为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改变水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利用的状况。统筹水量水质、地表地下水、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强统一调度,保证重点缺水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用水需求。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加强水功能区管理,推行水域纳污总量控制制度,制订更加严格的废污水排放标准,强化水资源保护。以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为重点,加强地下水超采区生态治理保护,遏制地下水超采趋势。 (

40、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进一步落实水利工程建设“三项制度”,规范项目法人组建,完善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加大工程监理力度,逐步解决工程建设主体之间“同体”问题,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加强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落实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实行核准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防止重、特大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水利工程验收管理,及时对已竣工水利工程进行验收。 (三)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不仅关系到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还涉及社会公共安全,必须高度重视。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责任,落实“两项”经费,搞好工程维修养护。实行水库(闸)注册登记和水库(闸)降等

41、与报废制度,消除工程安全隐患,确保水利工程运行安全。加强调度管理,把汛期调度与全年调度、洪水调度与水资源调度、水量调度与水质调度、区域调度与流域调度结合起来,有效调控水资源。充分发挥自身水土资源优势,建设好水利风景区,开展水利多种经营,提高水利工程综合效益,增强水管单位的经济实力,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进一步夯实水利基础。 (四)加强河道管理 加快河道管理立法,完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依法规范和约束涉河事务。编制全国重点河湖的岸线利用规划,推进水利工程确权划界,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域、岸线创造良好的基础。严格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坚决纠正违

42、法违规行为。推广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经验,理顺河道采砂管理体制,加强采砂管理,指导砂石资源有序开发,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确保河势稳定和堤防安全。 (五)加强水能资源管理 按照有限、有序、有偿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加强水能资源管理。科学制定流域综合规划,合理划分水能资源的重点开发区、保留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做到开发有度。严格执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强化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对水能资源开发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管,确保开发有序。实施水能资源开发许可,逐步建立水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理顺水能资源管理体制。 六、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

43、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重要内容,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 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其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其核心是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重点任务是建立健全以用水

44、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系统、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系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系统、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系统。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距离规划确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完备,三是监督和制约手段十分有限,四是投资保障与节水的力度不相适应,五是全社会节水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是进一步明确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重点。“十一五”期间,全国万元GDP用水量要下降20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要下降30以

45、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要提高到0.5左右,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要下降到15以下。西北地区、黄淮海地区、辽河流域、南方水污染严重地区是当前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区域。在水资源短缺地区,要实行严格的用水总量控制管理,抑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要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节水减排,促进清洁生产;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确保生态需水,严禁过度开发水资源。 二是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抓紧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健全各流域、各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尽快完善各行业用水定额标准,推进水权转换,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健全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

46、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水资源利用密切相关的行业发展规划进行水资源论证的制度。继续完善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健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省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和地下水管理制度。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发挥水价在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节水配套法规体系,推进依法管理节水。 三是不断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程措施。农业节水要重点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优先安排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灌区改造,“十一五”期间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长的情况下全国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003000万亩。工业节水要在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加快对

47、火力发电、石油化工、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业的改造,降低用水定额,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废水处理与回用能力。城市生活节水要重点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推广城市建筑的中水利用、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广节水器具。加强再生水、雨洪水、矿井水、海水和苦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 四是逐步健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监督管理。强化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和水功能区管理,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建设。扩大计划用水管理范围,将取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达到一定用水规模的用水户一律纳入计划用水管理范围。大力推进节水产品认证工作,建立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性淘汰制度。加强用水计量的监督管理。进一步

48、加强水资源监测工作,尤其是地下水位和河流枯水位的监测、分水断面以及重要取水户的水量水质监测,依法提出水功能限排意见。完善执法监督和处罚机制,建立节水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将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与任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并分解到各地区、各有关行业和重点企业。 七、关于流域管理问题 流域不仅是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也是独特的经济和人文地理单元。水资源的不可分割性、流域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必须以流域为单元,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实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这既是世界各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水法确立的水资源管理的基本体制。 近年来,部党组强调流域机构要当好河流代言人,这是对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流域管理职能的形象概括和基本要求。七大流域机构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流域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特点鲜明,成效突出。长江委积极探索实践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主要目标的治江新思路,明确了“保障防洪安全、合理开发利用、维系优良生态、稳定河势河床”的重点任务,与流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