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诊疗常规.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484200 上传时间:2021-08-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胸痹心痛诊疗常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胸痹心痛诊疗常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胸痹心痛诊疗常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胸痹心痛诊疗常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胸痹心痛诊疗常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胸痹心痛诊疗常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胸痹心痛诊疗常规.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胸痹心痛诊疗常规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闭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西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其他如心包炎、心脏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表现欲本病特点相符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一、诊断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西

2、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颁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心血瘀阻证症状:心胸阵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尤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丹参30g、川芎12g、赤芍12g、红花12g、降香12g、桃仁12 g、郁金12g、甘草6g。瘀血闭阻重证,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元胡等,加强活血理气之功;若血瘀气滞并重,胸闷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等辛香理气止痛之药;若寒凝血瘀或阳虚血瘀者。中成药:

3、根据病情,选择1-2种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胸中憋闷,胸痹心痛。10粒,3次/日。灯盏花注射液,活血化瘀,用于心血瘀阻之胸闷或痛、心悸等。加入葡萄糖溶液中滴注,一日次。葛根素注射液,活血化瘀。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症见胸痛,胸闷,心悸等。静脉滴注, 0.4g,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一日1次。2、阴寒凝滞证症状: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畏寒,四肢欠温,舌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方药:通脉四逆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伤寒论)。熟附子12g(先煎),炙甘草10g,干姜10g,桂枝10g,薤白12g,枳实10g若兼血瘀

4、心脉痛剧者,加丹参,川芎,三七末(冲服)活血通脉;若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补益心气;寒凝甚者加细辛、肉桂、姜黄等。中成药:速效救心丸,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胸痛,胸闷,心悸等。每次410粒,3次/日口服。3、心肾阳虚证症状: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恍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方药:参附汤(正体类要)加味。人参12g、附子12g、肉桂6g,黄芪20g。伴有寒凝血瘀标实症状者,适当兼顾。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饮上凌心肺,症见水肿、喘促、心悸,用真武汤加黄芪、汉防己、猪苓、车前子温肾阳而化水

5、饮。若阳虚欲脱厥逆者,用四逆加人参汤,温阳益气,回阳救逆。中成药:参附注射液,益气温阳。症见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动则加剧,倦怠乏力,畏寒肢冷等。406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中静脉点滴。4、气阴两虚血瘀证症状:心胸隐痛或刺痛,时作时休,痛有定处,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心烦口干,易汗出,舌红或暗红少津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结代。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生脉散加味。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2g,丹参30g,红花12g,赤芍12g,川芎12g、郁金12g、甘草6g兼有气滞血瘀者,可加元胡、郁金以行气活血;兼见纳呆、失眠等心脾两虚者,可并用茯苓、茯

6、神、远志、半夏曲健脾和胃,柏子仁、酸枣仁收敛心气,养心安神。中成药:根据病情选取1-2种应用。生脉饮,益气养阴。用于气阴两亏证,症见胸闷或痛,心悸,气短,乏力,自汗或盗汗等。口服,每次服2支,每日3次。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用于治疗气阴两虚之胸痹心痛。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日1次。 5、气虚血瘀证症状:胸痛隐隐,时轻时重,遇劳则发,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自汗,舌质淡暗,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缓弱无力或结代。治法:益气活血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20g(太子参),地龙12g,茯苓15g,丹参30g,川芎12g,赤芍12g,红花12g,降香10g

7、,甘草6g。兼有气滞血瘀者,可加元胡、郁金以行气活血;失眠多梦可并用茯苓、茯神、加远志、柏子仁、酸枣仁收敛心气,养心安神。脾胃不和者加砂仁,焦三仙,炒卜子,鼠曲草;兼有痰浊者加瓜蒌、陈皮、半夏。中成药:步长脑心通胶囊,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用于胸痹心痛所致胸闷、心悸、气短等。 6、痰浊壅塞证症状:胸闷如窒而痛,或有刺痛,气短喘促,心悸不宁,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舌质淡暗体胖或有齿痕,苔薄,脉弦滑。治法:化痰活血方药:温胆汤或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陈皮12g,半夏10g,茯苓15g,枳实(枳壳)10g,竹茹10g,丹参30g、川芎12g、赤芍1

8、0g、红花12g、降香12g、甘草6g。脾胃不和者加砂仁,焦三仙,炒卜子;若兼气虚者加党参(太子参),黄芪补益心气; 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以清热化痰而理气活血;如痰热兼有郁火者,加栀子、竹茹化痰火之胶结,大便干结重用全瓜蒌,加火麻仁等。中成药:根据病情选取1-2种应用。灯盏花注射液,活血化瘀,用于心血瘀阻之胸闷或痛、心悸等。加入葡萄糖溶液中滴注,一日次。葛根素注射液,活血化瘀,用于心血瘀阻之胸闷或痛、心悸。静脉滴注。以本品0.4g,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一日1次。 (二)其他中医疗法1、足部反射区推拿疗法1)冠心病重点反射区:心脏、小肠、肾、输尿管、

9、膀胱、尿道。辅助反射区:肝脏、胃、脾、胸部。2)心绞痛重点反射区:心脏、小肠、肾上腺、胆。辅助反射区:脾脏、肝脏、胸部、胃、肾、输尿管、膀胱、尿道。2、中药浴足疗法1)心血瘀阻证:丹参、川芎、红花、赤芍。2)阴寒凝滞证:附子、干姜、桂枝、薤白。3)心肾阳虚证:附子、党参、桂枝、薤白。4)气阴两虚血瘀证:太子参、丹参、川芎、红花,豨莶草。5)气虚血瘀证:黄芪、丹参、川芎、红花。6)痰浊血瘀证:陈皮、半夏、茯苓、红花、丹参、川芎。以上药物加水3000ml,煎煮3040分钟,浴足30分钟,1次/日。3、穴位推拿治疗 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及体征,以按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及手太阴肺经为主。按摩胸

10、部之膻中、乳根、气户等,背部如心俞、膈俞、至阳等穴。方法:主要手法:震颤法、一指禅、按法、揉法、擦法等。处方:任脉、督脉、手、足太阳经、手少阴经、手厥阴经等经络的部分穴位。操作:令患者仰卧位,先用一指禅依次推上脘、下脘、气海、膻中,后用按揉法施于上穴,力量稍重,以患者能忍受为限。再于心前区接触患者体表行平掌式震颤法,同时顺时针方向转动。之后顺手太阳经自左肩至左小指弹拨,放松上肢肌肉,弹拨时力量稍重且反复35次。最后用较快速的擦法施于左前胸部,按揉内关,力量亦稍重。再让患者取坐位,先依次按揉大椎、两肩井、大抒、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肾俞,力量由轻至重,尤以肺俞、心俞、肝俞、肾俞为主,每穴应超

11、过3分钟。然后直擦督脉,再横擦左肩脚内侧,以透热为度。再与左肩胛部行平掌式震颤法,同时顺时针方向转动。最后用较重手法顺手太阳经自肩至腕部弹拨之,以放松左上肢肌肉,反复3次后抖臂结束。以上治疗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休息3天后再行下1个疗程。4、耳针疗法主穴:心、小肠、皮质下、交感配穴:胸闷、胸痛加胸、神门;心律失常加心脏点。穴方解释:取心穴为相邻部位取穴,心主血脉。心穴有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提高心肌功能的作用,心与小肠相表里,取小肠与心穴相配贴压,能益气养心,活血通脉,有助于心血循环的改善;皮质下、交感可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能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取胸、神门以宽胸理气,镇静止痛;心脏点调整心

12、律。三、护理1、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2、饮食护理 (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2)心衰者宜低盐饮食。3、情志护理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4、临证(症)施护(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2)疼痛时,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3)喘促不得卧者,给予吸氧,半卧位。(4)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四

13、、健康指导1、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开塞露。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3、避免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4、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5、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病情突然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五、疗效评估1、改善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减少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时间,24小时发病率下降41.9%,提高生活质量,2、改善心电图缺血表现,临床观察显示,心电图改善平均有效率为78.9%。3、改善心功能,临床观察显示,可明显改善胸痹心痛患者HR、SV、CI、LVEF、E/A。4

14、、减少西药使用率,如减少硝酸甘油用量,临床观察显示,硝酸甘油停减率为82.6%5、改善胸痹心痛患者血脂,降低TC、TG、LDL升高HDL,总有效率为82.2%。六、中医治疗难点分析1、中药起效慢,对于胸痹心痛发作时止痛效果较差。2、辨证分型较多,不利于临床实际操作及推广应用。3、缺乏有效的中医特色疗法。4、 缺乏中医药对于本病一级预防的研究,如通过中医保健养生方法减少胸痹胸痛发生率等。5、 缺乏二级预防疗效方面的研究,如能否改善胸痹心痛患者生存率,减少再住院率等。七、应对措施1、开展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2、规范临床辨证分型,筛选有效方药,制定胸痹心痛临床治疗规范。3、发挥中医“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特色,采用如针灸、按摩等中医特色疗法。4、改良筛选出的有效方药剂型,加快中药起效时间,以发挥其在胸痹心痛发作时的治疗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