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失能人士的人机协作护理操作的规范(征求意见稿)失能人士的人机协作护理操作的规范前言Il弓I言H失能人士的人机协作护理操作的规范1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1.1 各级医疗机构1.2 康养机构3术语和定义3. 1失能disability4. 2失能护理风险disabilitynursingrisk5. 3失能智慧护理disabilitywisdomnursingI6. 4远程护理系统remotenursingsystemI7. 5医疗护理员medicalnursingassistantsI4基本要求I7.1 医疗机构I7.2 专业人员I4. 3专业要求Il8. 4环境设施IV5服务内容及要求IV9.
2、 1服务对象IV9.1 服务内容IV9.2 服务流程与要求Vlll6服务评价X10. 1评价类X10.1 价内容X10.2 续改进X附录Xl康复与失能智慧护理病房设施基本配置表XI参考文献Xlll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本文件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南方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康养医院(珠海市养老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广州黄埔区红山街道社区卫
3、生服务中心、广州花都区中医院、医星天下医生集团(深圳)有限公司、中国健康医院(医护)联盟、中科民生耐鼎机器人(珠海)有限公司、深圳耐鼎机器人有限公司、中科民生集团有限公司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随之不断提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要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新时代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特别强调,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国家任务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新需求,都对健康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康复护理距人民期盼存在较大差距,无论是术后康复、产后服务、临床护理等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特别是人均期望寿命的提升、伴随
4、老龄社会的到来,失能老人的比例不断增多,养老机构及家庭都在呼唤提升护理质量,带动社会养老护老行动,关心照护失能/半失能人群,持续改善医院内外护理服务,丰富护理内涵,创新服务模式,将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护理服务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加快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科学技术的进步,数智时代的到来,为改变传统康复和护理方式提供了现代科技支撑。人工智能推动着、变革着智慧康复及护理服务。本规范旨在将现代人工智能高新技术应用于医疗康复及失能护理,以加强医护间密切协作为共识,有效提高康复及护理服务水平。以智慧护理病房学科建设为载体,通过智能检测、自动化调节程序等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检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5、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升患者舒适度,改善预后结局;通过人机协作体位调整、转移、帮助失能人员排泄等生活护理,提高护理效率,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护理质量;通过人工智能自动护理,减少人力投入,降低护理成本;通过个性化、多样化养老需求导向,规范养老机构、社区、家庭的人智养老服务新模式;通过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建设,统一推动养老服务深层次的变革,满足智慧养老应用场景和能力,构建全面且个性化的失能智慧护理体系。为确保智慧康复及护理高效、安全,提升康复护理服务水平,提升失能人员生存质量,为康复及失能智慧护理服务领域提供科学
6、统一的服务规范,特制定本文件。失能人士的人机协作护理操作的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失能智慧护理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及要求、服务流程、服务评价与改进。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行政区域内各类失能护理照料机构。1.1 各级医疗机构1.1.1 综合医院:妇科、普通外科、呼吸科、消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康复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老年病科、重症监护室(ICU)等涉及失能患者护理的科室,医护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需运用智慧护理手段为患者提供专业服务,包括但不限于病情监测、康复辅助、生活照料等,保障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和安全。L1.2专科医院:如骨科医院、心血管病医院等,针对因专科疾病导致失
7、能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依据本规范,利用智慧护理设备和技术实施精准护理,满足患者特殊的护理需求。L2养老照护机构:是指为老年(失能)人提供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综合性服务的各类机构(包括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等机构),依据本规范,利用智慧护理设备和技术护理养老失能人员,确保护理工作的高效、安全,提升护理服务的水平,提升失能人员生存质量。1.3家政服务机构家政护理人员应依据本规范,经培训合格利用智慧护理设备和技术护理社区、居家养老失能人员。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8、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7242投诉处理指南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WS/T431-2023护理分级标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及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等13个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870号T/CGSS003老年友善服务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失能disability按照国际通行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S):“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六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
9、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3.2失能护理风险disabilitynursingrisk现存或潜在的与护理因素相关的导致患者出现不利临床结局的概率及其强度。3.3失能智慧护理disabilitywisdomnursing经失能智慧护理专业教育或培训且获得失能智慧护理资格的临床医师、护师(土)为主导、多学科团队参与,应用失能综合评估方法,提供失能风险和失能筛查与评估、诊断、治疗、护理宣教的活动。针对失能智慧护理的需求,可引入智能化、数据化的机器人技术和软件应用,或其他自动化人工智能设备辅助人员执行护理任务。包括带有自动按摩/防褥疮功能、助浴、助便清洁、过床转运等护理;自动监测主要生命体征、报警;
10、与轮椅自动对接、介入实现活动场景转换的智能护理设备的总称。例如自主清洁、日常活动协助、健康监测等。通过机器人的辅助,可以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减轻医护及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3. 4远程护理系统remotenursingsystem护(师)土在一定距离之外通过互联网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和监测的系统,主要应用于慢性病患者或康复期患者的失能护理。4. 5医疗护理员medicalnursingassistants为医疗机构提供辅助护理等医疗辅助的服务人员。注:医疗护理员不属于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4-14-01-004基本要求4.1医疗机构4.1.1
11、应建立失能智慧护理服务中不良事件的上报与处理反馈管理系统,宜参照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医院失能智慧护理病房学科建设,应纳入单位或部门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其使用功能、管理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独立验收。4.1.2 应有负责失能智慧护理服务的管理部门和专职人员,医院失能智慧护理病房学科建设均应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开放性、可扩充性和使用灵活性,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用可靠。医院失能智慧护理病房学科建设中使用的产品和设备应符合国家法规和现行相关技术标准,经法定机构检验、认证合格并获得生产许可以及产品注册(或备案)批准。失能智慧护理病房设备应由失能智慧护理单元、监护单元、输液
12、单元、治疗单元、辅助单元、监控单元、感控单元七个单元构成。4.1.3 应制定有失能智慧护理服务制度、流程、服务规范和应急预案。4.1.4 应有保障失能智慧护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失能智慧护理学科人才培养和岗位培训计划,进行相关人员失能智慧护理筛查评估等技能培训,指导其使用国家卫生行业标准推荐的失能护理筛查与评估技术或工具,完成失能智慧护理工作并做好相关记录。应将失能智慧护理相关知识、技能纳入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考核范畴,培训时限每年应不少于18学时,并完善相关监督考核制度。4.1.5 1.5应积极配合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失能智慧护理评估、考核等工作,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4
13、1.6 应进行失能智慧护理质量评价,定期进行检查与监测,及时总结分析与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4. L7应有规范书写、保存病历等医疗文书;护理筛查、评估、诊断与治疗有关记录应当纳入病历管理要求;应妥善保管各种服务的原始文档,实现服务全程留痕,责任可追溯。5. 2专业人员4.2.1应具备与服务内容相关的执业或职业资格。包括但不限于:住院、门诊和家庭病床的医师与护师(士)、营养师、康复治疗师、临床药师、心理医师、照护者等专业人员。4.2.2应参加失能智慧护理服务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并考试合格。4.2.3应能对住院、门诊、家庭病床的失能患者,开展失能智慧护理风险的筛查与评估、宣教的实施与
14、监测管理服务。4.2.4应能熟练使用失能智慧护理风险筛查和评估工具。4.2.5应能完整、真实记录失能智慧护理服务的全过程,包括筛查与评估量表及结果、监测指标数值等录入失能患者病历等,并进行数据分析。4.2.6应具备与失能患者良好的沟通能力,对失能患者能用慢速、清晰的语言,或采用肢体语言、文字或图片进行交流。4.2.7应能开展对失能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健康宣传教育和干预指导。4.3专业要求4.3.1临床医师承担主要的患者术后康复管理工作。应能完成术后康复期失能患者的筛查、评估、诊断、治疗、过程监测及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处理的术后康复管理。4.3.2临床护师(士)在临床失能护理中,作为临床医师的助手,
15、应能独立完成快速筛查和遵医嘱实施失能智慧护理。包括:熟练掌握失能智慧护理的服务设备、监测指标的标本采样,以及并发症的识别与及时报告等。4.3.3康复治疗师应在失能智慧护理中,进行因术后康复期失能问题导致的功能障碍的评定与康复方案制定及训练服务,如制定并实施吞咽能力评估与康复训练方案等。4.3.4临床药师应对术后康复期失能患者,进行目前药物服用品种、计量和剂型等可能影响进食、营养吸收等因素进行评测,发现问题及时建议主管医生进行调整;应核查失能患者出院带药和初复诊处方并指导安全用药,提醒服药注意事项等。4.3.5心理医师应对术后康复期失能患者,通过相关量表评价精神心理状态。如果存在影响进食因素如焦
16、虑、抑郁、认知障碍等,应制定并实施精神心理干预计划。4.3.6多学科团队4.3.6.1多学科团队的组成:包括但不限于4.3.14.3.5所涉及的各类专业人员。4.3.6.2多学科团队的工作模式:根据需要对病情复杂、多重用药、多系统功能障碍、多脏器衰竭的失能患者,召开有相关专业人员参与的多学科小组会议,形成整合管理方案和预防其并发症发生的处理意见,并做好讨论记录。4.3.6.3多学科团队的职责:a)应能依据评估结果,结合失能患者临床,通过多学科整合管理模式,制定个性化的失能护理和术后康复治疗;b)应鼓励失能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多学科小组会议,并参与相关活动;c)负责出院、门诊和家庭病床有风险和无风险
17、的失能患者护理随访管理。康复治疗师、临床药师、心理医师等专业人员根据患者情况,适时参与跟进。4.4环境设施4.4.1服务环境应符合GB50763和T/CGSS003的有关规定。4.4.2服务设施根据实际情况,宜配置失能智慧护理知识教育场地、宣教材料与影像设备、护理风险筛查所需的量表、设备、器具。4. 4.3服务设备应在显著位置公示各项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信息,便于失能患者及家属辨识、阅读与理解。5服务内容及要求4.1 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术后康复期或患有慢病导致身体功能下降的失能或半失能患者。4.2 服务内容5. 2.1评估与计划制定5. 2.1.1全面评估- 身体状况评估:包括生命体征(体温、血
18、压、心率、呼吸)、意识水平、营养状况、皮肤完整性(有无压疮、破损等)、肢体活动能力(肌力、关节活动度、是否存在挛缩等)、感觉功能(触觉、痛觉、温度觉)、吞咽功能(是否存在吞咽困难及程度)、大小便失禁情况等。- 认知功能评估:运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或其他专业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的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语言能力等,确定认知障碍程度。- 心理状态评估:观察患者情绪(焦虑、抑郁、烦躁等),通过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和心理负担。- 社会支持系统评估:了解患者家属陪伴情况、经济状况、家庭护理能力等。5.2.1.2个性化护理计划制定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医院资源和失能智慧护理技术,制定涵盖
19、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计划。计划明确各项护理措施的频次、目标和责任人,例如每天的康复训练时间、每周的心理疏导次数等。5.2.2生活护理服务5.2.2.1饮食护理-营养方案制定:营养师根据患者病情、吞咽功能和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对于吞咽困难患者,根据吞咽障碍程度提供不同质地食物(如流食、半流食、软食),并调整食物的稠度、黏度。-喂食协助:护理人员按照规定的进食速度和体位(通过失能智慧护理床调整患者适合的角度,如半卧位或坐位,)协助患者进食,防止呛噎。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实施鼻饲喂养,严格遵守鼻饲操作规程,包括鼻饲液的温度、量和注入速度的控制。-饮食监测:
20、利用智能餐具或可穿戴设备监测患者进食量、进食时间,分析患者饮食规律,及时调整饮食计划。5.2.2.2个人卫生护理- 洗漱护理: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洗漱,包括洗脸、刷牙、梳头、口腔护理等。对于失能患者,使用特殊口腔护理工具和漱口水,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皮肤护理:根据患者皮肤状况,每天为患者擦拭身体,尤其是容易出汗和受压部位。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定时翻身(一般每2小时一次),通过使用失能智慧护理床,可以有效预防压疮。同时,利用智能皮肤传感器监测皮肤湿度、温度和压力,早期发现皮肤问题。- 排泄护理:对于失禁患者,使用失能智慧护理服务设备以及合适的失禁护理产品(如成人纸尿裤、尿垫),并定时更换(
21、一般每2-4小时根据情况而定)。对于有自主排尿排便能力但行动不便的患者,协助患者使用失能智慧护理服务设备,保持排泄环境清洁卫生。利用智能尿失禁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患者排尿异常情况。-淋浴护理:协助患者进行淋浴护理。将患者衣物脱除,将轮椅椅背调整至完全水平状态,使用失能智慧护理床,将患者平稳转移到轮椅上(为了保温,可以给患者覆盖上大浴巾),将轮椅椅背倾角调整至可以正常行走状态,将患者推行至卫生间,直接在轮椅上进行淋浴,期间要注意给患者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并注意防范患者呛水。注意,在调整轮椅椅背倾角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患者的反应,椅背角度的调整可以随时暂停,以患者感到舒适为佳。轮椅应该为防水材质,椅
22、面上应有便洞,淋浴过程中注意患者是否发生了排便,如果发生了排便,应及时冲洗。淋浴完成后,应使用干爽浴巾进行擦拭,并使用暖风机进行必要的吹干。淋浴期间,应时刻注意患者的生理特征指标的变化,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或呼叫其他人员协助处理。一般情况下,夏天每周淋浴2次,冬天的情况下,每周淋浴一次。5. 2.2.3衣着护理-选择舒适、宽松、易穿脱的病服或患者自带衣物,根据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协助患者穿衣、脱衣。对于有偏瘫或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遵循先穿患侧、后穿健侧,先脱健侧、后脱患侧的原则。5.2.2.4把患者从护理床转移到轮椅(或电动移位车或其它设备)上-在合适的时间内,如果患者的状态适合离床,则给患者穿上舒
23、适、保暖的衣物,将助行轮椅的椅背调整为完全水平的状态,使用带有电动移位功能的护理床,将患者平稳转移到轮椅上(必要时,为防止患者身体下滑,应系上防滑安全带),调整轮椅椅背的倾角至患者舒适状态就可以推行轮椅了。在调整轮椅椅背倾角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患者的反应,椅背倾角的调整可以随时暂停,以患者感到舒适为佳。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应立即按下红色的“紧急暂定”按钮,呼叫其他人员协助处理。5.2.2.5把患者从轮椅转移到护理床上与上述操作步骤相反进行一次即可。即先把轮椅调整至完全水平状态,让轮椅与护理床进行对接,然后把患者从轮椅转移到护理床上,待操作完成,将轮椅调整至正常状态,推走放置在指定位置。5.2.2
24、6助行护理按5.2.2.4的操作,将患者转移到轮椅上。给患者系上安全带,防止身体下滑。必要时,应在患者身后放置头部支撑固定装置,防止患者头部歪斜。推行轮椅过程中如果需要停下,应将轮椅设定为锁定制动状态,避免轮椅自行滑走。5.2.2.7失能智慧护理单元的技术要求5.2.2.7.1能够在护理床与轮椅之间进行患者转移,护理床自身应具备有电动移位功能,能够使用平躺转移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静音、无感转移。不应对患者产生身体挤压、牵扯、压迫的行为,防止对长期卧床患者产生伤害。5.22.7.2护理床需要实现床、卫分离,护理床与洗浴卫生设备或工具应严格分离。不应在同一场所或同一设备上进行卧床和卫生洗浴操作,以便
25、实现干燥卫生的卧床环境,有效防止细菌的滋生和繁衍。5.2.2.7.3护理床应能够电动调节学理床床面工作高度,床面离地高度可调,最低离地高度为(600+50)mm,最高离地高度为(760+50)mm5.2.2.7.4护理床置于水平地面上,床面应能承受250kg重物。承载250kg重物床面上下升降运动,能够从最低位置上升,在任意升降、停止过程中不应有停顿和突跳现象。升至最高工作高度,应无抖动,无突跳现象,停留Ih床面离地高度下降值应WIOmm。5.2.2.7.5护理床自身具有电动转移功能,移动小床板升高后水平移出床面,移出床体650mm20三,单条移动小床板可以承受30KG的重物,停留Ih,再测对
26、应值,则应符合规定:负重前后移动小床板离地面高度下降值W20mm05.2.2.7.6护理床运行时的噪音应不大于65dB(A权计)。1.2.2.7.7 护理床床面应有足够的强度,当床面承受25Okg静载荷后,永久性变形不得大于IOmmo1.2.2.7.8 护理床应具有一键坐姿调整功能,背部角度可调,并可在任意位置停止。床面背部最大折起角度(65+5)为防止起背时造成的背部搓伤,护理床起背上升时护理床背板应采取从上至下多条连续交替波浪运动方式释放牵扯拉力,防止搓伤。护理床背板至少应被分割为9段可交替运动。5. 2.3医疗护理服务6. 2.3.1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监测: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如智慧护理床
27、可穿戴生命体征监测仪)实时、连续地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包括心率、呼吸、睡眠、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等。护理人员通过护理工作站或移动终端随时查看数据,设置异常值报警,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智慧护理床应有开放的数据接口,便于医疗机构的自研软件系统等第三方能够读取相关数据。数据接口可以无线链接,也可以通过RS232数据线进行链接。-症状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疼痛、呼吸困难、意识改变等症状,记录症状的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和伴随症状,及时向医生汇报。5.2.3.2治疗协助-给药护理:严格按照医嘱准确给药,包括口服药、注射药(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外用药物等。利用智能药盒或药物管理系统
28、核对患者信息、药品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和途径,确保用药安全。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使用智能输液泵,精确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防止输液过快或过慢,并设置输液完成和堵塞报警。-伤口护理:对于有伤口的患者(如手术后伤口、压疮伤口等),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伤口清洁、换药。利用智能伤口监测设备,实时评估伤口愈合情况(如伤口大小、深度、有无渗液、感染等),调整护理方案。-防褥疮护理:智慧护理床自身应有防褥疮助眠模式(安静模式)。床面(患者承载面)应从头到脚划分为多条可独立自由运动床板,由软件程序设置持续循环自动运行。启动防褥疮助眠模式后,应有不少于17条有效身体承载床板按软件程序进行逐条下降和上升自动
29、运行。持续循环运动,达到每个床板模块按程序一分钟下降一次,释放身体相应位置的皮肤压力/通风,五次即五分钟以后,该模块停止运动,恢复至正常状态,启动下一个相邻模块运行,达到全身无死角压力释放。持续循环与身体承载接触的每个模块都运动一次,使得身体的每一部分在2个小时内都得到了减压舒缓放松,有效预防褥疮的产生。防褥疮助眠模式运行时,每个床板模块运行上升幅度不应超过IOmm噪音不得超过相应的室内环境噪音标准,即冲天不超过65分贝,夜间不超过45分贝。5.2.3.3标本采集-准确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痰液、粪便等标本,按照规定的流程和要求送检。使用智能标本采集管理系统,确保标本采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避免
30、标本混淆或污染。5. 2.4康复护理服务6. 2.4.1运动康复-康复评估与计划调整:康复治疗师定期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训练计划。例如,对于肌力逐渐恢复的患者,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康复训练实施: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失能智慧护理床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如关节活动度训练,每天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主动运动(如床上翻身、坐起、站立、行走训练等,根据患者能力逐渐增加训练量)、辅助运动(利用康复机器人、辅助器具进行训练)。通过智能康复设备记录训练数据,分析训练效果。5.2.4.2认知康复-认知训练方案制定:针对认知障碍患者,制定个
31、性化认知训练方案,包括记忆力训练(如回忆往事、记忆图片或数字)、注意力训练(如拼图、连线游戏)、定向力训练(如时间、地点、人物定向)等。-训练实施与监督:护理人员按照训练方案每天定时引导患者进行认知训练,记录患者的训练表现,向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反馈训练情况,以便调整训练内容。5.2.5心理护理服务5.2.5.1心理评估与干预计划制定-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孤独等)制定心理干预计划。计划包括心理疏导的频次、方式(如一对一谈话、团体心理治疗)和目标(如缓解焦虑情绪、增强康复信心)。5.2.5.2心理支持措施-情感支持: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烦恼和担忧
32、给予安慰和鼓励。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尊重。-心理治疗协助:对于需要专业心理治疗的患者,协助心理医生开展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组织患者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如音乐欣赏、手工制作等),改善患者心理状态。5.2.6安全管理服务5.2.6.1环境安全保障-保持病房环境整洁、无障碍物,病床高度适中,周围有防护设施(如床边护栏)。检查病房内的设施(如呼叫系统、照明系统、卫生间扶手等)是否正常,利用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确保病房温度、湿度、空气质量适宜。5.2.6.2患者安全防护-对于有跌倒、坠床、走失等风险的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为易跌倒患者配备防跌倒腰带或智能跌倒监
33、测设备,为有认知障碍易走失患者使用防走失定位手环。制定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如限制患者活动范围(对于特殊患者)、加强病房巡视等。5. 2.7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6. 2.7.1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护理要点等。例如,向糖尿病患者家属介绍糖尿病饮食控制方法和血糖监测技术,向脑血管意外患者家属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5.2.7.2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为患者和家属提供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饮食、服药、康复训练、复诊时间以及正确使用失能智慧护理服务设备等内容。为家属提供家庭护理培训,指导家属如何在家中继续照顾失能患者,如正确使用失能智慧护理服务设备康复辅助器
34、具、进行简单的医疗护理操作(如更换伤口敷料、鼻饲等)。同时,建立患者及出院后随访机制,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了解患者在家中的康复情况,提供远程护理指导。5.3服务流程与要求5.3.1康复与失能智慧护理床操作5.3.1.1协助患者上床协助患者转移到失能智慧护理轮椅上,将失能智慧护理服务设备(失能智慧护理轮椅与失能智慧护理床)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和角度进行对接,协助患者平稳转移到失能智慧护理床上。确保患者身体各部位处于舒适位置,可使用翻身枕、气垫等辅助器具。患者应躺在床的中心位置,不应过于贴近床的一侧,可以使用智慧护理床的平移功能调整患者在床上的平躺位置。5.3.1.2体位调整根据患者需求和病情,通过失
35、能智慧护理床调整患者体位,如抬高床头、床尾,左右翻身等。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避免因体位改变过快或不当引起不适。调整体位后,检查患者身体是否保持良好的对线和支撑,防止局部受压。坐姿调整:可以使用智慧护理床的自动起身功能,将床板角度调整至默认角度,而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控制器逐步调整床板角度。体位调整是需要频繁进行的操作,智慧护理床应能自动释放挤压力并实时调整床板与患者身体的水平剪切力度,避免调整过程中给患者造成挤压和挫伤。5.3.1.3睡眠模式设置夜间或患者休息时,将失能智慧护理床调整到防褥疮睡眠模式,设置合适的床垫硬度和床头高度,保证患者睡眠舒适。同时,启动失能智慧护理床的夜间监测功
36、能(如呼吸监测、离床报警等),必要时进行声光电预警处理,确保患者安全。5.3.2失能智慧护理轮椅操作5.3.2.1轮椅准备通过检查智能轮椅的电量、轮胎气压、刹车装置、操控系统等是否正常。调整轮椅座位高度、宽度、靠背角度和脚踏板位置,使其适合患者体型和舒适度要求。5.3.2.2轮椅准备患者转移将轮椅椅背调整至完全水平状态,协助患者从失能智慧护理床床平稳转移到失能智慧护理轮椅上,确保患者坐稳,系好安全带(如果需要)。调整轮椅椅背的倾角至患者舒适状态。在调整轮椅椅背倾角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患者的反应,椅背倾角的调整可以随时暂停,以患者感到舒适为佳。将患者的双脚放置在脚踏板上,保持舒适和稳定。如果发生
37、紧急情况,应立即按下红色的“紧急暂定”按钮,呼叫其他人员协助处理。5.3.2.3轮椅操控根据患者的意愿和行动能力,指导患者使用轮椅的操控装置(如手动控制杆、语音控制、头部控制等方式),或由护理人员操作轮椅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碰撞障碍物,保持适当的速度,确保患者安全。5.3.3生命体征监测智慧护理床本身装有传感器,可以自动监测患者心跳、呼吸、睡眠、在床/离床状态等。但出于医疗目的,可以再增加更多的可佩戴传感器,以便获得更多的生理数据。5.3.3.1设备佩戴与连接根据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的类型和要求,为患者佩戴相应的传感器,如将智能体温传感器贴在患者腋下或其他合适部位,将血压计袖
38、带、心率和呼吸监测电极片正确安装在患者手臂和胸部。确保传感器与设备连接稳定,信号传输正常。5.3.3.2参数设置与启动监测在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操作界面上输入患者基本信息,设置各项生命体征参数的报警上下限,如体温报警范围一般为35-38oC(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心率报警范围一般为40-150次/分钟、呼吸频率报警范围一般为12-20次/分钟、血压收缩压报警范围可设为90-180mmHg舒张压报警范围设为60-100mmHg等。启动监测程序后,系统自动定时采集生命体征数据并传输到护理工作站。5.3.3.3数据观察与处理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站或移动护理终端上实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变化。当数据超
39、出报警范围或出现异常波动时,立即前往患者床边进行检查,确认是设备故障还是患者病情变化引起。如果是患者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及时通知医生。同时,定期对生命体征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评估患者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5.3.4智能给药操作5.3.4.1核对医嘱核对患者姓名、床号、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等信息,确保无误。5.3.4.2药物准备根据医嘱准备药物,如使用智能注射器泵时,选择合适规格的注射器,准确抽取药物。对于口服药物,可使用智能药盒进行分装和提醒。5.3.4.3设备设置在智能给药装置(如智能注射器泵、智能输液泵、智能药盒等)操作界面上输入患者信息、给药参数(如注射速度、输液
40、速度、给药时间等),设置报警参数(如阻塞报警、低电量报警等)。5.3.4.4给药过程观察启动给药装置后,密切观察设备运行情况,包括显示屏上的参数、剩余药量、有无报警信息等。同时观察患者反应,如有无不适、过敏等症状。若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给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5.3.5智能康复训练操作5.3.5.1康复训练计划制定通过失能智慧护理服务设备系统支撑,根据患者的康复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训练目标、训练内容(如肢体运动训练、认知训练等)、训练频率、训练强度等。5.3.5.2设备选择与调整选择合适的智能康复训练设备,如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康复训练器、认知训练软件等。根据患者的身
41、体状况和训练计划调整设备参数,如训练模式、活动范围、阻力大小等。5. 3.5.3康复训练实施协助患者正确使用康复训练设备,指导患者完成训练动作。在训练过程中,观察患者的表现,如运动的协调性、准确性、耐力等,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间。同时,通过设备的反馈系统收集训练数据,如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变化等。6. 3.5.4康复训练后护理训练结束后,协助患者放松身体,如进行肌肉拉伸、按摩等。询问患者的感受,评估训练效果,记录训练过程和结果,为下一次训练提供参考。7. 3.6防跌倒监测与干预8. 3.6.1监测系统启动在患者活动区域(如病房、走廊、卫生间等)安装防跌倒监测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
42、红外传感器、视频监测系统等。启动监测系统,设置监测参数,如活动范围限制、跌倒风险阈值等。9. 3.6.2实时监测与预警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患者的活动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判断患者是否有跌倒风险。当监测到患者存在跌倒风险时(如突然起身、行走不稳、靠近危险区域等),系统立即发出警报,同时在护理工作站或移动护理终端上显示预警信息。10. 3.6.3干预措施护理人员收到预警信息后,迅速前往患者所在位置,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搀扶患者、调整患者体位、提供辅助器具等,防止患者跌倒。同时,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再评估,调整防跌倒措施。6服务评价10.1 价类服务评价包括:自我评价、服务对象评价和第三方评价。a)自我评价
43、应根据服务内容及服务要求定期进行自我评价。b)应定期开展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评价。c)可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失能智慧护理服务的评价。10.2 价内容应依据本文件的所有要求,通过病历记录、服务内容、要求及完成情况等,进行多维度的失能智慧护理服务评价。11. 3持续改进6.3.1应根据评价结果,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制定整改方案,跟踪实施,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6.3.2在服务过程中随时收集有关服务质量问题信息,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对过程或管理进行整改,避免再次发生。6.3.3应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外公布监督和投诉电话、投诉方法、投诉流程,建立服务质量投诉及纠纷处理、反馈机制,按照GB/
44、T17242处理投诉事件。附录康复与失能智慧护理病房设施基本配置表序号名称功能描述配置要求1失能智慧护理单元多功能移位电动护理床NDB-1088S可有效预防褥疮/按摩便后清洁/杀菌/除味协助淋浴洗澡方便床与轮椅之间的轻松转移实时在线监测主要生命体征/及时预警/通知家人/大数据分析/护工工作监控与记录应设2电动移位车NDT-550应设3监护单元多参数监护仪用于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等。应设4心电图机用于记录病人的心电图,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状况。应设5呼吸机可提供人工通气支持,适用于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应设6血气分析仪用于测量病人的动脉血气含量,帮助评估呼吸和酸碱平衡状态
45、应设7输液单元输液泵用于精确控制输液速度,确保病人获得适当的药物和液体。应设8输液管路包括输液管、输液器等,用于输送液体和药物到病人体内。应设9治疗单元除颤器用于心脏骤停时进行电除颤,恢复正常心律。应设10体外膜氧合机(ECMO)适用于严重呼吸衰竭或心脏功能衰竭的病人,通过机械方式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应设11血液透析机用于清除病人体内的废物和多余液体,维持电解质平衡。应设12辅助单元氧气供应系统用于提供额外的氧气支持。应设13吸引设备用于排除病人口腔、气道和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应设14监控单元视频监控系统用于实时监测病房内的情况,确保病人的安全。应设15护理呼叫系统病人可以通过按钮呼叫护士
46、及时得到帮助和关注。应设16感控单元消毒设备包括紫外线消毒灯、消毒柜等,用于消毒设备和物品,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应设17防护设备包括口罩、手套、隔离衣等,用于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防止感染传播。应设康复与失能智慧护理单元技术要求如下:1、应为内部电源设备,内置直流可充电电池。2、应具有一键坐姿和一键平躺功能。3、整体防水等级应达到IPX4级别。4、应具有调节背部及腿部升降的功能,并可调节在任意位置停止。5、应配有带刹车的脚轮,能够越过IOmnl的门槛不导致失衡。6、简单便捷使用,不需要对环境改造,不需要铺设和安装轨道等设施。7、应配套失能智慧护理床进行患者转移,使用操作按键控制,不需要人力搬运。医疗机构可根据临床专业科室的需求,在失能智慧护理单元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其他单元的组合配置。参考文献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与信息司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2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3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医学(病)科临床营养管理指导意见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12):1388-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