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的心理健康教育.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557603 上传时间:2021-08-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课的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音乐课的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音乐课的心理健康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课的心理健康教育.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音乐课的心理健康教育林美如 音乐是一门独具特性的科学艺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音乐的认识、愉悦、审美和教育等功能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而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用音乐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用音乐建构学生健全的人格;用音乐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具有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功能。一部音乐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把这些思想感情充分揭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心理健康发展。

2、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满怀激情地把每一部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从传神的眉目间、喜悦的笑脸中、生动的手势里、悦耳的歌声中表达出来。如演唱优美而抒情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教师灿烂的笑脸,流露在眉宇间、眼神中的赞叹,都会把学生的情感带入那如诗如画般的自然意境中,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从心底萌发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信心 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孕育成功的基础。自信心是成功的保证,是成才的前提。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自信心的培养尤为重要。音乐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即是这种价值的具体体现。为此音乐教师要有选择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等,结合课

3、程标准的要求,把思想内容健康的歌曲引入课堂,把一些听起来美、唱起来难的曲子,适当换调子或变换节奏让学生演唱,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上台表演的勇气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有目的地选取积极向上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阿炳的二泉映月等,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在困境中拼搏的勇气。同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大力宣传民族文化的精华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伟大祖国更加热爱。音乐作品能够从多个角度陶冶学生的性情,帮助学生克服胆怯等不健康心理,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品质 协作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可以营造轻松和谐互助的学习

4、氛围,建立民主、互动的学习关系。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少问题,而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可以用无形的情感穿透力来调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音乐教育者应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利用音乐活动所具有的群体性、协作性,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例如合唱、合奏、舞蹈都是要求高度协作的音乐表现形式,每个成员都要以和谐为前提,突出主旋律而又不喧宾夺主。处于伴唱、伴奏、伴舞的成员人人都要有甘当绿叶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只有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圆满完成作品的表现。音乐作品表现的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正是我们协调人际关系所需要的,是发展学生交往能力和合作技能的良好途径。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在活动的过程中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到宽容合作是一种美德,是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要让学生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矛盾,只有拥有宽容的心境和合作精神的人,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他人团结协作,共同把事情做好。总之,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细心挖掘音乐教材中蕴藏着的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从而在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